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公共服务”视角的苏北农村教育管理研究
2013-04-29刘燕
刘燕
摘 要: 新公共服务理论影响到我国的教育管理改革。本文立足苏北农村现状,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分析农村教育属性,探究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义务教育的公共服务对策。
关键词: 新公共服务 苏北农村教育管理 管理对策
从教育的主要功能角度看,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它可以培养学习者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个人素质和人力资本存量。培养具有现代化文明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公民,从这一角度看,教育并无城乡之分。
由于城乡差异,在中国,农村教育存在教育条件落后、教育理念陈旧、教育管理原始化、片面化等特殊性,总体发展状况堪忧。教育管理不恰当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国内学者将农村教育归纳为:“由扫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所组成的为农村发展服务的综合化经营体系。”[1]农村教育管理面临复杂驳杂的内容面、陈旧坚固的官本位思想、人力资本与经济资本的双重缺失等巨大挑战。21世纪,我国农村教育迫切需要新颖有效的管理策略。
目前农村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有:(1)管理方向不明确。是追求与城市教育相同的普遍性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道德素质、审美能力的提高还是培养贴近农村生活的劳动技能?管理的重心在学生还是下属职员?(2)教学条件制约管理。主要体现在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农村学校债务负担沉重、教师队伍不稳定等方面。(3)官本位思想毒害。“当主任是为了当校长,当校长是为了当局长。”这样的思想要不得,这样的行径却实际存在且不在少数。在对新沂市和宿迁市农村中小学5位管理层人员的访谈中,有3位表示自己很追求升任,且认为只有当上更大的官才能管理好现在这个层面(范围)的教育活动。(4)读书无用论和教育风险投资走高,整体农村教育观趋向淡漠。调查发现,许多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已经没有“鲤鱼跃龙门”的喜悦,辍学人数实际攀升,如此致使教育管理难以得到甚至得不到家庭支持。
农村教育管理经验主要来自实践摸索,缺乏系统性。理论更新主要来自“学城市、学先进”,且不谈学的效果如何,适不适合有待商榷。
21世纪初,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登·哈特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共服务描述为“一种通过充当公共资源的管家、公共组织的保护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以及社区参与的催化剂来为公民服务”。新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包括:政府服务而非掌舵或划桨;公共利益至上,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重视并服务于公民而非顾客;责任不是单一的;尊重公民权﹑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2]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该理论对我国的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借鉴意义。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指导下,教育管理者应当清楚自己行为的动机、行为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采取何种行动,以便更好地体现公共行政的精髓——以为公民服务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强调公共性、合法性、公民精神、政府责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公民社会与政府资源的协调和互融,成为现代公共管理的希望所在。[3]根据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和要求,农村教育管理要重视以下问题。
1.明确行为动机,转变行政观念。
农村教育要培养的是与农村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人才,农村教育是兼顾农村实际的素质教育。必须认识到,农村教育不仅要考虑提高升学率,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现实利益,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农村各阶层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加他们所从事职业的科学与技术含量。管理者要树立人本主义的服务理念,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要重视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尊重公民。
管理者要从思想上树立“公民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强化教育服务意识,对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观和权益给予充分的关注。还要关怀弱势群体,统筹不同阶层的利益需求,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2.重视学教育管理班子建设,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
改革落后的教育管理制度,慎选校长,任人唯贤,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农村学校一线教师要继续参加培训,校本教研,以老带新。管理者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管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权责相符,赏罚分明,加强考勤,严禁旷班,对错误重大的教师进行行政处分,任职选拔决策遵循民主原则,以人为本,管理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组织氛围。
3.建立与外界尤其是农村公民对话的沟通机制。
管理者要明确,教育是一种公共服务,在农村也是一样。不要将公民仅仅看成是生产力,公民是服务的接受者,作为纳税人有权力选择和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4]农村教育改革,首先要实现公共服务决策的民主化与透明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形成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表达机制,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务,涉及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管理者要对民众的教育需求做出敏感的反映,同时致力于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沟通对话的机制,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学校应该是一个开放系统,学校应从外界带来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的新观念及研究成果,不断与外界交流信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必须明确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与家长建立亲切、友好的关系。要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支持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在效果上相互强化和促进。
4.建立有效的监督与激励机制。
首先,管理层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制度,公布有关信息,接受人民监督,使民众真正享有选择权,并严防商业贿赂。其次,政府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教育部门的资格、信用状况进行严格审查,并对提供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最后,政府要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对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部门进行奖励和补贴。改善教师待遇,提高工资水平,这是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洪君,张小莉.“新农村”视野中的农村教育及其政策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06(5):29.
[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王邦佐.政治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关于教育问题的对话.探索与争鸣,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