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下高校“学困生”帮扶机制的探索

2013-04-29严洁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困生高校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培养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各高校普遍面临着发展过程中学风下滑的问题,导致出现一批因成绩不合格而不能正常毕业的“学困生”群体。文章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着手,将学困生划分为六大类,并针对每一类学困生提出帮扶对策。

[关键词]学分制 高校 学困生 帮扶机制

[作者简介]严洁(1977- ),女,上海人,中国计量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82-02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和推进,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剧增,大学生个体在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分化。由于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学习心态等主客观原因,造成学业成绩达不到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基本要求,因大量课程未获得学分而受到学业警诫、退学警诫、退学、拿不到学位、不能按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学业困难大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数量日渐攀升。“学困生”群体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不仅给自身的未来发展带来阻碍,而且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为“学困生”群体建立一套有效的帮扶机制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学困生”概念界定

西方国家视学业困难为生理、病理现象,我国和前苏联则视之为教育和社会历史现象。美国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是指在获取与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或算术能力上表现出重大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学习异常者。前苏联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是那些比其他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某种及格水平的学生。日本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为学习成绩显著低下的孩子。我国一般界定学业困难学生是学业成绩在一门课或两门课以上显著落后于一般水平的正常学生,不包括弱智、身体残疾和情绪困扰的学生。

二、学分制下“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分制亦称学分绩点制,是以学分来计量学生学习完成情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具有三个优点:一是灵活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选择在校攻读年限;二是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选择修读课程、修读时间、课程任课教师;三是交际范围扩大化,学分制下的班级几乎成为编制上的一种形式,选课方式使学生的交际圈扩大。学分制的缺点是学生的自律情况受到挑战,造成部分学生学习产生困难,步入“学困生”群体。经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我们分析出导致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自身原因。一是对专业厌倦。高考时,多数学生的志愿选择取决于高考分数以及教师、家长的建议,很少有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在这种情况下,志愿选择与兴趣爱好的矛盾显露。部分学生对就读学校所学专业产生排斥心理,对专业感到厌倦,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学习,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就读学校及所学专业,总觉得是因为高考没考好才到目前就读的学校学习该专业,进而抵制甚至放弃专业学习,最终造成学业问题。二是学习动机缺失。部分学生高中的读书目标是考大学,进入大学后,没有制定新的学习目标,导致行为散漫、无心学习,由于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接触不到专业课程及专业课教师,导致不能及时了解所学专业及专业前景,部分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缺少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动力。三是事务繁多。这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由于精力投放出现严重偏差,过度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如参加学生会和多个社团、在校经商、出外打工,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力,但在学业上却不思进取,以至“红灯高悬”荒废了学业。四是缺乏自制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部分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在教师及家长的监督、督促下学习,成绩优异,到了大学后,受外界诱惑,部分学生浪废时间,沉迷于网络,或谈情说爱,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出现学业问题。五是学习能力欠缺。这类学生突出的特点是学习用功,但由于以前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学生群体中处于落后状态。六是心理障碍型。这类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却无法有效学习,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按时参与教学活动,但由于心理问题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使得学习始终处在落后状态。

2.客观原因。一是任课教师原因。部分教师备课马虎,上课时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忽视师生间的探讨与情感交流,学生对教师缺乏认同感,认为上课学不到知识,导致行为散漫、无心学习。二是管理原因。学分制实施后,班级几乎成为编制上的一种形式,班主任的管理不再是高中时期的精细管理,而是一种粗线条管理方式,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与状态。另外,由于很多宿舍是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混合宿舍,学生所学课程以及上课时间有所不同,造成一些学生跟不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三是家庭原因。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影响,无心学习。

三、“学困生”帮扶机制的建立与对策

1.建立规范学业预警制度。第一,入学预警。通过加强专业教育,激发学生专业情感。在新生入校之初,学校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熟悉学校,大体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了解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同时,通过专业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讲授生动案例,激发学生的专业情感。第二,确立名单。利用各种渠道(如QQ、短信、微博)、各种平台(如学工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根据“学困生”群体的成因及特点,对有可能形成“学困”的学生,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到预防在先。

2.针对个体,及时转化。根据“学困生”自身原因产生的困难,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转化:第一,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激发学习动机。对这类学生,主要由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帮扶。班主任通过在班级中开展理想和成功教育,明确大学生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任课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困生”在自身进步中体验到成功。另外,专业教师对行业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可以将学生缺乏了解的就业信息、社会用人信息等客观准确地传达给“学困生”,使其产生危机感,自觉主动地开展学习。第二,树立榜样作用,合理制定生涯规划。要由高年级学生骨干进行帮扶,通过成功案例帮助这类“学困生”对大学四年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让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合理地安排各种活动,分配学习时间。第三,加强行为引导,缓解网络依赖。这类“学困生”是重点帮扶对象。要为他们配备以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为主的帮扶工作者,监督控制这类学生的上网时间。建立课堂点名制度,对旷课行为进行矫正。上课时重点关注这类学生的听课状况及质量,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第四,提供学业指导,激发学习信心。对于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的学生,主要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结对帮扶,由任课教师教会学生怎样预习、听课、做题、复习,怎样定计划,并对计划严格监控,改变其学习方式,在短期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对这类学生要进行持续的学习激励,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第五,提供心理帮助,提高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型“学困生”的矫正策略主要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为主。思想政治辅导员要掌握这类学生的生活规律和睡眠情况,及时和心理咨询人员以及专业教师沟通情况。帮扶者还应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帮助,营造友爱、温暖、互助的集体氛围;使他们学会宽容、悦纳自我,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他们在遇到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时主动咨询和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玉环.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8(1).

[2]王杰康,丁乔珍.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再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11(4).

[3]崔怀将.高校学困生的类型诊断与矫正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困生高校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