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依附到独立

2013-04-29林晓青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嘉莉妹妹夏洛特女性主义

摘 要:19世纪中后期,女权主义运动开始在一些国家兴起,女性解放的浪潮逐渐影响到各个国家的女性。夏洛特、简·爱和嘉莉妹妹就是于各个时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女性主义思想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她们代表了女性的成长历程,是19世纪到20世纪女性觉醒的缩影。

关键词:女性主义 夏洛特 简·爱 嘉莉妹妹 女性成长

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在欧美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为全世界的女性同胞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从此,女性解放的浪潮逐渐影响到各个国家,女性开始逐步成长起来,走上了社会舞台。夏洛特、简·爱和嘉莉妹妹就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反映当时各个阶段女性主义思想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她们代表了女性的成长历程,是19世纪到20世纪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的缩影。

在男性中心主义占绝对优势地位的父权社会,女性的自然的天性受到父权社会价值观的规范和限制。女性作为一个亚文化弱势群体在父权社会的成长史, 实际上就是女性作为男性中心主义的他者的混合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女性在确认自我以及寻求被社会主体价值认同的过程中遭遇到尖锐的环境和内心冲突。这首先表现在女性的婚姻问题上。从夏洛特、简·爱、嘉莉妹妹这三个女性的婚姻选择中可以看出在她们体内沉睡千百年的女性意识开始苏醒,女性开始朝着自身解放的道路迈出坚定的步伐。

一、夏洛特的服从与反抗

在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中,发表于1813年的《傲慢与偏见》历来最受公众的推崇。在这尊“象牙微雕”两寸见方的空间里,奥斯丁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故事: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特与柯林斯。通过这四桩婚姻故事的对照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的婚姻爱情观以及对道德的看法。很显然,奥斯丁在伊丽莎白与简的婚姻上所下的笔墨最多,尤其是伊丽莎白,在她身上集中了作者的理想与希望,是作者思想最明确、最具体的表现。在奥斯丁看来,只有像伊丽莎白和简那种建立在真正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算得上是幸福美满的。而不幸福的婚姻,则是像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样,完全是建立在美貌与情欲的基础上或者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古往今来的关于《傲慢与偏见》的评论几乎都是将夏洛特与柯林斯的婚姻作为“反面教材”来说明奥斯丁的婚姻爱情观的。的确,夏洛特是一个追求物质利益的可悲的妇女形象,但与伊丽莎白相比,夏洛特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更能直接地表现了当时英国妇女的不幸命运。夏洛特的悲剧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当人们在指责夏洛特的庸俗和保守的时候,却又不得不承认,现实是残酷的,不仅是婚姻,一切社会关系都已经被金钱、地位和权势所左右。在小说中,伊丽莎白的命运明显带有一种超脱于现实的偶然性,体现的是作者的理想,而夏洛特则在更多意义上是伊丽莎白在现实中的镜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对夏洛特来说,嫁人是她唯一的出路。必须承认,夏洛特是《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最理性、最现实也是最勇敢的一个人,她有自己的主张,并且一旦确定目标便毫不犹豫地追求。所以,夏洛特对婚姻的看法和行为是在经济利益驱使下的无奈,但同时也反映了在父权社会,婚姻已经成为女性人生价值衡量的唯一尺度和最终归宿这一残酷的事实。

如果说小说中突出的是夏洛特的弱者形象,那么在对于她的婚姻描写中却又强调了其精神上的優越性和反抗性。如果说简和伊丽莎白的婚姻是“等”来的,那么夏洛特的婚姻则是她主动争取来的。论才智,夏洛特并不逊于简与伊丽莎白,这一点从她在婚后对家庭生活的安排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对夏洛特来说,把自己嫁出去是她一贯的首要的任务,而她无钱又无貌,所以一直耽搁到了二十七岁还是待字闺中。尽管柯林斯又愚蠢又自负,结婚以后肯定毫无幸福可言,但他的身份和财产绝对可以保证自己今后衣食无忧。在“争取”到婚姻后,夏洛特并没有完全因为屈服于世俗的利益而变得冷漠和麻木,她继续延续着自己的主动。她努力用自己的行动使生活向好的方面发展。在小说中,伊丽莎白和夏洛特的婚姻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伊丽莎白追求的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婚姻,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夏洛特则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她追求舒适生活的愿望。她抓住了生活对她的“恩赐”——这就是18世纪英国社会的现实。

《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并没有花很大的篇幅去刻画夏洛特这个女性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个对现实具有服从和反抗双重性的女子,真实展现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所受的社会压抑和痛苦。

二、简·爱的追寻和回归

时间到了1847年,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发表了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简·爱对幸福的要求已经远远不是夏洛特那么简单了,她更加勇敢和主动地去追寻,简·爱要求的不仅是婚姻,还有精神和经济上的独立,但这种“独立”也是相对的。

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在舅母家和劳渥德孤儿学校里备受欺凌和虐待,因而萌发了强烈的反抗意识,追求个性的独立、人格的尊严和地位的平等,她是当时处于觉醒中的新型女性的代表。为了获得与别人(特别是男人)从地位到精神上的平等,她敢于冲破一切阻挠,勇敢地离开束缚她的旧环境,去寻求自由平等的新天地。

简·爱自小就寄养在舅母家中,舅母的虐待、表兄妹的欺凌以及仆人们的歧视,使得简·爱小小年纪便萌发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也产生了离开的念头。严酷的生存环境促成了她的第一次“追寻”。她是主动地更是被迫地选择了“追寻”。简·爱离开桑菲尔德可以算是她的第二次“追寻”,这一次同样是被迫的。如果她不走,就必将成为罗切斯特的情妇,而对于一个渴望人格尊严与独立的新女性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简·爱必须走,因为桑菲尔德这个旧环境已经容不下她,阁楼上的疯女人迫使她离开。

简·爱的两次“追寻”都是由于环境的不容而造成的,也是为了获得一种个性的解放和精神上的独立。在简·爱身上,有着当时觉醒了的新女性的鲜明特征:不再满足于过去旧有的生活环境,而是渴望一种新生活。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探求到人生的真谛。可以说,是简·爱身上的那种内在的、本能的不甘平庸、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渴望促成了她的“追寻”,而这也意味着她在主观上力求与旧的生活状态决裂,去追求新生。

简·爱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的家庭中,她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都是资产阶级式的,这决定了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资产阶级的,无论她怎么“追寻”,无非是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走向另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都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范围内的徘徊,永远不可能超出这个圈子之外。在简·爱看来,贫穷的人永远是低人一等的,是粗鲁、没有文化的代名词。所以,“追寻”只是简·爱的主观愿望而已,只是一种理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与过去的彻底决裂。在她的第一次“追寻”中,简·爱实际上是从一个资产阶级小家庭走向一个资产阶级大家庭,她从心底里不愿与穷人为伍。如果像她说的那样是因为作为孩子不了解穷人的美德,那在简·爱的第二次“追寻”中,她仍是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桑菲尔德)走到另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圣·约翰家)。

在小说中,简·爱在离开桑菲尔德后曾打算再也不回去,但最后还是回去了,这就意味着无论简·爱走到哪里,终归还是要回去的。而她在劳渥德的经历只是为日后成为桑菲尔德的家庭教师做准备,在圣·约翰家的日子也是更加深了她对罗切斯特的感情。所以,无论如何,简·爱总是要回去的。对于简·爱这样经济没有独立的女性来说,她追寻幸福的结果就和易卜生笔下的娜拉一样(尽管追寻的原因不尽相同),只能有两个:堕落或者回来。从简·爱的性格来看,她是不愿与地位低于自己的人为伍的,因此堕落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她只有回来了。再者,简·爱除了做教师之外,几乎不可能从事其他职业,那么即便她去别的地方当家庭教师,那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回归”。

对简·爱来说,尽管两次“追寻”并不完全出自本意,有被迫的成分也有所谓觉醒后的女性的追求,但“回归”却是必然的。她的每一次“追寻”也只是为了下一次的“回归”,这里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但是由于简·爱的“追寻”总偏离不了社会的大圆圈,所以必然要“回归”,回到原来的起点。

三、嘉莉妹妹的独立和觉醒

时间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发表了。女主人公嘉莉妹妹的形象洋溢着浓重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色彩,成为美国小说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表面上看,嘉莉妹妹是一个美国梦的追寻者的典型;但是从女性成长角度来看,嘉莉妹妹从摆脱传统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一步步地走向独立的过程却表现了西方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

19世纪上半叶,在美国法律上并不认为已婚妇女和她们的丈夫是平等的,婚姻中的财产也完全属于丈夫。夫妻离婚后孩子的法定监护权属于丈夫,妻子无权探视。1848年,女权主义改革者在伊丽莎白·凯蒂·斯坦顿和卢科瑞蒂亚·莫特的领导下,开始要求修正法典里许多对妇女不平等的待遇。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19世纪末涌现了成千上万的“新女性”,很多女性开始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她们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争取更大的独立甚至和与男人一样的平等权利。

嘉莉妹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年轻人的梦想离开了养育她的父母和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登上了去芝加哥的火车。她刚刚在姐姐家安顿好,就开始去找工作。尽管一次次地碰壁,但她毕竟成功地找到了工作,终于实现了在大城市立足的愿望,初次独立的嘉莉妹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现实的工作彻底摧毁了嘉莉想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谋求幸福的理想。鞋厂极其艰苦的工作对于曾经对芝加哥的神秘生活充满向往的嘉莉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严酷的现实摧毁了嘉莉依靠自己的双手去谋求幸福的梦想。对嘉莉这个乡下女孩来说,要想在芝加哥这个大都市获得一席之地,出卖自己只能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径了。尽管嘉莉到芝加哥后,表面上有姐姐明妮一家的照顾,但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嘉莉每周交的那四元钱住宿伙食费。当嘉莉因病失业再也找不到工作后,他们就想赶她走,且再也不会让她来了。现实的冷酷和生活的艰辛更加刺激了嘉莉的虚荣心,使她对豪华生活的渴望更加强烈。

嘉莉面临着被迫回乡的困境,但她早已经被芝加哥这座神秘的大城市吸引,不愿再回到家乡哥伦比亚城去过那种闭塞、单调的老日子。杜洛埃的出现似乎使嘉莉的前途有了转机。尽管杜洛埃庸俗、浮华,但他却代表了那个表面上生机勃勃、繁荣而神秘的芝加哥,而嘉莉从骨子里是向往这种时髦、虚荣的生活的。终于,在工作没有着落、不被姐姐家容留的情况下,再加上她自己的涉世不深,嘉莉成了杜洛埃的情妇。但是,嘉莉是不甘心这种“堕落”的,所以,虽然生存的困难暂时摆脱了,可嘉莉仍时时与自己的良心作斗争。她不甘为人情妇,她的良知一次次警告她必须摆脱这种同居的生活,她想重新穿上自己的旧衣旧鞋去找一份正当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以前的失败又使她意识到自己这样单枪匹马地出去闯荡,依靠自己的双手“挣面包”的方法在芝加哥这个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城市里是行不通的,她的双手养活不了自己。不愿过这种生活却又不能不过这种生活,走投无路的嘉莉唯有寄希望于杜洛埃的结婚承诺,从而使自己过的这种日子能名正言顺起来。可杜洛埃并不真心爱嘉莉,他只是出于一种让女人屈服于自己的魅力的驱使才追求嘉莉的,所以他总是用要料理生意的借口来推诿嘉莉的要求。

结婚无望,但离开杜洛埃又无法独立生活,这时赫斯特伍德闯进了嘉莉的生活。赫斯特伍德的精明自信、积极进取和温文尔雅打动了嘉莉。对她来说,赫斯特伍德代表了一种比杜洛埃更优越、更美好、更华丽的生活。所以,在半推半就下,嘉莉离开了杜洛埃,与赫斯特伍德一起去了纽约。尽管嘉莉又一次做了别人的情妇,但也不能简单地说她淫荡无耻。在她与赫斯特伍德交往的过程中,她开始并不知道赫斯特伍德是有妇之夫,她虽然同意与赫斯特伍德一起私奔,但一定要赫斯特伍德与她结婚。尽管她不爱赫斯特伍德,但她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合法的家庭。即便赫斯特伍德失业后成天待在家里,嘉莉纵然有万般不满,她也没有试图离开他。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吵中,赫斯特伍德告诉嘉莉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娶她,才使嘉莉深受打击,她没想到自己又一次做了别人的情妇。在生活日益窘迫和婚姻“失效”的情况下,嘉莉终于又一次走上了独立奋斗的道路。由于她不懈地努力, 终于在一家剧院找到了作为群舞队队员的工作。

嘉莉最终成了一位名演员,这主要是靠她自己的努力,而且她也确实有表演的天分,在嘉莉的演艺途中,她始终是勤勤恳恳、积极奋斗的。尽管嘉莉的成功有某些偶然性,但也确实与她个人的努力奋斗分不开。可以说,这一次,曾经依靠别人的嘉莉终于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了成功。由于嘉莉的成功、赫斯特伍德的日益懒散和进取意识的丧失,这个没有婚姻保障的家庭终归解体。

嘉莉从一个农村姑娘成长为一个独立女性,经历多次的动摇、徘徊,终于走出了家庭的小天地,摆脱了传统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而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经济独立的“新女性”,实现了彻底独立。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在更多地与社会接触后更加了解了现实,女性的主体意识更加被激发,她们不再只憧憬于所谓完美的婚姻,而是要求在各个方面都与男性站在同一层面上,获取对等的交流。夏洛特、简·爱、嘉莉妹妹,她们在父权和夫权社会中极力冲破枷锁,一步步地朝着自己独立的方向走去,由对男性的依附到获取独立的生存能力,由精神上的平等逐渐走向经济上的平等,她们三人可以看做是西方女性在成长道路上不同阶段的代表。■

参考文献:

[1] 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2] 杨仁敬.20 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林斌.从嘉莉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及其内在矛盾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3(2).

[4] Parrington,V L.Naturalism in American Fiction[A].Pizer,D.Documents of 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C].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 1998.

[5] Bourne,R.The Art of Theodore Dreiser[A].Pizer,D.Documents of 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C].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 1998.

[6] Kazin,Alfred.“Theodore Dreiser and the Restored Edition of Sister Carrie”.Sister Carrie.Trans. QiuZhuchang . 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1988.

基金項目: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外女性成长小说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NYS211008

作 者:林晓青,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现当代英美文学。

编 辑:张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嘉莉妹妹夏洛特女性主义
夏洛特烦恼
《傲慢与偏见》中的夏洛特·卢卡斯新解
论《嘉莉妹妹》中自然主义之美
探析《嘉莉妹妹》主人公的成长之路
浅析消费语境下《嘉莉妹妹》的男性焦虑
以《嘉莉妹妹》和《平凡的世界》为例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论夏洛特·伦诺克斯《女吉诃德》中的“逃离”意象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