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与思考

2013-04-29刘妍

考试周刊 2013年51期
关键词: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现状

刘妍

摘 要: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当前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难教、难学的困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造成鲁迅作品教学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外部的文化语境看,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济体制转型期,文学迅速由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化急速衰退,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从鲁迅作品教学内部看,从选文到主题解读、从教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从鲁迅作品本身看,鲁迅作品之难当然还难在鲁迅文章的本身之难以读懂。要走出这一困境,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应进行个性化、多元化解读;系统性、整体性教学;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特点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现状 鲁迅作品 阅读教学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仅鲁迅作品就有15篇,占阅读课文总数10%以上。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但在当前鲁迅作品教学却面临着尴尬:教师感到鲁迅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从惧怕“鲁迅”到拒绝“鲁迅”,业已成为鲁迅作品教学的突出问题。那么造成鲁迅教学困境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1.鲁迅作品教学现状

1.1从外部的文化语境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开始全面走向市场经济,文学迅速由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化急速衰退,世俗化特征日益明显。这种文化非常容易因追求新奇而被多少有些盲目偏激的青年所接受。由于传统文化修养不深,再加上审美趣味的庸俗化,安宁享乐几乎成了当代青年学生普遍的追求。他们无法理解鲁迅,觉得鲁迅活得太痛苦,似乎鲁迅一生都沉浸在思考与孤独之中,而鲁迅所思考的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离他们太远,读鲁迅的书太沉重。

1.2从鲁迅作品教学内部看

从选文到主题解读、从教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陷。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鲁迅作品被当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长期偏向于从阶级和政治的角度来解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一种先入为主的经验思维,因循教材和教参,这在客观上显然忽视了阅读主体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导向僵化套话的误区。其教学过程不仅缺乏学生个体感悟的参与,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而且其结论极大地降低了鲁迅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例如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师讲解鲁迅的小说《药》,分析到关于乌鸦一节时,特意作一停顿,问学生乌鸦象征什么?学生面面相觑,正不知说什么好,那老师已用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那是一只反革命的乌鸦,“铁铸一般”就象征了其顽固。而后学生均疑惑道:“难道还有反革命的乌鸦?……”

这样的教学既违背了学习文学名著的自然规律,又超越了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自然感到难教,学生必然感到难学。

1.3从鲁迅作品本身看

鲁迅作品之难难在鲁迅文章的本身之难以读懂,特殊文句、文意难以把握。因为鲁迅所用的表达方式有些与现在不同,就更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例如,《孔乙己》中“我们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在此处作者用了“大约”又用“的确”是否矛盾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作出艰难的选择——放弃一些看似不必要的所谓“人文”的教学任务,将教学的重点直指“考试”。由此看来,“鲁迅”教学之难堪,恐怕也不能完全怪罪老师,这其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包括考试制度、教学安排、课时设计等。

2.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方法的探索

2.1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鲁迅作品解读的教学实践中,必须确立一种多层次、多维互动的“对话”语境和方式。

鲁迅的作品往往意蕴丰富深沉,其内涵并不是仅仅从某一角度可以穷尽和涵盖的。如果我们在讲析鲁迅作品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那么,学生的收获一定会大得多。例如过去我们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另一个角度仔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这样一种思想元素,自我调侃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艺术,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些“精神胜利法”才能在社会上生存。

阅读鲁迅作品必须教会学生立足于现实的土壤,以自己的眼光去鉴别,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以自己的经验去审视,以自己的价值去判断,以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才是鲁迅作品长久不衰的源泉。

2.2系统性、整体性教学

2.2.1鲁迅各个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互为交叉、渗透,可以互为启发。鲁迅作品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在教学中,要着眼于系统整体的要求,分析具体作品时,应从系统整体出发。尽管小说、杂文、散文的体裁不同,但在同一时期,某些思想内容总要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得到表现,这就必然形成一定的交叉和渗透。如选自小说集《呐喊》的鲁迅小说(《孔乙己》、《药》、《狂然日记》、《阿Q正传》等)都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时代背景相同,集中反映了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深广的社会现实;选取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集中表现了农民和知识分子,如阿Q的愚昧、华老栓的无知、孔乙己的迂腐,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态度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人物称代,多运用了第一人称。掌握这些共同点后,在教学中就可以胸有成竹,有详有略。教师可以通过鲁迅各个作品的比较,把学生已知的个别的零散的知识沟通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

2.2.2掌握鲁迅作品审美意象的整体性。鲁迅作品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审美意象的整体性上。文艺美学认为,“审美物象是艺术形象的形式,审美意象是艺术形象的内容。艺术形象就是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的审美物象,就是物化、固定于审美物象的审美意象。”[1]

仔细研读鲁迅作品不难发现其作品中审美意象有相似的特征,其中最明显的体现是“看客”意象。“看客”意象是贯穿鲁迅作品的核心意象,这凝结着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生价值、命运……最深刻的观察与把握,是他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全面反省和深刻洞察的结果。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只有在各个文本的整体比照中进行解读,才能深入领会“看客”意象的本质内涵,这是把握鲁迅作品深刻主题的关键所在。

2.3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特点进行重点分析

鲁迅作品教学除了注意其系统性、整体性外还要注意其散文和小说有不同的特点。散文要特别注意注意感情、语言、事件等,而小说则应侧重于故事情节、细节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3.结语

针对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疏离甚至排斥鲁迅的现象,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探索其产生的根源,逐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成功地建构起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使他们互相溝通、互相容纳、互相补充、共同丰富和提高。在阅读中把鲁迅当做一个平凡的人,了解到鲁迅也同样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用爱了解他、读懂他。懂了他,他就会永远活在我们的精神之中。

参考文献:

[1]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2.

猜你喜欢

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学教学现状
今天我们需要从鲁迅作品的教学中获取什么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焦作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浅论鲁迅先生对现代中学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