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文言文训练应强化三种意识

2013-04-29陈新国

语文建设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段文言词义

陈新国

一、处理好题点与文段关系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出现的问题,大都是在语感上。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把着眼点放在文意的疏通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解题过程中,也一定要让学生回到文段中,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

[例1](2012年全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 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清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A项中的“冒”字解释为“贸然”是错误的,因为该句后面紧接着还有这样的句子:“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译文:被流箭射中左肋,勇健而不去拔箭,奋力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他前进,(最终)敌军逃走,(郭浩)从此出名。]如此英勇,如此振奋人心,并且最终活捉贼人取得胜利,怎么可能是“贸然”前进呢?再看文章包括A项的前四句,都举的是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的例子。所以,结合前后文段来看,不难推敲出:“贸然”这样一个带有贬义感情色彩的词语绝不可能用于传主郭浩身上。“冒”在这里的正确解释是“迎着”。

A句译文为: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推测词义。如果长期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题,就能让学生养成习惯,处理好题点与文段的关系,弄懂文意,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处理好已知与未知关系的意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高中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小学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初中又学了三年文言文,应该说高中生有了一定文言知识的积累,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联想,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推知未知领域,这已有的知识包括成语和学过的课文例句。从命题角度看,所有考点全部来自高中语文教材范围,来自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常见的文言知识,即所谓立足于课内,选材于课外。如果我们平时学得扎实,掌握得熟练,答题时就会很容易进行联系比照,从而找出正确的答案。

[例2](2012年山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履途泥,率先期门 躬:弯腰

B.犹称所长而达之 称:称赞

C.兴叩头流涕,固让日 固:坚决

D.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 能:和睦

A句译文为:亲自脚踩泥土,作期门的表率。A项中的“躬”字解释为“弯腰”是错误的,在这里,“躬”作动词“履”的状语,应翻译成“亲自”,这个义项在成语“事必躬亲”中保留着。这里启示我们: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是一条捷径。成语绝大多数来源于古代诗文,是古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语言的“活化石”,因此,成语中的许多词语的含义及用法与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求证具体语言环境下的文言词语的词义。

一般来说,文言试题的选文虽是课外的,但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课内学过的,这就要求学生能进行知识迁移,学会产生联想。如高考文言虚词题要求考生比较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往往提供四组句子,其中有四个句子是高考阅读文段中的,另外四个句子往往来自初高中课本中的典型例句,学生只要有了一定的积累,又知道先从熟悉的点出发,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就能从已知的条件中得出未知的答案。

三、处理好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关系的意识

虽然语言有一定的继承性,但语言毕竟又是发展的。汉语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词语的词义发生了变化。那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应牢牢树立起这样一个观念:不可以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古汉语。近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中就经常涉及这方面知识的考查。

[例3](2012年全国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参考译文]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

句中的“设备”是两个词,这是一个典型的古今异义的词语,意思是“设置守备”,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设备”。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不可望文生义。也就是说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往往是错的。因为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特点,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往往有较大区别;命题者通常会在四个选项中故意对其中一个词进行“望文生义”式的解释来迷惑考生。

2.多积累形式上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课文里有许多古今异义的词语,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作息”就不同,这里是偏义复词,词义偏向“作”。又如《张中丞传后叙》中“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中的“成功”,这里是两个单音词,“成”是“成就”的意思,“功”是“功业”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成功”是一个双音词,是“获得预期的结果”的意思。同学们要注意在平常的学习中多积累,以便更好地理解文义。

为了应对高考,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完全有必要进行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以下三种必备的能力:

查阅工具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重要。学习文言文特别需要让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不熟悉的文学典故、文化常识等,这些都会影响同学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兴趣。这时就需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的工具书,使学生在查文献和字典的同时,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习文言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积累,需要对已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总结,获得规律性的东西。做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掌握了规律就能触类旁通,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事半功倍。例如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教师可以把任务按组分配,让学生分头去收集资料。在这中间可让小组成员合作归纳,也可每人独立完成,然后由小组成员予以补充完善。我们在高二年级就完成了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8个详细用法归纳(例句全部来自教材)。因为是同学们通过分工合作自己总结出来的,这样大大增强了记忆效果,也完善了教材。

答题能力。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除翻译题是主观题外,其余几道题均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就是说答案已在其中。如何求得正确答案?还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我们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猜读推测能力,以提高学生答题的速度和精准度。所谓猜读推测能力是指根据遣词造句的规律,以及上下文义,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推理、猜测未知部分的能力。这里介绍三种方法。

1.对文推断法。所谓对文,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的对句中,相对应的词语在意义上常常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关系。比如成语“尔虞我诈”,相对应位置上的“虞”和“诈”,“虞”可能不了解,但“诈”是“欺骗、欺诈”之义大家都懂,就可以推知“虞”也是“欺骗”之义,从而求出该成语的意思是互相欺骗。

同样的道理,文言文中,很多对文的词语可以互训。对文训释的意义在于据已知训未知、由易知训难知。这就便于我们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循序渐进。

如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中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一句,我让学生猜“将何适而非快”中的“适”字的词义,开始时,很多同学都是瞎猜,后经诱导,有些同学就能由对称性的句子中对应位置上的字词的词义多是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规律,猜出“适”与“往”同义,“适”就是“到……去”的意思。当然猜读不是主观臆断,而是从文章实际出发,由已知的内容去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测、揣摩,所得答案要经得起检验。

2.语法推断法。一个词,尽管义项繁多,但当它进入句子,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所以解释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断它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3.语境推断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断文言词语的正确意思,只要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就能准确把握文言词语的词义。

猜你喜欢

文段文言词义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