初中英语写作的探索和实践
2013-04-29孙和珍
孙和珍
摘 要: 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利用多种手段,进行多种题材的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教学步骤 教学方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全面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技能训练,使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应用能力,这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听、说、读、写中,说和写是语言应用能力的集中表现,但是写是师生都感到棘手的事。教师大多“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把写作放在次要的位置,加上平时写作训练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对英语写作的指导积极性不高,学生听到写作文就心烦。由于不注重平时的积累,词汇量缺乏,语言错误多,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写作兴趣,写作热情不高。我结合自己几年的初中教学实践,就如何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训练作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英语作文课开设的理论根据和必要性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英语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写作训练,能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并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初步写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历年初升高测试的重要内容,在中考试卷中占20分,所占比例相当大。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多地对单词的用法和句型结构进行讲解和训练,很少让学生发散思维,有的学生写作时感到无从下笔,或者是仅仅写些简单的句子,贫乏无味,有的甚至对英语写作望而生畏,消极应付。在历年的中考试卷中,很多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错词连篇,句子不通,文不达意。因此,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加强书面表达的训练非常重要。
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步骤和方法
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科学性强,整体构思严谨,在听、说、读、寫四种技能训练的安排上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尤其在培养学生写的技能的训练中,充分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科学教学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教材为培养学生“写”的技能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为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尽量使每单元甚至每一课都有定量的“写”的训练,为达到目的,我平时采用以下方法。
1.由词汇到句型再到段落,抓基本功训练。
(1)注重词汇量的积累。
和土木砖石是建筑的材料一样,词汇是说话写作的必需材料,衡量一个学生英语水平及交际能力的高低,词汇量的多少是关键,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单词教学的主动性、灵活性、趣味性,激发学生想学、想记的欲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a.找替身
如:“seat”,根据学过的单词,把s换成b和m,分别成了“beat”,“meat”。
b.调座位
让学生调换该词某些字母的“座位”(顺序),形成已学过的单词。
例:eat——ate saw——was begin——being
c.交朋友
class——classroom less——careless hope——hopeless man——policeman
“找替身”、“调座位”等游戏使学生学会新旧串联,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培养触类旁通的学习技能,在长期坚持不懈中积累大量的词汇。我坚持每天让学生背单词、词组和句子,每天默写,认真批改,错误之处让学生订正。这就为学生进行书面表达打下了坚实的拼写基础,从而使学生在书面表达中避免因单词拼写错误而扣分。
(2)加强遣词造句的训练。
“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仅有一定量的词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遣词造句的本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提高学生句子表达的正确性。
a.熟悉并扩展简单句
初中时学生已学了五种简单句:SV,SVP,SVO,SVOC,SVOO。英语中千变万化的句子归根到底都离不开这五个基本句型,因此这五个基本句型应作为写作训练的出发点,在简单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扩展句子,鼓励学生利用课文中的句型造句。如:
My father likes planting trees(in the garden)( in spring)...
b.造同义句
同义句是指用不同的词语或短语表达同一内容的句子(也包括语序的变化)。例如:表达“我七岁时开始弹钢琴”可用以下句子:
I started /began to play the piano when I was seven (years old).
When I was seven (years old), I started /began to play the piano.
I started/began to play the piano at the age of seven.
At the age of seven, I started/began to play the piano.
有时候,学生看到某一特定的中文意思可能不会直译,教师可提示学生换成已知的表达方法。如:她在跳舞方面有天赋。
She is good at dancing./ She has a gift of dancing.
She does well in dancing.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多渠道地进行语言思维,提高应变能力,从而避免语言单调或重复。
(3)利用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缩写、改写、续写等训练。
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课文是学生学习英语和培养能力的主要素材,结合课文,由浅入深,由零散到系统,指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写作能力。
以初中牛津英语教材7B Unit5为例。在学习了Reading这一模块之后,我提供了下列重点词:help...out of,hear,smoke,rush...into,pour,put out.etc.要求学生利用这些词进行100字左右的课文缩写。在学习了Vocabulary这个板块之后,我利用partB“A helpful student”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推荐信的结构并要求学生模仿写一封推荐信“The best student in our class”,这样既及时巩固了所学内容,又给学生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2.多题材、多形式地进行书面表达训练,加强意念功能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在自然的书面交际环境中加强意念功能的培养,我运用包括英语应用文、书信、日记、通知、广告等多种题材、体裁形式,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指导。
(1)记叙文。
这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一种文体,写作时应遵循以下几点:
a.交代要素:人、时、地、事。
b.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事完整具体。
c.重点突出,目的明确。记叙文所记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因此通常用过去时态。
(2)日记。
记录自己当天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或感受, 常用以下格式:
Monday June1st cloudy
Today is Childrens Day——
(注意:常用天气的词有foggy,rainy,snowy,fine sunny等。)
3.改进作文批改方式,提高写作兴趣。
(1)精批一部分,泛批其余。
“精批一部分,泛批其余”,我会认真批改其中一部分作业,归纳出典型错误。如单词拼写错误、冠词错误、时态错误、汉式英语等。教师批改作文归纳出典型错误,就抓住了学生的通病,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2)面批。
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指导他们用简单句写全要点,注意主谓一致、时态正确、词语搭配;对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在确保能写出所有要点的基础上,适当使用学过的各种从句、固定句型等;对好学生,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多使用各种句型搭配、从句等。这样各类学生都能根据目前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得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分。如此,教师就能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师生交流更加直接、有效,还能融洽师生感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互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不可能一辈子写文章都依靠教师的批改,因而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自我提高的能力至关重要。让学生互批作文是一种锻炼能力的有效方法。这样,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学生写作初始阶段往往不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看别人的作文时,则旁观者清。在此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指导,告诉他们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评价别人的作文,必要时也作示范。同时要求学生不但要发现错误和不足之处,而且要一分为二地寫出评语,再把作文上交。教师根据学生自己的作文和给别人的批改情况给成绩。然后挑选一些好的作文和好的评语在班里朗读,并进行表扬、鼓励,给学生动力,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互改作文的积极性。经常进行作文互改活动,不但能使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别人的作文,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而且会留心别人作文中出现的错误,避免同样的错误,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逐渐养成自我修改的良好写作习惯。学生互批可采用“同桌互批”、“小组互批”等不同形式。
4.加强方法指导,限时写作训练。
近年中考阅读量增多,知识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在做题时必须注意速度和节奏。从考试书面表达时间分配上看,最多只可能是10~15分钟的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表达,并且意思连贯,无语法错误。平时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长期养成这一习惯,到考试时就不紧张。我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吃透要求,明确内容,把握要点,语言地道,表达恰当,仔细检查,认真修改。
三、结语
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学生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通过恰当的途径,加强写作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把语言输入有效地转化为语言输出,帮助他们形成写作策略,为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张吉生,周平.英语写作教学中“结果法”与“过程法”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