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的管理类课程考试改革实践
2013-04-29董萍马丽丽
董萍 马丽丽
摘 要:考试方式、方法是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指挥棒。本文主要从考试的内容、方式、成绩评定等方面对考试进行了革新,然后分析了考试改革的效果。
关键词:能力 管理类课程 考试改革
课程考试是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其功能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考试模式关注学生课本知识的掌握水平,考核方法侧重应试,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中,高校必须加强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使之与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相配套,将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基于能力的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学习的指挥棒,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传统的考试大多采用闭卷的笔试为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内容限于课堂讲授和课本内容,考试成绩主要以卷面成绩为主,重视考试结果,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出现了重理论知识轻操作技能的学习状态和应付考试的态度,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传统的考试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能力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客观上要求高校进行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探索。
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的应用人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试改革必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更加关注对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和提升。因此,基于能力的管理类课程考試改革要对考试的内容、方式、成绩评定等进行重新审视和革新,突出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提高对实践能力和学习过程考核的要求。
二、基于能力的管理类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
基于能力的管理类课程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注重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注重个人考核和团队考核相结合;注重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注重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
(一)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侧重于职业能力的考核。
第一,考试内容以工作情境中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根据社会岗位群的要求,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点考核,做到考核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考核评价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如《人力资源管理》中“面试的基本程序与技巧”这一知识点考核,我们采用情景模拟的形式,让学生组织一次面试,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第二,考试内容是以综合性考察为主,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或模拟情境设置考核内容,要求查阅文献或搜集相关材料,分析所给题目并尝试性地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者调查研究相关课程内容。如《市场营销学》课程中考试内容之一,结合当前“李宁”运动服面临的营销困境,分析以下问题:1.目前“李宁”运动品牌的新闻事件有哪些?2.试分析购买“李宁”运动服的影响因素及购买行为类型。3.请思考“李宁”运动品牌的竞争对手有哪些?4.结合上述资料分析,“李宁”运动服的未来“4P”营销策略。该考试题目综合考察《市场营销学》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市场竞争战略和“4P”营销策略。同时,该考试题目一方面要求上网搜集相关新闻事件,另一方面要求利用相关理论分析企业实际情况,还要求站在企业角度提出建议。
第三,考试内容既有课堂讲授的知识点的应用,也有课堂上的演示案例的参考应用。
第四,考试内容突出了时代性。考试内容中涉及的企业实际情况都是近三年实际问题或经典案例。
第五,考试内容以题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随机抽签选取考试内容。
(二)考试方式改革
考试方式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科具体内容和性质确定,重点考察学生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采取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演讲汇报、大作业等多种考核方式。
考试分为个体考核和团队考核。团队考核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小组成员以5-8人为宜,管理实行组长负责制。考试注重小组学习的竞争与合作,既希望通过合作共同完成考试并取得较高的团体分值,又要在小组内部通过竞争获取较高的个人分值。个人考核主要是平时考核,考核学生的个人表现;团队考核主要是期末考核,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程度和对团队的贡献度。
(三)考试成绩评定改革
考试成绩采取多元化考核。
一是考试成绩构成。课程考核要贯穿在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既要注重学习结果的考核评价,更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因此,考核成绩,采取“对半分制”,即平时成绩占50分,期末成绩占50分。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出勤,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参与度,实践教学表现等。期末成绩评定的依据是学习小组提交的纸质版成果和演讲汇报。纸质版成果可以是调查研究报告、分析统计报告、专题方案报告、商业计划书、企业管理策划书、小论文、小创意等等。纸质版成果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提交一份。纸制版成果占20分;演讲汇报由主讲教师和评价小组教师从成果的科学性与完整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成果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对小组成员的汇报情况作出评定,演讲汇报由学习小组推荐小组代表汇报,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演讲汇报占30分。
二是考试评价主体。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的360度绩效考核方法,学生成绩的考核主体包括主讲教师,评价小组教师,学生(包括自评和互评)。评价小组教师来源于主讲教师及同行;学生主要是其他小组成员。教师考核包括知识和能力的考核,以此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评和互评包括自我表现、团队合作情况、成果贡献度,让学生对自己和团队成员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同时体现各成员在小组中工作贡献的差别。主讲教师占50%,评价小组教师占30%,学生自评和互评占20%。
三、改革效果
(一)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兴趣
考试内容一方面随机抽取,而且小组之间的考试内容不同,另一方面考试内容不仅有课本知识点的应用考察,还有演示案例的参考应用考察。这对于传统考试中出现的作弊,划重点,抄作业等是一个有力的打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考试成绩加大了平时成绩和团队成绩,有效防止了学生的侥幸心理。
(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必须改变片面的追求考试成绩的传统学习方式,现在不但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学和思考,而且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还要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在更广阔的课堂中进行知识探索和能力训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及潜能。无论是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成果汇报,还是学生参与考核,这都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试还要求学生尝试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改变了学生重知识学习、轻实践能力培养,重记忆、轻应用的学习方式。
(三)强化了学生的各种管理能力
首先,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考试内容大多来源于企业的实践活动面临的实际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能直观、准确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程度;第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考试进行团队考核,因此,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需要每个成员进行分工、配合、协同支持,通过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技能;第三,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演讲汇报等,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训练作用。第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学生受到了锻炼,增强了参加社会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月琴,黄水灵.经管类课程综合性全程动态考试模式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考试改革与实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44-13245,13248.
[2]李颖芬,杨小东.关于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