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种“随大流”教学现象剖析

2013-04-29徐宏寿

语文建设 2013年5期
关键词:白鹭教案笔者

徐宏寿

拜读《语文建设》2013年第2期赵振翔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去伪存真》一文后,笔者颇有同感。环顾我们的身边,亦随处可见“随大流”现象,严重影响了当前的语文教学,也损害了语文教师自身的形象。本文剖析五种现象,意在引起广大语文人的关注和警觉。

一、教案随手“拿来”

“实事求是地讲,教案对教师来说太重要了: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一样,最终必定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实际的情形是,在一些语文老师看来,教案是为应付检查而准备的。与其冥思苦想写一份教案,不如把网络上现成的教案“拿来”,一可“应付检查”,二可上课用用。于是,一番“复制”“粘贴”,一份教案便“大功告成”了。笔者以为,借鉴他人的优秀教案而为我所用是可取的;而只管“拿来”就是对教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了,为“应付检查”而“拿来”更是一种虚假的行为方式。

教案应该是教师独立研读教材或教研团队集思广益的产物。从这一点上说,一份优秀教案的设计过程就是一次“磨脑子”的过程,是对文本意图、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智慧等的审视与建构过程。为此,笔者曾建议学校:以备课组为单位每周举办一次原创教案设计评比,及时公布评比结果并颁发证书;每学期编辑、制作装帧精良的学科原创教案专辑作为礼品赠送给选录者……少一些“拿来”,多一份创新,少一些“例行检查”,多一份人文引领,受益的将不仅仅是语文老师。

二、教学流行“模式”

对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教学模式或许有所帮助,可以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但是,用某种行政命令,施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却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

近日笔者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视导,发现很多课堂教学都有“模式”要求:

模式一:(一)音乐导入。(二)预习导航。1.知识链接;2.初读课文,完成预习。(三)合作探究。1.跳读课文——聚焦××方法;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的××性;(四)拓展延伸。(五)课堂检测。

模式二:(一)主动探究(5-10分钟);(二)主动展现(20-30分钟);(三)主动建构(5-10分钟)。

虽然这些模式也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不论什么课型,不论什么文章,都要求贯彻落实同一个模式,就显得教条化和假大空了。甚至有一所学校明确要求,所有课堂必须使用多媒体,体现“四有”(即“有微笑、有激情、有指引、有拓展”)。过分夸大或宣扬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对语文教师是幸还是不幸?对学生的学而言,我始终相信作家秦文君的话:文字,总能给人以遐想。青少年学生最有好奇心,语文课堂上缤纷的色彩、奇妙的音响、有趣的画面,常常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这是自然而然的。可是,太多的色彩、音响、画面的浸染,终究会干扰他们品味文字的耐心,消磨他们的想象力。至于那个“四有”模式,不要也罢。

“模式”本没有错,有错的是“模式化”!教学,可以有某种模式,但更多的是因材施教。

三、批改绝不应该“批发”

批改作业,几乎是语文老师每天都要完成的功课。依笔者所见,有两种情形最为恶劣:一是只在作业末端写一个冰冷的“阅”字;二是惯用空话、套语,比如“语句(不)通顺”“层次(不)清楚”“内容(不)具体”“中心(不)突出”“情感(不)细腻”等。

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己人效应”,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与评价,你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观”关系。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常常以尊者自居,带着一种训人的口吻或是慵懒的态势,这样的批改,其教学效果可以想见。

笔者一直欣赏面批作业的方式:二三学生围在教师身旁,学生有被尊重、被关怀之感;平日里可能有些听得厌烦的话语,此时也会有如沐春风之感;如能注重批改之后的跟踪、反馈,效果尤佳。与学生近距离的情感交流,给学生适时精当的方法点拨,是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

四、听课满足“听了”

在考评教师的时候,许多学校喜欢用数字说话。比如要看老师一学期听了多少节公开课,以至于学期即将结束时,有些老师赶忙补听,甚至未听而去抄录别人的听课笔记。

补听,甚至未听而抄袭,是假语文;为听而听,枯坐盲听,也是假语文。作为常规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听课是需要有实效的。

听课的实效之一,是要思考他人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以当下流行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为例:两位老师教学《两小儿辩日》,一位滔滔不绝,从词到句逐一讲解,似乎很实在;另一位以题目示范,之后或让学生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出示现代汉语要求学生将之转换为文言语句,末了设置一段现代情境话语当堂训练,强化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整个课堂可说是高潮不断。相比而言,后一位老师高就高在他注意保证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的时间,努力酝酿民主的教学氛围,用灵活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并促成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最终达到了教与学的共振。

听课的实效之二,是要思考如果“我”来执教,如何显“我”之所长,弃他人之所短。一次听老师执教传统篇目《济南的冬天》,课后笔者以文中的一个“妙”字为抓手,重新进行了设计:

(一)朗读,思考

1.作者喜欢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妙”在哪里?

2.同学们喜欢《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妙”在哪里?

(二)研讨,明确

1.济南的冬天的妙处(略)

2.《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妙处(略)

(三)精读,赏析

1.指名背诵第3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2.从写法上看,你认为本段文字妙在何处?

(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虚实结合……

(3]妙在用词精准:“顶”,写出了形态美……

3。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标题(小雪缀山、小雪绣山、小雪醉山……)

上述设计未必算得上精当,笔者此举只是试图表明这样一个观点:听课要听门道,要想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师,就应该把听课作为“专业成长驱动的从课堂教学情景中获取信息资料的一种心智活动”,而不单单是一个“仿课专业户”。

五、评课一味说“好”

“公开课的评价目的不是区别课堂教学之优劣,更不是评价教师水平之高低,而是期待借助这个评价意见,使上课者与听课者都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先进、教学行为是否得当、教学风格是否鲜明,从而在行为上加以跟进,优化教学管理,改进教学行为……”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反思我们的评课活动,总觉得假话不少:

(一)碍于情面,尽量说好

由于我们往往是在相对熟悉的区域内参加听课评课活动,难免会遇到熟人或朋友,碍于情面,尽量说好、为执教者捧场,似乎已司空见惯。其实,执教者并非都是要捧场的,他在意的是评课是否恰如其分,是否有利于今后的改进。善意的提醒会让执教者心存感激,过度的捧场反而会令他羞愧和难堪。

(二)缺失底气,只能说好

缺失底气而一味说好的表现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空谈,什么都说却又似乎什么都没有说到位;一类是迎合,不加品析、不动脑筋地跟着说好。

以第二类为例。郭沫若的《白鹭》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散文家谈散文——关于散文(白鹭)》中的一篇附文。某次听课之后,针对执教者提出的“白鹭在眺望什么”的问题,学生给出了“想起自己的母亲”或是“思考自己的将来”等五花八门的答案。在评课时,笔者听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评说。有的说“学生灵动的思维被激活,发现的火花被点燃,诗意的表述被引发”;有的说“这样的设问下,学生们仿佛就是一只只白鹭,把自己心中所想、眼前所见一一表达出来,达到了人鸟合一的情感体验”。评课要讲求激励性原则,这是对的;而一味说“好”,就是不负责任。笔者断言,这位执教者曲解了郭沫若先生的《白鹭》,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而评课的老师也一定是因为没有读懂文本而缺失了底气,被眼前有温度无深度的设问所蒙蔽。

真语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好多方面可能还是我们语文老师力所不能及的。但是,从我们自身做起,从对假语文说“不”开始,应该是语文人的职责所系和良心所在!

猜你喜欢

白鹭教案笔者
《立定跳远》教案
白鹭于飞
白鹭
致老栗——读《牛背上的白鹭鸟》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半张纸》教案
简笔画白鹭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