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儿,也可以很美
2013-04-2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不知从何时起,隔代育儿似乎成了一个颇具负面性的词。它蕴含着两辈人在养育孩子上的观念之争,意味着由生活方式引发的种种冲突,甚至有时候,还能关系僵到让小家庭分崩离析……
但是,无论这样的养育模式有多少不足,它依然是目前中国最普遍的养育组合。这当中,有年轻父母迫于工作压力的无奈,其实更多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的亲情。与其一直纠结其中,不如用各种努力和智慧将它变得美好。
在我们身边,有不少隔代育儿的大家庭美满而和谐,此次有3个幸福之家亮相。我们也请来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为这个话题诊脉,并开出对症良方。最后,我们还将《父母必读》杂志近8年“隔代育儿”栏目中无数家庭的智慧汇总,奉上10句箴言。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这样的养育模式变得更好!
婆媳,本就是一种缘分
受访奶奶/蔺玉华(红黄蓝教育机构幼儿园总园长)
她是风度翩翩的幼儿园总园长,但平易近人。她是活泼可爱的艺术团老师,和同事一样,亲切地称呼园长为“蔺妈”,工作上遇到困难会第一个想到她,平时也喜欢和她聊天、撒娇。“蔺妈”对小老师们爱护有加,节假日时更是挂念这些家在外地的小姑娘们,总把她们叫到自己家,做上一桌子好菜招待。
婆媳之缘
缘分来了,谁也挡不住。她突然变成了她儿子的女朋友,和准婆婆反而一下子不知该怎么相处了,谈恋爱的时候,甚至连“蔺妈”也叫不出嘴。没过多久,她升级成了儿媳妇,这下,“蔺妈”真的变成了自己的妈妈。这一切都像美好的童话故事。
美好并没有随着“公主与王子结婚了”而结束,现实生活总有更多惊喜。孙子的到来,是这个家庭一直期盼的,就像蔺园长自己所说:“我们家已经很久没有小孩子了,所以得知儿媳妇怀孕,你知道我和老伴儿有多高兴!”接着就是全家呵护下的孕育,这之中,婆婆亲自制定营养食谱,每天严格地督促儿媳妇运动。而且全靠她坚定的鼓励,让身材十分娇小的儿媳妇得以顺利地顺产。
一次风波
月子里的每个产妇都会有情绪波动,蔺园长对此非常理解,所以一向和颜悦色。只有一次,因为儿媳妇闹脾气把自己妈妈亲手做的面条推开坚决不吃的时候,蔺园长才稍稍加重了语气,拿出了领导的架势和她谈话:“你看,你妈妈那么远地赶过来照顾你,来趟北京都没空到处去玩,你还要闹脾气。她每天让你多吃些,是为你的身体着想,也是为了孩子。你是个明白的孩子,自己想想吧!”儿媳妇把自己关在屋里大哭了一场,出来后乖乖地吃了鸡蛋面。婆婆后来听儿子说,儿媳妇晚上是这样转述这件事的:“今天老妈尅我了,她真的生气了。她还从来没跟我这么生过气呢!可我知道她是为了我好。”
她亲自制定营养食谱,鼓励身材娇小的儿媳妇坚持顺产。她尽力调整好养育团队,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照顾,让年轻的妈妈不再感觉无助。
调整育儿团队
出了月子之后,儿媳妇独自在家照顾小家伙,蔺园长工作很忙,但也是尽力帮着一起带。每天她最早起来,先把小家伙抱到自己屋里,让儿媳妇多睡一会儿。但是,细心的蔺园长还
是发现儿媳妇变得郁郁寡欢,情绪也有些烦躁。而且自己在工作和照顾孙子上两头忙,也有点力不从心。于是她决定马上调整养育团队,请个人来帮忙。这个人选,可让蔺园长费劲了心思:用保姆不放心,最好是请家里人来。她翻开通讯录一个个地查找、筛选,最后终于说动了自己的妹妹从外地过来帮忙。育儿团队马上变得强大起来,蔺园长及时地把儿媳妇从“孤军奋战”的无助中解救了出来。
职业导师
小家伙健健康康地成长着,儿媳妇要不要回艺术团带班,成了这个家庭又一次面临的问题。蔺园长虽然心疼孙子,但更支持年轻妈妈在有足够援手的情况下不放弃自己的事业。她和儿媳妇说:“你现在是个好妈妈了,但是艺术团却少了一个好老师。你的孩子需要你,更多的孩子也需要你。回不回去上课,你自己最后拿主意吧!我都会支持你。”这个时候,那个总能为年轻老师指点迷津的“蔺妈”又回来了。而且,后来只要儿媳妇去上课,蔺园长一定会赶回家帮忙,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如果自己实在太忙,她会动员儿子尽早回家。
侧记
那天,采访、拍照接近尾声,蔺园长要带着幼儿园的孩子们去参加演出,儿媳妇则要去亲子班上课。我听见蔺园长在给儿子打电话,语气温和而坚定:“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克服困难在6点前回家喽!”我相信这是她生活中沟通的常态:有妈妈的慈爱,更有管理者的智慧。这个大家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會在这样的爱与智慧之下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一点反思
老人在什么时候,都总想着如何能再帮儿女一把,所以说,中国的老人真的很伟大!无论是妈妈,还是婆婆,都是想真心地帮你度过带孩子最难的前几年。也许有的老人爱唠叨,有的老人帮得不到位或者帮错了,但是我们不妨想一想,她是不是毫无私心,一心是为了孩子?若总能这么想,一切矛盾也就会遁于无形,或者能巧妙地处理好。婆媳,本就是一段奇妙的缘分,请珍惜它,别伤了它!
心理医生奶奶的调和之道
受访奶奶/李建茹(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科主管心理师)
李老师的孙子小名悠悠,取义悠然自得,内心快乐,这是奶奶亲自敲定并进行诠释的。悠悠聪明、敏感、活跃,对人对事总是呈现出一种积极状态,对喜欢做的事情投入、坚持。提起孙子第一次叫“奶奶”,李老师还是忘不了那一瞬间的激动。那天她正要出门,小家伙挺直身子,清楚地叫出了:“奶奶。”虽然发音不太准,小脸也涨红了,但叫得很清楚。在场的人都很惊讶,因为那时悠悠尚未满周岁。
老一辈人对孙子的感觉完全不同于自己年轻时养育孩子。为人父母时,对自己的孩子会有要求、期待,而人到老年,尤其是那些参透人生的老人,面对孙辈,真的能做到无所求,没有功利心。
最佳模式
李老师家采用的是奶奶、姥姥两位老人一起帮年轻父母带孩子的模式。
小两口婚后有自己的住处,李老师一直并不太过问年轻人的生活,她说这是两个家庭平安相处的基本界限。孙子出生后的最初阶段,是姥姥来主要照顾宝宝。大概到了小家伙10个月左右的时候,姥姥一个人照顾起来有些吃力,于是奶奶开始介入。但是李老师对自己的定位是姥姥的“助手”或“助理”,白天去,晚上走,两个老人配合得很是默契。李老师说,两边老人怎样协调一起帮着儿女带孩子,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亲情的确能包容很多东西。
母女之间发生了不愉快能做到既往不咎,而婆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没有血缘关系,仅仅是一段因姻缘而生的新关系,就要敏感、脆弱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智慧相处两个老人一起带孩子,如果有意见分歧该怎么办?李老师的原则是:先和自己的儿女沟通,由儿女将意见带到小家庭中交流,达成一致后再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她说这样做比直接超越亲情关系去表述要妥当得多。幸运的是,李老师自己是心理学专家,姥姥也非常好学,经常看育儿书,妈妈就更注重科学养育,所以,这个养育团队并没有太多的观念冲突。但是,生活习惯毕竟还有不一致的地方。
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例子,她说儿媳妇有晚上开灯即拉上窗帘的习惯,开始她没太在意,当她从儿媳妇的动作中意识到这一点后,就一直让自己注意着遵从这个习惯。李老师对此的解释是:“家庭之事无大小,接纳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是生命中习得而来的,某些习惯对当事人来说是重要的,保留下来必然有特定的心理意义,所以一定要尊重和接纳别人的习惯。”适当放手作为专家型奶奶,李老师会不会无形中给了儿女一些压力呢?李老师就这个问题特意询问了儿子,儿子却爽快地答:“没有。”但是,作为习惯自省的心理学家,她还是觉得,不管是专家型奶奶还是普通的老人,其实都会在帮年轻父母时带给他们一些隐形的压力:年轻父母以为自己能胜任的一些事情,做起来却没有想象得那么得心应手,而姥姥、奶奶应对时则明显要轻松从容许多。不过她觉得,这样的压力会随着年轻父母育儿水平的提高、经验的丰富而逐渐消失,只是老人一定要适时地学会放手,给年轻父母成长的机会。
侧记
李老师在答应我们的采访之后,一再要求拍照时必须带上姥姥,她说姥姥才是最辛苦照顾孩子的人。拍照现场,李老师担心儿媳妇着急上班,一再催促先拍孩子和妈妈的几组。几个小时里,奶奶和姥姥依然保持着配合的默契,不管是照顾孩子,还是一起换衣服、摆姿势,颇像一对心有灵犀的老姐妹。作为心理学家,她的确有着调和复杂关系的专业能力,但我觉得,尊重、接纳以及愿意为他人着想,才是她能使复杂关系简单化的终极秘诀。
一点反思
接纳是一种美德,更应该成为家庭里每个人的习惯。和自己不同的并不都是不好的,很多你不在意的事,对别人来说却至关重要。老人能如此敞开胸怀地接纳儿女,难道我们就不能给父母更多的接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