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之间
2013-04-29游宇明
游宇明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生前的功过没有太多争议,后人非常容易对其“盖棺定论”;一种人生活经历复杂、为人处世瑕瑜互见,我们很难以某种习惯性的维度去评价。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杨荫榆显然属于后者。
1924年秋季,南方发大水,江浙又发生军阀混战,交通中断,一些学生不能准时到校。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的杨荫榆不作认真调查研究,一味强调秩序、学风,执意开除推迟入学的学生,其粗暴行为直接引发了女师大学潮。后来杨荫榆又叫来警察强迫学生搬出学校,甚至令军警殴打学生。早些年的历史书中喜欢说“杨荫榆站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立场,残酷迫害进步学生”,论据就在这里。
其实,生活中的杨荫榆还有另一面。1918年杨荫榆放弃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职,赴美留学时,相当一批学生为之送行,有的还哭得稀里哗啦,可见杨荫榆并非经常与学生水火不容。
因女师大的学潮事件,杨荫榆被迫辞职。30年代中期,杨荫榆在苏州开办了一所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研究社”,潜心教学,关心学生。在日军占领苏州期间,杨荫榆利用自己懂日文的便利,设法庇护受难同胞,甚至多次赴日本领事馆抗议日军烧杀掳掠的罪行,最后被日军枪杀,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在我看来,杨荫榆与女师大学生的冲突,并非出于什么政治目的,只是因为其生性多疑、固执、专制。我们不妨从几个小故事考察杨荫榆平时的为人处世。
杨荫榆被免职回到苏州,有一个中学聘请她任教。不久她就与该校督学王俊生发生冲突。冲突的原因非常搞笑。杨荫榆愿意赴这个中学任教,王俊生特别高兴,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吹捧她,谁知马屁却拍到了马腿上,文中“鸾凤大贤”一句惹得杨荫榆很不愉快。杨荫榆觉得自己现在女师大校长都当不成了,是“虎落平阳”,王俊生偏偏要说什么“鸾凤大贤”,不是讽刺吗?她要求王俊生登报向她道歉,还请求教育部将王俊生免职。这样的要求注定无法如愿,最后,杨荫榆只好走人。
杨荫榆与同事相处不睦,对家人也缺少关爱、体谅和应有的温情。大哥杨荫杭家里养了一只大白猫,性情非常粗野,有时你明明是给它喂食,它却冷不防地抓你一个大花脸,让你鲜血淋漓。孩子们都希望将这只猫处理掉,可杨荫榆偏将它当作宝贝,还经常抱着它说话:“咱们挺标致的!小可怜儿,被他们欺负得怎样了?”侄儿、侄女拿她没办法,只有在感情上疏远她。
人际关系太糟,杨荫榆有时也很苦恼。某日,她突然提出要家里准备一桌酒席,宴请她东吴大学的同事,一家人只好为她效劳。宴请过客人之后,杨荫榆觉得酒席上的酒菜不好,同事们肯定会因此不满,于是一个人在客厅里兜兜转,嘴里喃喃自骂:“死开盖,开盖货!”骂得咬牙切齿。幸亏嫂子是她的同学,哥哥又一向特别关心她,才免去了一场家庭冲突。
人的性格常常可以从其生活经历中找到因由。杨荫榆出身于无锡城里一家书香门第,其父亲是律师,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个人条件还不错。母亲为她选的夫婿是无锡常州蒋姓大户的少爷,可蒋少爷却是一个两眼瞪得像弹珠、满嘴流着口水的傻瓜。当然,母亲最初也不知道,她只是听媒人说,蒋家少爷有一点点“不灵光”,母亲将这种“不灵光”理解成“人老实”。杨荫榆受不了这样的婚姻,第二天就逃回娘家,从此与婆家断绝关系。杨荫榆长相平平,在姑娘中排行老三,父母喜欢漂亮的大姑娘,而不怎么喜欢相貌一般的二姑娘和三姑娘杨荫榆,杨荫榆生活得非常压抑。逃离不幸的婚姻后,杨荫榆先是进了哥哥杨荫杭办的“理化会”读书,后来又去苏州景海女中、上海务本女中求学。1907年,杨荫榆又考取官费留学,赴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学习。那所学校要求极严,能熬到毕业的学生不足入学时的十分之一,杨荫榆却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奖章。1913年,杨荫榆出任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教务长,后来又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18年,杨荫榆赴美留学,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1924年,40岁的杨荫榆被北洋政府任命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正因为杨荫榆时时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洗刷不幸的婚姻和父母对其轻待留下的心理阴影,她也就形成了一种病态的自尊,时时疑心别人瞧不起她,也容不得别人发表反对她的意见。
自古毁誉不由人。一个人过分在乎自己的“誉”,结果往往遭遇“毁”;而当我们看淡得失、宽容别人,“誉”倒有可能不请自至。遗憾的是杨荫榆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责编:孙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