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学习能力
2013-04-29李海艳
李海艳
摘 要: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作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谈体会。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研究性学习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认为有两项重要的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都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在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确定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增强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增强数学意识。数学意识是指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的选择,该做什么及怎么做。有的学生面对数学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用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而没见过或背景陌生的题型却无从下手,这是数学意识淡薄的表现。
3.诱导学生暴露原有的思维模式,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以及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
二、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让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乐趣,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意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学习的开展能创造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培养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思考,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又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仅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最终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理解。
3.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位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创造性思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