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语境下的中职学校办学定位
2013-04-29喻忠恩
[摘要]作为我国职教体系的重要内容,中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将对中职学校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但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中职学校升学功能,势必导致其办学定位混乱。坚持就业教育定位、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及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 衔接 中职学校 办学 定位
[作者简介]喻忠恩(1970- ),男,江西彭澤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史。(广东 广州 51066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08-03
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很显然,制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逐步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同时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顺畅的上升通道,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教育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目前,多个省区已着手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的试点以及推广工作。但是,理论上具备合理性、可行性的制度或政策一旦付诸实施,却未必会产生制定者所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会衍生出另外一些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以中高职衔接而言,如果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合理把握中职学校的升学导向,极有可能产生中职学校办学定位难以厘清、日常教学难以管理等问题。就目前而言,这一问题还未得到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办学实践者的足够重视。因此,对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校办学定位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高职衔接对中职学校的意义
近年来,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这与当前我国经济产业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产业工人密切相关。因此,教育部出台政策,要求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大体相当,以保证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所应有的比重。但是,职业教育在经历了短时期的整体发展与规模扩张后,生源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生存问题还是越来越突出。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无疑为困境中的中职学校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一)从中职学生的角度来看,上升空间得以有效拓展
长期以来,从普通中学进入中职学校继续接受教育,往往并不是学生(或家长)的主动选择。这种通过考试进行分流的方式,使得职业教育成为普通教育考试淘汰机制下的“收容器”。加之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崇尚“劳心”、鄙视“劳力”的文化传统,职业教育成为事实上的“二等教育”。与之相对应,职业教育学生与普通教育学生在观念和现实身份上都是不平等的。中高职衔接之后,中职学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自身相对独立的升学体系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学生一样都能够实现学历层次提高的理想。根据这种制度设计,中职学生也可以读到博士。中高职衔接为中职学校学生提供更顺畅的上升通道,而且由于中高职衔接形式的多样化,中职学生也可以拥有多种升学机会。除了高职学校独立招考,部分省区还出台高职学校单独组织招生考试时优先招收中职毕业生,优秀的、学习欲望强烈的中职生免试录取等政策。这无疑为中职学生的长远发展、终身教育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从中职学校的角度来看,可持续发展得到有力保障
职业学校的生源危机、生存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职业学校吸引力的缺乏。在中高职衔接语境下,职业院校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生主动选择就读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在校生也会由被动学习、消极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觉学习。这样一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会有所提高,学风、教风、校风会进一步改善,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中职学校教与学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认可程度,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中职学校的稳定发展也将为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提供更为充足、更加优质(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相比,中职毕业生具备更好的技能技术基础)的生源储备,从而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高职衔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改进中职学校的教学环境,提升中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这对于稳定和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高职衔接中中职学校办学定位面临的挑战
从培养层次来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的就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劳动者。具体来说,中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有一定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初中级技术工人、技术员和管理人员。因此,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初、中级职业技能和管理人才为主的教育。
对于职业教育升学制度而言,其目的在于从制度上构建完整的、符合终身学习要求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涉及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但是,如果我们在实践环节中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对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有学者指出,对于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衔接,“在制度设计时,需要科学论证、精神对待,否则会导致各个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不清、职业面向模糊”。由于中职教育在我国整个职业教育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这种影响可能造成的后果值得人们警惕。当前,中高职衔接对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中职学校教育在实践中可能会偏向升学教育
随着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衔接通道的打通,越来越多的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目标由就业转向升学。对于那些具备一定经济条件、有升学意愿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一般不会轻易放弃这样的机会。尤其是在当前各类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片面强调高学历、高学位的背景下,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迫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最终都选择提高自己的学历、学位。关于这一倾向,从当前“专升本”的火爆形势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同时,随着生源数量的不断减少,相当一部分学校已开始强调升学功能而弱化就业功能,以便争取更充足的生源。在日常教学方面,很可能也要顺应学生的升学要求,打破原来的教学安排,设置比重较大的为学生升学做准备的课程。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成为类似普通高级中学的另一种过渡性质的升学教育。如此,经过多年苦苦探索的中职教育包括课程、教学在内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也会功亏一篑。
(二)升学、就业并存的办学定位导致日常教学难以管理
即使中职学校管理者对于升学导向有足够的警惕,在政策实施时不强调升学教育功能,但由于升学渠道的存在,必然会改变原来封闭性、独立性的教育教学格局,由单一的就业教育变成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并存。一方面,由于升学导向的存在,学校势必要对现有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满足部分有志于升学的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教育的定位,现有的很多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又必须保留,这会给中职学校的日常教育带来诸多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有人提出对职业教育内部“上升”的“流量”进行宏观控制。其中的关键难题是,谁应该接受升学教育,谁应该接受就业教育?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在“文凭至上”观念横行的今天,对流量进行有效的、合理的控制,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与研究论证。这主要是因为在对学生进行分流时,必须解决另外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什么时候进行分流,过早分流会导致不能升学的学生接受就业教育不足,过迟分流对学生升学的帮助意义不大。又如,分流之后接受升学教育的学生是直接升入高职还是选拔升入高职,直接升入不仅涉及学生学习效率的问题,还牵涉教育公平的问题,选拔升入又存在部分学生既不能升学又难以就业的问题。
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始终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体系的建立,促进社会技能型人才结构的合理化,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形式上的构建而忽视其所依存的基本条件,就有可能发生变形,甚至出现与初衷相悖的结果,那么体系的构建也就丧失了应有的意义。从以上分析可知,当前中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对于可能带来的问题还缺乏足够的估计。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当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被动性、功利性。因此,在包括中高职衔接在内的职业教育层次衔接全面推广之前,应对由此所产生的问题有充分的估计并且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否则出现的问题可能比想象的更多,面临的形势可能比想象的更复杂。
三、中职学校应对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中高职衔接中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继续维持职业教育的现状。从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系统内部保持顺畅的上升通道是大势所趋,这与世界范围内终身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公平意识的普及是密切相关的。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我们要在发展实践中降低改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出现职业教育倒退的可能。
在这个问题上,新加坡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学院(ITE),在办学性质和办学层次上相当于我国的中职学校,是新加坡主流教育与培训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加坡的工艺教育学院本着“动手,动脑,用心”的指导思想,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为广大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培训和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在极端重视人力资源、各类教育发达的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之所以能有生存空间,主要在于学院始终坚持其办学定位、突出其办学特色以及维持其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正因为如此,尽管毕业之后存在上升空间,在学校期间学生也不会盲目追求升学。根据相关统计,尽管工艺教育学院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最终升入了理工大学,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在毕业之后才报读的。笔者认为,借鉴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经验,我国中职学校在中高职衔接的形势之下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这一层次的职业教育能够获得足够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而既能满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为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中职学校的就业教育定位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就业人口庞大的现实决定了中职学校及其就业教育导向存在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国目前强调重点发展中职教育的重要原因。因此,中高职衔接的实施应尽可能以稳定中职学校发展为条件,避免对中职学校的办学定位产生过多的消极影响。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招生时不应过分强调升学功能,日常教学中则应继续坚持就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不鼓励毕业生盲目追求升入高职院校。否则,中职教育将会丧失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从而被进一步边缘化。
从表面上看,中职学校的就业教育定位势必会进一步影响其生源数量,以及高职学校的生源质量。其实,这种结论似是而非。我国中高职学校之所以缺乏足够的、优质的生源,关键在于职业学校始终没有摆脱普通教育的办学观念,始终保持关门办学的基本模式。只要改革招生体制,扩大招生范围(不限于初中毕业生),淡化全日制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差异,中高职学校的生源与质量自然会得到保障。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就业教育存在一种误解,即就业教育等于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技能教育。其实,学校体系内的就业教育不同于企业的岗前培训。任何类型与层次的学校都应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应终身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教育。为适应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前较多的地方在尝试中高职课程体系的重建。重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中高职课程进行“合理”的分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但是,就目前来看,这种衔接是存在弊端的。这是因为衔接后的课程体系是为以升学为目标的那部分学生服务的,这必然忽视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的基本需要。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以多样性的教育维持其办学的稳定性。换言之,中职学校在履行就业教育、维持与就业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的同时,可以额外提供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为学生尤其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机会。这些课程应主要涉及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知识、态度以及能力等相关的内容,为他们毕业后的继续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兼顾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备考的需要,这些选修课程也可以包含与升学考试要求相关的内容。
(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如前所述,满足学生不断提升学历的要求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对于中职学生的升学意愿,我们应该做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应该说,经过最近十余年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人们对于学历的认识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务实。我们现在之所以还存在学生(家长)片面崇尚学历的不理性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高学历人群数量巨大,从而导致用人单位不断提高学历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不高,从而产生学生就业难或就业不理想的现象。
以学历上升的方法来解决教育质量缺陷的问题,本来就是缘木求鱼。普通教育的这种做法已经表明,这并不是一条成功的路子。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应专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让学生学有所好、学有所用、学有所为。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其独特的办学定位,才能确保其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保证其有足够的生存发展空间,才能保证其稳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中职教育健康稳定发展了,学生无论是选择升学还是選择就业,就都不会再困扰学校的办学与发展了。
[参考文献]
[1]李剑平.普高与中职招生比1∶1是行政强制?[N].中国青年报,2010-03-08.
[2]陈翔.广东省教育厅长:让职业教育也能读到硕士博士[N].广州日报,2012-03-07.
[3]贺武华.中等职业教育崛起:困境中寻找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5(8).
[4]徐涵.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5]喻忠恩.合理把握职业学校升学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