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问题的探讨

2013-04-29刘进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刘进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是伴随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而产生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学科,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相对较晚,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少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可能与社会需求脱节。为更好地促进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有必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用人的需要。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教学 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是一门集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个交叉领域的现代新兴管理学科,并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正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些特性,对其课程教学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不仅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分析,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理论的应用,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就决定了其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一、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从50年代的劳动经济学专业发展而来的,1998年才真正进入我国高校成为独立发展的专业, 1999年我国仅有37所高校开设该专业。因此,就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开办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此,其课程教学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定位比较模糊

国内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定位比较模糊,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质性的内容,并没有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就业目标等方面彰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独特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定位模糊,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差不多;二是没有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综合能力和素质;三是市场定位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这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性直接对教学环节产生负面的影响,最终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失去竞争力。

2.教学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该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在教学中,采用理论性、课堂教学为主,并且在授课中,教学内容基本是由教师设计, 教学方式更多是采用单向沟通为主,而教学效果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正是由于这种单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学生学完、考完,基本把所学内容又还给了老师。

3.教学内容流于纸上谈兵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高校教师,他们大多是来源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也就是说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一批知识分子。虽然在读研究生阶段,他们经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学习能力也较强,并且理论基础也较为扎实,同时思想开放,对新鲜事物也容易接受,也有干好工作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 更不用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领域范畴的实践经验了。这势必给不少的高校教师带来了课程教学的限制,虽然他们擅长讲述概念,解释原理,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做到学以致用,这是他们难以超越的。这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管理这门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教学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变成了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难适应社会需要的。

4.考核形式僵化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试方面,地方本科院校通常采用筆试这种单一形式进行期末考试,考试的主要内容往往是考核学生对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这种形式的考试, 由于缺乏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考察,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尽管有不少的学生能够得到高分,但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的状况。

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鉴于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这些问题,为加快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本文认为,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至少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进的首要任务是必须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培养具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复合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具体来讲,一是地方本科院校应针对企业差异化的需求制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本科教育以能够胜任企业一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培养目标,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的教育以能够担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理人员为培养目标;二是地方本科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定位,比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可以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其主攻方向。

2.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运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学习和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启发工作, 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不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现实,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定期派出年轻的教师到企业去挂职,以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创业或兼职,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在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当然,在校学生还是应以学习为主,不能因为创业或兼职而对正常的学习造成影响。

4.考核形式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因此考核方式也应随之而改变。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考核的重点不单是要注重理论的考核,也应该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检验,考试形式应多样化。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而言,要求具备分析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中, 要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比如,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企业实践等环节中,应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课程结束后的考核中, 可以采用开卷、闭卷、完成课程论文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三、结束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并重”教学架构,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实践环节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高校既要为教师发挥高效的指导作用提供方便,又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引导,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兰玲.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浅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7).

[2]匡爱民.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2011 (6).

[3]吴道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核心胜任力的构建方法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 (11).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浅析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初探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