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2013-04-29贺丰年
贺丰年
摘 要:本文立足当前职业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围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含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政策依据、“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校企合作是订单培养的前提条件;订单培养使校企双方实现了五个同步、实现了企业、院校和学生三方的共赢;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重要实践形式等观点,着重认为“订单式”培养有着十分突出的优越性,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 典型模式 订单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为我国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的途径,是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必然选择,已得到企业、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广泛的认可。可以说“订单式”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职业技能教育与人力资源有效配置的新路,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培养的成本,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三赢。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含义
订单培养是教育部门借鉴企业“订单生产”概念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指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定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单位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最为典型的产学结合教育形式之一。其基本要素包括订单培养协议、培养计划、运行机制、工学交替、顶岗工作、就业等。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政策依据
为解决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以此为契机,职业学校抓住机遇,借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之势,乘势而上,立足教育本位,推行订单教育。
教育部教高[2004]1号文《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200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要切实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当年的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要深化产学合作,大力推广‘订单式教育,鼓励前店后厂、连锁办学等新模式,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要求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31号文件《关于推动高级技校、技師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的精神指出,“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合作模式上,可以采取共同培养、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
2009年2月,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院校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设置专业、更新课程、选取教材,突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推进基本教学制度改革,大胆探索学分制、弹性学制、‘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方面的改革。”
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围绕“订单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充分显示了这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生命力。随着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推崇。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践思考
(一)校企合作是订单培养的前提条件
“订单培养”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过程。在实施“订单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工作如果没有经过“产学结合”的锻炼,就不可能适应“订单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为“产学结合、订单培养”办学目标的实现,为学生的就业和成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成为订单培养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二)订单培养使校企双方实现了五个同步
校企合作中的订单培养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种合作让我们的教学与实践实现了“五个同步”:即学校为企业培训专业人才、企业为学校培训双师型教师和专业人才,实现了人才培训同步;学校与企业共建专业,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专业设置同步;用人标准与培养目标同步;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实习与企业安全生产同步;学校教学管理引入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同步。学校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校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三)订单培养实现了企业、院校和学生三方的共赢
通过订单式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能够缩短或者消除岗位适应期,实现学校和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对学校而言,该模式利于专业和学科建设,使办学更贴近市场,减少办学的盲目性,最大程度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企业通过“订单培养”,最直接地实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学校通过订单培养,实现了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增强了学校的市场意识,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学生通过订单培养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和就业问题。实现了企业、院校和学生三方的共赢。其中,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按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学生入学即就业的良好局面。在没有行业背景的院校,或许无法实现专业订单人才的培养,但是也完全可以由订单培养来拉近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与用人单位联手进行订单培养,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备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就业市场上更加“产销对路”。所以,实行“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定向服务于某企业或者对路于某个行业成为所有职业院校订单培养的发展方向。
(四)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重要实践形式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检阅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岗位能力、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是学生校内实训向校外延伸,完成工作和学习双重任务的准就业工程,也是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人才,拓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开创多赢办学局面的需要。教高[2006]16号文件在指出“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指出“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丰富和完善了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内容,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总之,“订单式”培养本身有着十分突出的优越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它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产物,其意义远远超出学生就业、人才供求关系范畴,它涉及到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深层次改革问题,它必将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学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汉英,熊海燕,李莹.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7期.
[2]曹斌,姚莹,李志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10年11月(上):167-168.
[3]张涛,谢璐.“订单式”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