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石山:并刀如水 文心史笔

2013-04-29

青年作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柏杨酱缸李健吾

二十世纪中期,在很多主流文学刊物上都能读到韩石山先生的小说;随后他大量写散文、随笔、评论。颇有印象的一篇妙文是他的《(收租院)、魏明伦及其他》,首次在《文学自由谈》上读到;加上他与谢冕学生辈的“笔仗”,让一些人如芒刺在背。其实,先生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初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痼疾使我们饱受感染,至今未能“淡忘”。其透过犀利的刮骨刀刃,触痛到了掩盖在传统文化痂壳下的血肉,让更多的人从阵痛中产生了对劣根性的省思,更激发了一代读者对中国文学的进程、中国文化的走向等问题的关注,从而成为二十世纪末提倡“文学反思”的锋锐^物。

再后来,他的《李健吾传》《徐志摩传》等大著面世。《李健吾传》是真正的传记笔法,是真正达到了文史哲一体化的传记。正如韩石山在《李健吾传》后记中所言:“近年来,传记文学大盛,其写法大多近似小说,环境如同实勘,声口务期逼肖,至于实情如何,似乎无暇顾及。”说得很客气,其实揭示了各种顶着“传记”名头的“戏说”炮制者的底牌——他们在偷懒。

韩石山先生是文坛的传奇人物,在他写作生涯里学术与文学对撞生成,在严谨中回荡着一股勃勃生气,这也是他向往真理、捍卫常识与自由的一生。他的随笔向世人诉说了一个至理:回到理性,才能回到真实;回到真实,才能叩问历史;明白了什么是历史,我们才有资格面向未来。毫无疑问,这些文化反思不过是“世俗化的反思”,不像一些形而上学者那样高起高打、发言玄远,一味采用宏大叙事的大而无当来掩盖自己的才学荒疏。但绝大多数作家无法像韩石山那样深入细腻地洞察世俗社会,指出那么多困扰我们的文化病灶。反制式文学话语在韩石山词汇里达到了一个顶峰。他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一个以文字为时代的造像者。乃至于到了实至名归的晚年,他同样没有顾盼自雄、八面玲珑、处处题诗写赋。他以书为伴,冷暖自知,保持了一个自由知识分子的文格和尊严。

“酱缸”是柏杨对中国传统文化尖刻而形象的比喻,这让联想起以“厚黑教主”自居的李宗吾先生。李宗吾高标“厚黑”,是想刺激那些道貌岸然的厚黑之徒,使其露出所谓“薄白”的嘴脸;柏杨搅动“酱缸”,就是要剪除蛆虫,去其糟粕。晋地自古产宝刀,韩石山先生并刀如水,不但要让那些以大词、圣词轧制的纸糊风车散架,更是锋转汗青,为这个时代留下自己的证词。他说:“锋芒就是光芒。”

——编者按

猜你喜欢

柏杨酱缸李健吾
做人,不要做藤
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李健吾
多情才子柏杨的五次婚姻
多情才子柏杨的五次婚姻
朱自清让学生转系
听李健吾谈《围城》
下酱家什
酱缸台
酱缸台
珍珠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