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我,以诚待人
2013-04-29张明珠
张明珠
摘 要: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成员的代言人,是班主任与班级成员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然而,在进行班级和学校的具体工作时,班干部有时会遭遇班级成员的误解,也会产生困惑。本文从提升班干部自身心理品质的角度出发,使班干部更加坚定地做好本职工作。
关键词: 班干部 职业学校 心理品质
在班级的各项工作中,班主任的作用毋庸置疑,而作为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班干部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班干部能将班主任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也能将班级成员的最真实的想法反馈给班主任。在职业学校,班干部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他们与班级成员同吃住、共学习,相处的时间比班主任多,他们更了解班级成员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但是当面对纷繁复杂的班级事务时,面对老师和同学时,班干部应该具备哪些心理品质才能更加坚定自信地做好本职工作呢?
一、不断提升自我,发挥表率作用,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可。
1.良好的认知品质
班干部的认知就是班干部对班级成员的看法和理解。良好的认知心理品质包括较强的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班干部更好地了解班级情况,有利于班干部顺利开展班级工作。例如,在学校举行的各种比赛中,班干部若想根据具体比赛,从班集体中选出合适人选,就必须依赖平时对班集体的每一位成员的观察,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班级成员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注和认可,一旦获得成功,必将对班集体产生较强的归属感,也将更加支持班干部的工作。
2.浓烈的集体荣誉感
要求班级成员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干部首先要做到这一点。我曾对我校120名普通中专学生做过“你心中称职的班干部应该具备哪些品质?”的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都认为理想班干部应该热爱班集体,将班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由此可见,班干部的集体荣誉感将对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产生极大影响。如何使班集体的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呢?我校是体育运动学校,班级成员属于不同的运动队,一般只有上午是他们的共同学习时间。针对这样的情况,班干部可以组织班级成员集体活动,增加班级成员的相聚时间,实现班级成员的心理相容。在活动过程中,班干部要充分展现自己的组织能力,以得到班级成员的信任与肯定。
3.强烈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对事情敢于负责、主动负责的态度,是对自己承担的职责具备的信念。责任心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必要条件。能力可以使班干部胜任工作,而责任心可以使班干部做好工作。上述调查显示,95%的学生认为理想班干部的品质包括较强的责任心。因此,班干部若能保持对班级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则一定会得到班级成员的支持和肯定。
4.远大的理想
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它指引我们人生前进的方向。考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是进入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每个人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但是都应该树立远大理想,明确目标,并且知道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班干部首先要做到这一点。学习、训练都很辛苦,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放弃呢?只有班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坚持不懈地学习训练,才能为班级成员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二、以诚待人,积极与同学沟通,得到同学与老师的认可。
1.阳光的心态
微笑可以缩短人们心灵之间的距离。在与班级成员的相处过程中,班干部首先要学会微笑,用阳光的心态感染同学,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如果在进行班级工作之前,班干部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那么,班干部首先要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处理班级工作。
2.真诚的赞美
赞美是因人而异的,每个班级成员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班干部可多用“赞美”增强班级成员的自信心。上述调查显示,70%的学生都认为班干部的成绩在班级不一定要名列前茅。每个人的能力不同,班干部不必事事都第一,必要的时候承认自己的不足反而更能得到同学的亲近。赞美不是阿谀奉承,它既肯定他人,又使自己身心愉悦。真心的赞美是赞美过程中要遵循的一种技巧,是维持良好同学关系的必备要素。
3.平等的相处
班级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每个班级成员都希望得到公平的对待。班干部不能高高在上,凸显自身优越感,要以普通班级成员的身份与班级成员进行平等交流,这样更能够得到同学的信任。调查显示,95%的学生认为心目中班干部应该公平、公正、无私心,与同学多交流,多听取同学的建议。
4.得体的言行举止
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现代信息来源渠道广,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而班干部的言行举止更会在无形之中影响班级成员。得体的言行举止不仅能树立良好的班干部形象,有利于班干部和班级成员之间的沟通,还能为班级营造健康的氛围。
班级虽小,工作不少。班干部若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提升自我,使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胜任本职工作。其次,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为班级管理工作插上翅膀,达到事半功倍。这样,班干部一定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及同学的信任和支持。
参考文献:
[1]http://bzr.teacherclub.com.cn/dts/publichomework/publichomework!public_homework_show.action?id=1686488&trainingid=119.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