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多丽丝·莱辛幻想系列小说的独特未来意识

2013-04-29孙海一

作家·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独创性

摘要 多丽丝·莱辛创作了很多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的幻想系列小说在形式技巧和思想意识上都具有独创性。在莱辛的幻想小说中,作家通过解构科学技术的能量进行反科幻,包含了她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以及充满了由文明走向未来的忧患意识。

关键词:《幸存者的回忆》 幻想小说 独创性 认识视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其作品中,莱辛以自己独特的质疑目光与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描绘了人类未来以及所要正视的危机和困境,并用她广阔宏大的写作笔触表现了超前和独特的未来意识,构建了她独创的恶托邦,以此述说了她对未来的忧患意识。

一 简述多丽丝·莱辛及其幻想系列小说

多丽丝·莱辛一生充满了反叛和传奇色彩,她大胆追求自由,勇敢反叛传统观念,她那种对文明充满审视的热情,对现实的“我们处在支离破碎的文化中”的批驳,是她正视断裂文明的表现,这使她专注于寓言幻想题材的创作,饱含了伟大意图以述说当今人类的生存状态,意图引起读者的反思,引起人类生存困境的更多追问。

多丽丝·莱辛的幻想系列小说建立在现实基础的幻想世界之中,她对先进科学与技术变革的力量充满了不信服。她在小说中突出表现的是科技文明对人类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反映出现代人对科技力量产生的过分乐观,她不认为科技是为各种社会问题提供帮助的唯一救赎力量,她意图向人们说明,科学技术在给我们带来更多便利、更舒适的生活条件并给我们创造了更多财富的时候,还使人们变得更加贪婪,而且由于人们的恣意妄为造成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害甚至毁灭,这无疑是对崇尚科学人们的一种反叛。莱辛深受苏菲主义简单节俭、朴素自修的思想影响,因此认为只有抛弃科技至上论才能使人类得以解脱困境,这也是她在创作时,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

从文学艺术角度出发,莱辛所创作的幻想系列小说将现实与幻想、常规与怪诞相结合,不拘一格地采用多种写作手法进行幻想性的奇异描述,通过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引人注意,将读者带到了危机四伏、直到使人类艰难生存的未来世界。她以极其犀利的笔触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的时弊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丑恶形态,由此告诫人们和否定乌托邦幻象。莱辛用她的作品告诉读者科幻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的,没有什么境界是无法突破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最好的科幻预言小说都是社会小说”。这样看来,文学形式总是能够千变万化的,而对于莱辛来说,她始终坚持的是挑战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而无所谓幻想类作品所担当的边缘角色,并不会由于文学形式不同而相轻。莱辛觉得幻想小说更具有广阔的视野,她所表达的深邃艺术思想能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思想,更能通过丰富广泛的题材解决社会现实矛盾,在人类一些核心问题上给予终级准确的思索。

二 多丽丝·莱辛关于“恶托邦”的末世论

受苏菲主义的影响,多丽丝·莱辛拥有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这使她创作的幻想作品对理想社会进行了积极的乌托邦式建构,如在她很多小说中或以各个区间的人们可以自由往来、歌谣相互传唱为结局;或以光明和谐式作为结局,表达了她旨在建构理想社会的思想。而我们通过对她的幻想作品进行仔细阅读会发现,她书写最为充分、透彻的还是她的恶托邦建构。一般说来,传统乌托邦论者都是以极大的热情来描写未来的完美,充满自大的预测。而莱辛则忧虑地否定未来世界,给人们展示出的是悲观、无法畅快呼吸的环境。她对未来地球进行了生态极度恶化、文明消亡、肆虐进行掠夺以及精神颓废的破碎恶托邦式描写。莱辛是想通过这种恶托邦未来的构建来粉碎乌托邦幻象。而作者本身与生俱来的反抗精神和勇气让她能够正视现实,告诉读者恶托邦带给人的也并非绝镜。在恶劣的环境下,只要人类能够真诚地彼此交流、合作,热爱自然就不会有世界末日,这也是为什么她对未来进行恶托邦式否定性描写,其实是提醒人们必须重构理想世界的思想,从而实现作家真正的精神指向。

1 对于“恶托邦”表象的否定性

当人类开始对大自然资源进行剥削和开发时,“恶托邦”一词就诞生了。它所表达的意义是个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只不过通过人们的描写是一个幻想中的时空定位,通过对它的详细叙说,让人们明白这个想象中的世界比现实社会更令人难过。反映在当代文学创作上,就是一种压迫感的揭示。莱辛通过深刻的反思来粉碎乌托邦完美世界,因而她在幻想系列小说创作中让这些恶的幽灵逐一上演,正像那些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精神文明丧失、核武器等。仔细阅读莱辛的幻想作品,会看到作家非常关注环境恶化的问题,而这缘于作家自己深刻的生态关怀意识。莱辛曾非常忧虑地说道,“英国恐怕没有一寸土地没有被整理和耕种过了。我们己经不是生活在一个自然的世界里了”,她指责人们受了高等教育就堂而皇之地利用高科技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认为他们是“文明的野蛮人”。莱辛认为人们无止境的物质欲望是产生贫富极大差距、性别种族等歧视、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环境严重污染、战争及自然灾难的根本原因,它打破了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共生关系,以至于出现人类无法收拾的局面。

如在《老人星》系列的《什卡斯塔》中,就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忧心和焦虑,小说以战争、饥荒、疾病和环境灾难为背景,描绘出人类所陷入的疯狂绝望境地,以至于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小说中表现的荒败、民不聊生景象被多丽丝·莱辛笔下的外星人称之为“破碎的星球”。又如,在《玛拉与丹恩历险记》中更体现了关于环境恶化的主题,作家把整个迁徙大事件的广大背景放在不能生存、生态恶化到极点的境地,其实是警醒现代人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故事中的主人公玛拉公主和丹恩王子姐弟一路逃亡,历经了无数苦难,看到了数恐怖场景:变异的水龙、蝎子公然攻击人,随时被吃掉的人们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和防守才能有活着的希望。由于人们对自然的破坏造成的干旱、沙尘暴、饥渴交迫,使人只好重新去寻找生存的绿洲。作者在小说中通过人类对水的强烈渴求表现出人类破坏自然后的恶劣后果,因而“渴”的意象在小说中成了主线,也成为逃亡和寻找新家园的主要原因,作家通过这个故事是想让人类认识到是人类自己成了大自然威胁人类生存的敌对力量,当人类无法再去征服和改造自然时,只能在大自然恶劣环境中苟且偷生。作者用玛拉的话指明遭受自然惩罚的人类:“他们使用土地和水时根本不考虑后果……他们杀绝了野兽,毒死了海洋里的鱼……他们破坏一切可以触摸到的东西……他们罪有应得”。这就是莱辛幻想小说在读者面前上演的环境恶托邦。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她的幻想小说还深刻挖掘了现代社会的文明现象与人类心灵和精神不一致是导致当代人精神家园失落、痛苦孤独的实质,而为了生存,现代人也只能在这种境遇中窒息地活着。正如作家在小说《简述堕入地狱经历》中,通过人物莱恩博士所说:“由精神分裂而引起的精神崩溃的头脑可能更具有远见卓识,而那些神志正常的多数人反而因为头脑封闭而缺乏见识”。又如,在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作家将精神荒原书写酣畅到极点。作者在故事中设计了“上帝死了”后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失落,垃圾遍地,河沟干涸,根本就不存在伊甸园的回归,从根本上否认了宗教信仰的存在。这部小说中作家塑造的所有人物都不是由于信仰而生存,代之而来的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只是玛拉和丹恩所代表的坚强生命给了未来一丝希望,否则未来就是让人绝望、窒息的末世图景。通过这些幻想作品,作家彻底解构了上帝的合理性存,人们精神流离、无法得到救赎,使精神只存在于断壁残垣的荒原中,本能的求生成了人类存在唯一的目标。

2 反“乌托邦”情结

莱辛描写的未来世界致力于绝望的恶托邦世界的书写,作家把传统乌托邦所表现的完美刻意变形和扭曲,指向停滞和野蛮,在她关于这个领域的创作中,文明被颠覆、精神无所寄托,它是作家内在精神内涵的一个表达方式,即反“乌托邦”情结。在传统乌托邦中存在着男尊女卑,并且能够对大自然无休止地开发和掠夺,而作者认为这无疑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为了彻底瓦解这种传统“自我”与“他者”关系,作家否定了人与自然、性别、殖民主义等地位之差的观念,通过未来世界毁灭性灾难、文明沦落等,用恶托邦打碎了乌托邦的幻象,实现了她反乌托邦的创作意义。

在莱辛创作的《第三、四、五区间的联姻》中,作者构建了一个神话般的“乌托邦”:充满爱心、自由和平等,生态环境也受到保护,而社会生产却显现停滞状态,这个故事场景作家放到了农耕时代,其意是讽刺乌托邦在文化上的封闭,所谓的高度文明只不过是虚空精神世界的假象。作品中三区女王艾丽·伊斯象征着环保高度文明,却也只能服从命令下嫁四区国王,这使她的心态极度不平衡,她用傲慢话语随意侮辱四区的人们,其实作者在暗示读者,这岂是文明人应该做的事情?而看似野蛮落后的四区妇女却勇敢地向往自由、民主,她借象征手法讽刺了理想乌托邦的弊端,是对人探索和求知天性的违背。最后作家给停滞的状态找到了出路:各个区间打破隔阂、和谐互动,整个区间都变得富足、人们生活充满活力,这其实代表了作家莱辛的思想,即真正的乌托邦必须打破闭关自守,发扬民族文明,才会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

三 多丽丝·莱辛的独特警世未来意识

多丽丝·莱辛将她对未来的看法建立在现实意识上,她对未来恶托邦的构建实际上是她对现实充满独特人文关怀和未来的忧患意识的一种表现,她在描述未来恶托邦时,充分展示了人类行走的精神荒原,不是彻底的绝望而是重视警醒的目的,即提示当代人要避免恶托邦末日的出现,就是说:人要自己救自己,提倡基于爱、人性和自由的初级关怀,也是作家自己殷切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类未来命运,对世界存在、文明分裂的反思,以获得个人自由生存、精神升华。

多丽丝·莱辛坚持人性的最本真。在她的幻想小说中,为读者上演了跨越时空的界限,生存极端未来恶托邦世界中人们的生存境地,让读者的心灵深深为之震撼。莱辛在其作品中描述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困境,极其堪忧地创造了针对现实、绝望未来中存在希望的恶托邦,锁定了人类无法逃脱的现实生活,以警喻当代人。莱辛用她的认知刻画出人类的“存在地图”,构成人生的终极性思考。正如她在《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描写玛拉两姐弟分别与自己相爱的人孕育新生命为结局,其是新文明的形成和即将崛起的象征,意图使人类最终能够实现精神永恒、自由超越的崇高境界。

四 结语

在多丽丝·莱辛的系列幻想作品中充满了积极、奋起的力量,她对人类生存、文明及未来进行了深切的思索,她用自己的作品告诉读者,人类必须进行严肃反思,积极进取、乐观求索,才能彻底打破现实危机的屏障,从而实现社会进一步的积极发展。

注:本文系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Y201115;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号:12534105,项目名称:生态翻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 杰西卡·曼,邹咏梅译:《写书是一种艰辛的苦力——多丽丝·莱辛访谈》,《译林》,2007年第6期。

[2] 潘纯琳:《故事决定了它的讲述方式——多丽丝·莱辛与亚当·史密斯访谈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1期。

[3] 山:《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谈她的小说创作》,《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1期。

[4] 麦永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传统及其变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7月第四十一卷第3期。

[5] 胡勤:《多丽丝·莱辛与伊德里斯·沙赫的苏菲主义哲学——与苏忱商榷》,《外国语言和文学》,2009年2月第二十五卷第1期。

作者简介:孙海一,女,1980—,黑龙江阿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猜你喜欢

独创性
论非独创性数据库的邻接权保护模式
试论我国作品独创性的司法认定标准
中国小说与史传文学之间的关系
文学作品的抄袭认定法律问题
对微博版权客体的认定与思考
浅析著作权中的几点问题
锦州店铺以及街(路)命名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
谈如何写好歌词的标题
王国维词“意深境浅”论
议作品之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