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传说
2013-04-29刘术云
刘术云
观山火续句
相传李白在江油昌明(今彰明县)县衙做小吏时,有一年冬天,他随县太爷下乡体察民情。虽说是体察民情,其实是游山玩水。众衙役鸣锣开道,威风凛凛。县太爷一路上兴致很高,见山吟山,逢水咏水,还自鸣得意地吩咐李白一一记下,指望编印出来传与后世。李白见县太爷吟的无非是“溪旁柳轻摇,水中鱼跳跃。枝头鸟儿啾,父母大人到”,“乡人住茅房,满院鸡鸭羊。杀只肥公鸡,先给县令尝”,“为官不为钱,爱民要清廉。百姓有疾苦,夜晚难入眠”之类的打油诗,无聊地表现自己,颇感粗俗。
黄昏时分,县太爷一行游完西屏亮洞子,从渡口乘船过盘江,来到了雄伟秀丽的紫云山下。相传,紫云山因紫云相结而得名。紫云山上有“龙洞”、“仙人青龙洞”、“白云洞”、“帝舜洞”,还有座道宫,名为“崇仙观”。李白小时候经常来这里拾柴捡菌子,并到观中玩耍。后来他在《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中曾写道“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就是指这里。紫云山拔地而起,犹如一道屏障,耸立在碧波荡漾的盘江岸边,真可谓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当他们转过一个山嘴,突然看见山上烟雾腾腾,火光冲天,还夹杂着“噼里啪啦”的响声。县太爷见状大惊,忙令停轿,又叫随从衙役赶快喊人救火。
正在这时,只见山上走下来几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扛着锄头、挑着撮箕、边说边笑的山民。县太爷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呵斥道:“眼见山上起火,你们为何不救?”
那几个山民一看问话者是县太爷,赶忙跪下说:“回老爷的话,那是我们在放火烧山。”
县太爷一听,原来是他们故意纵火,不由大怒道:“大胆刁民,竟敢蓄意放火毁林,难道不怕王法了吗?速速将这些刁民捉拿归案!”县太爷一发话,几个衙役如狼似虎,就要绑人。李白见身为父母官的县太爷,却连刀耕火种都不知道,真是哭笑不得,他急忙上前对县太爷说:“大人,你错怪他们了。”
“什么?他们放火烧山,我还错怪他们了?”县太爷一脸茫然地问李白。
李白说:“他们是在放火烧荒地。来年种玉米时,用刀挑个坑儿,把玉米种子放在坑里就行了,不用施肥玉米包包长得也很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不出门身不贵,火不烧山地不肥的道理呀!”
县太爷听了李白的话后,恍然大悟,说:“既然如此,那就赦他们无罪。”差役们立即将山民放了,几个山民赶紧叩首谢恩,然后急匆匆地走了。县太爷看着熊熊燃烧的山火,诗兴大发,他拉长声音,摇头晃脑地高声吟道:“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
县太爷的腹中毕竟没有多少墨水,才道出这两句就卡了壳。他嘴里反复念着“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但总是吟不出下句来,急得满头大汗,忙叫李白续诗。
李白心里觉得好笑,身为县令,竟然连一首小诗也作不出来。一听县令叫自己续诗,为了不让县令太丢面子,还是决定给他个台阶下。他抬头看了看山火之景,只见红日西沉,像一团火球滚向熊熊燃烧的山脊烈火;晚霞似锦,浓烟随着团团金光四射的彩云弥漫于天地之间。他便顺着县太爷的诗随口吟道:
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
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
县太爷听后,把诗接着念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地说:“妙哉,妙哉!不错,不错!接得天衣无缝,一脉相承。赶快记好,以后一定要写进县志,让后人知道本大人的杰作!”
看涨水续诗
有一年夏天,昌明县地区接连下了几天暴雨,大小河道山洪汇集,涪江水暴涨,沿江一带,受灾者不计其数。
雨过天晴,李白随县太爷去察看灾情。一行人来到涪江边,只见江中洪水滔天,咆哮奔腾,水中漂浮着树木、家禽等物。岸边,许多人正在拼命地打捞。那些被洪水洗劫一空的百姓,呼天喊地,哭声凄凄,悲痛欲绝。县太爷好像也被这揪人心肺的哭声感动,嘴里不停地说:“江堤垮塌,洪水泛滥,这都是前任县令的过错和无能啊,导致黎民百姓遭殃,上有负皇恩,下愧对百姓,良心何在呀?”
突然,一个衙役上气不接下气地跑来报告说,前面回水湾芦苇中发现了一具女尸,问怎么处理。
县太爷听后,说:“人命关天,老爷要亲自弄清楚案情。”忙下令鸣锣开道前往。到了回水湾,走在前面的李白果然看见江水中浮着一具年轻女尸,衣衫破烂,头发飘散。县太爷下轿后,用手提着衣袍,弯着腰,伸长脖子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叹息道:“嗯,柳眉青翠,模样俊秀,妙龄佳丽,落此厄运,真是红颜多薄命。可惜啊!可惜!”随后,只见他摇头晃脑地吟道: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
鸟窥眉上翠,鱼戏口旁朱。
县太爷吟完诗,洋洋得意地回头对随从说道:“平时你们不都说自己有才吗?今天老爷就在这里考考你们,以此女尸为题,吟诗一首。吟得好的,本官有赏。”
随从们见是女尸,个个毛骨悚然,但听县太爷说吟诗有赏后,顿时来了精神。大家纷纷搜肠刮肚,搔头抓耳,想酝酿首佳作,得到赏赐。只见师爷抢步上前,用手指着女尸吟道:
你死不要紧,漂来找事情。
鱼虾享艳福,我等作祭文。
县太爷听后,哈哈大笑,连忙说:“有趣,有趣,该赏!”
一个花花公子也凑上前,摇着扇子,嬉皮笑脸地吟道:
静卧江上流,红颜命多愁。
天伦无福享,痛哉何时休?
县太爷听后,频频点头,称赞道:“有理,有理!也该赏!”
常言道:死者为大。李白见身为父母官的县太爷发现江中女尸,不仅不及时派人打捞、掩埋,反而以死者取乐,吟出庸俗、轻浮的诗来,悲伤、愤懑齐涌心头,不禁联想起伍子胥的悲惨结局和秋胡戏妻的往事:战国时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灭楚后,却被听信谗言的吴王夫差逼死,还抛尸江中。秋胡新婚3日就出门宦游,做官后衣锦还乡,路遇其妻,因不认识,竟上前调戏。其妻发现丈夫虽然做了大官,却变得卑鄙无耻,枉费自己多年来对他的忠贞,羞辱之下投河自尽。现在,县太爷连死尸都要戏弄,和夫差、秋胡的行径有什么区别?于是,李白压抑着心中的愤怒,上前对县太爷说:“老爷,你刚才吟的诗好像还没有完啊,容在下给你补上。”
不待县太爷点头同意,李白朗声吟道:
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因何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李白诗的意思是说,她那一头青丝,被无情的波涛吹散了;她那宝贵的生命,也随滚滚的恶浪永远地消失了。为何她的命运那样不幸呢?如果不是像伍子胥那样被人害死,投入江中,便是遇到一个像秋胡一样内心丑恶的丈夫。
县太爷正准备夸奖李白,可转念一想,这是讥讽自己的诗啊,不觉脸上发烧。他狠狠地瞪了一眼李白,命人将尸首打捞上来,悻悻地打道回府。
诗讽县令妻
相传,李白被招募到彰明县衙时,只有十五六岁,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得到重用,谁知只是跟随县太爷听候差遣,记录诗句,很难有机会施展才华。如果县太爷不外出,他就没有事干,因此感到十分苦闷。有道是:“端人家碗,服人家管。”无事的时候,他便看看书、写写字,以此来打发时间。
有一天下午,李白在县衙外耍,看见一牧童骑在牛背上好不逍遥,便想起了自己童年时在盘江边放牛的情景。李白招呼那牧童过来,对他说:“县衙里有个草坪,草又青又嫩,走,我带你去那里放牛。”
牧童听说有青草给牛吃,就欣然同意了。
李白牵着牛,领着牧童进了县衙的院子里。不想,他们刚走到县太爷住的楼下,牛儿昂头“哞”地叫了一声,把正在观赏美景的县太爷夫人吓了一大跳。县令妻低头一看,见是牛在叫,顿时觉得大煞风景,便伸头斥责道:“放牛娃,你真够大胆!为啥把牛牵到县衙里来,成何体统?还不快把牛牵出去,不然我叫老爷打你板子!”
李白朝楼上一看,只见县令妻在三四个丫环的簇拥下,横鼻子瞪眼睛地大声呵斥自己。县令妻原本姣好的面容,却因激动愤怒变得十分难看。李白觉得很好笑,便想借题发挥,讥讽一下这位出言不逊、自觉高人一等的官太太,于是,他笑嘻嘻地随口吟道: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
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
县令妻略懂诗文,一听李白竟敢把她比成思凡的“织女”,而自称“牛郎”,觉得受了羞辱,便气狠狠地转身进屋,要县太爷惩治李白,替自己出气。
此时,县太爷正在屋里喝茶,刚才夫人的斥责和李白以诗戏谑都听得一清二楚。他细细琢磨着李白吟的诗,被李白的从容机智和妙趣横生的诗句逗得哈哈大笑,不但没责怪李白,反而招呼他上楼喝酒、吃茶、谈诗说赋,很是投机。
原来,李白并不仅仅是想把牛牵进县衙里吃青草,而是更想以此提醒县太爷,勿忘“民以食为天”的至理,多多关心体贴民间的疾苦。
后来,李白离开了县衙。县太爷一想起李白,就爬上高高的城墙伫立远望,总觉得李白还会回来一样。手下人感到奇怪,就问县太爷在看啥,县太爷不好明说在想念李白,只说是在看牛。手下人以为县太爷喜欢牛,为了巴结县太爷,就请石匠在城墙上打了一头石牛给县太爷看,弄得县太爷哭笑不得。由于涪江爱发大水,冲毁了很多良田,县太爷便把石牛谎称是“镇水石牛”。(责编:孙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