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之意义

2013-04-29任翔

语文建设 2013年5期
关键词:母语语言文字民族

编者按:

伴随着新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今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进入了第十年。十年间,高中课程标准实施情况如何?高中语文教学改变了什么?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受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任翔教授承担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研的任务,基于对全国抽样的八个省市的全面、深入的调研,启动了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组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民族母语的习得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诗意的拯救、民族情感的激荡以及民族精神的移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课题立意高远,意在对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刊刊发任翔教授的特稿,以飨读者。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基础教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又是基础教育最核心的内容。2011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张北县农村教师大会上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不要把语文课看作是一般课程,它是整个学习的基础,是学好各门课的基础,没有语言文字,就不能学好其他知识。同时它又是教会学生与社会与家庭与朋友与老师交流的工具,它是架设在国与国之间的桥梁,更重要的它是了解我们祖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把钥匙。”在全球化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日渐显要,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欧盟将母语能力列为关键能力之首并制定了“国家语文行动计划”。在母语沟通能力培养方面,奥地利、保加利亚、比利时、捷克、德国、丹麦、法国、爱尔兰、马耳他、荷兰、葡萄牙、英国等国家都采取了国家行动计划,确保每一位公民读、写水平满足社会生活方面的需要。与此同时,还拟定了专门措施促进幼儿园和学前阶段的阅读活动。在美国,语文作为五大核心课程之一,具有明确而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日本的语文教育首先培养学生热爱母语、关心母语、尊重母语,并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

然而,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社会、学校及家长对此颇有微词,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中国新闻网报道,语文课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人民日报》记者撰文《语文课改十周年不足三成教师对新课改成效满意》。《中国新闻周刊》刊载特稿《语文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最近,《中国青年报》刊发长篇报道《北大教授呼吁:救救语文教育》,《文汇报》记者撰文《语文教师不读书,谁读书?!》,《光明日报》刊载文章《教育,留下来的是什么?》,等等。2012年7月笔者受教育部委托,承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现状调研的任务,对全国抽样的八个省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反馈的数据令人深思。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新课改以来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降了,写作能力下降了,书写能力下降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与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形成了强烈反差。近些年,语文教育受到学界一些学者的关注,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然而,无论是高度、深度还是广度都明显不够。特别是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时代发展带来的冲击,更需要语文教育进行改革以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新突破。因此,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既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之重要基础

语文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正是通过听、说、读、写来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心灵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与外部世界进行着广泛的交流。语文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语文教育本质上是母语教育,母语对于人而言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语言是人与世界联系的纽带,所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世界本质上是人化的世界,也即语言的世界。假如没有语言,就无法与世界发生任何“人”的联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体系,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我的关系中,维系着人的存在,成为人的本质之所在。因此,语言是人生的根基。语言使得“人”具有“人”所特有的一切:经验、精神、天性和技能。语言也是人的精神构成物,语言同人的生命的成长、人性的完善相伴始终。脱离开语言的精神和脱离开精神的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精神寓于语言之中。语言构成了人的最重要的文化环境,语言成为人感知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人类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进入一种文化,履行着某种文化承诺,人的精神世界与语言世界同生共长。语文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语文教育与人的成长关系重大。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工具性教育,更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一种健全人格的培养。上世纪初,蔡元培在设计中国现代教育总体战略目标时,提出以“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展开全部教育活动。蔡元培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并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的教育观,更加体现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提升国民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的社会是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竞争的特点是人才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民族要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靠的是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和富于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国民。国民素质的提高要靠教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语文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语文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任何文化和科学,都是以语文为载体,靠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传播,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载体。民族的母语是民族经验、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的历史记录,是特定民族文化思维与文化精神的真实写照。语言文字的兴亡是民族兴亡的重要标志。历史上的多次战争都涉及保卫民族语言,更说明语文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独特地位。1997年12月,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语委主任的柳斌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作了《加强语文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的重要报告,他要求任何学段、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能说流畅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纠正语文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语文教育的首要任务。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具备掌握普通话和使用规范汉字的基本能力,高中阶段要使学生实现从普通话书面语向普通话口语的转变,并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高等教育要成为,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榜样。普及民族共同语和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提升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前提。

三、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

党的十六大绘制的发展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复兴”成为新世纪一个极具感召力的奋斗目标。民族复兴问题既是最大的文化问题,又是最大的发展问题,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落在有觉悟的中国人身上的历史使命,语文也因此承担着适应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较,其深厚的民族文化沉淀、丰赡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语言文字负载着人类的道德、理想、信仰和情操,潜藏着民族文化的传统,以此唤醒沉睡在学生灵魂深处的民族精神,调动起审美的热情,使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因此,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民族母语的习得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民族诗意的拯救、民族情感的激荡以及民族精神的移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在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诉求下开展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既符合改造民族魂的现代使命,又能够解决当今教育中深层的普遍性问题。

四、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紧迫的话题

21世纪整个人类的发展正逐步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根本动力与基础,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对汉语母语地位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经济上的主导力量使得文化也成为一种权势。目前,西方文化正以强势的姿态同化和改写着中华传统文化。语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在经历一场关乎自身命运的危机。在我国,轻视母语的现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汉语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出现了严重危机。母语危机不仅是语言危机与教育危机,更是民族文化的危机。保护母语应是语文教育者的使命,保护母语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家园。正因为如此,英、德、法、俄、意、加等国都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本国官方语言文字在大众传媒和公共领域的使用和主权地位,以此提升母语教育的地位。母语不完全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民族传统、文化观念、道德准则、思维模式的载体。民族的语言是民族精神得以发生、生长的温润而肥沃的土地,而民族精神则是语言的灵魂。母语一旦产生危机,则意味着民族情感的弱化,民族自尊心的缺失,直至民族自豪感的消失,最终将危及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生死存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汉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教育,既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知识、历练语文能力的责任,又必须以唤醒民族情感、唤醒民族精神为天职。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话题。

五、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是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百余年来,我国都非常重视外语教育。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相继出台了许多政策以鼓励外语教育,这本无可厚非。但在今天,我国的英语教育已经远远超越并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求学英语,英语教育甚至比汉语教育还受重视,社会上的就业招聘、大学和职称的考级都有英语的关卡,中小学还有双语教学的要求,而且要求越来越高,高过了对汉语的要求。现在,世界上各种语言的声音,尤其是英语的声音在华夏大地响彻云霄,然而,对汉语呼唤的声音却如此微弱。中国非超级大国,英语是超级大国的母语,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在学习的历程里得多花一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用于学习英语。这种人力资源的额外投入,反而使两国国力之间本就形成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因为英语在地球上的称霸,美国人可省下学习外族语言的时间,专心搞科学文化研究和国家建设。英语教育的显赫地位使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分布严重失调。而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要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目标,首先得重视本民族语言文字。母语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民族文化之源。母语代表着一个民族,象征着一个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生命的一部分。中国语文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抓,重视汉语学习,若没有对汉语的丰厚学养,就难以继承发扬汉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汉语教育逐渐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人更应重视语文学习,语言在全球的使用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要想在本世纪中叶真正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也必须有一大批精通母语的人才,只有精通母语才能更好地掌握外语。加强语文教育,是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意义深远。

猜你喜欢

母语语言文字民族
我们的民族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母语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母语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