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除旧“紧箍”激活新课堂

2013-04-29曹学文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老师

曹学文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指责和抨击的一门学科。业内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认为传统的语文禁锢学生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子,似乎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语文老师也真成了不思变通的代名词。其实,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事实上,旧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现代中高考指挥棒的语文考纲的误导,才使语文老师困惑无奈,无所适从。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才能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语文老师能否顺应时代的发展,说到底,还是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据说有的老教师几时年来都机械地抄旧教案上课,内容上不做翻新。有的老师仅凭旧经验上课,手段落后,过程机械,如此教学,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打破沉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要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要研究教材和学生,要尝试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克服教材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突破,学有所获。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内容的单调,气氛的枯燥,方法的古板都会成为语文课的硬伤。传统的教学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做法应及时得到校正。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服务教学。我们只有熟练地驾驭它,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的教学。

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更是随时代发展不断扩大。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应引导他们去涉猎。《语文读本》要与教科书配套使用,因为课时有限,教材中的文不可能太多,要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就必须加强课外学习。《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重视《读本》的导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去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极为有利的。语文老师要走出只追求形式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语文老师不能只去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做法。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纲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等专项研究,要博采众长。不管哪种教法,都必须符合我们的实际,我们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裹足不前。

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场所。旧的教师身份—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就促使教师把学生投之九霄云外,天马行空,在学生面前扮演一番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自己的风采,迷惑了纯真的学生。殊不知,课后一调查,学生除了认为老师课堂很精彩,他们却所获了了。因为老师的表演,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并不能表示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

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也。”目前的课堂教学仍存在着片面理解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现象所以,很多老师对课堂还是拿捏不准,怕放而乱,收而死,因而,学生的分组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发挥合作学习。我们要走出教育体制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求实务新,与现代教学技术接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或设疑激趣,或以情动人,方法不一而足,全在教师一个“活”字,寓教于乐。

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几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在其中予以点拔和引导,从中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经过努力,让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提高人文素质,教学质量得以全面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是非常艰苦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创造性的劳动,并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教学中往往还要背负旧观念惯性的压力。这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加强课内外的沟通……”这无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