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顾,“言”“文”并重
2013-04-29苏元楚
苏元楚
摘 要: 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研究中考语文试题对于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三明市中考文言试题采用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主要设置了句子内部的停顿、文言实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等考查点,较好地贯彻了课标和考纲的精神,体现了命题者“(课)内外兼顾、言文并重”的思想。
关键词: 中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 命题 感悟与启示
2013年福建省九地市的中考工作已经尘埃落定,作为兼具合格与选拔功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检测,这场考试对于广大学子、教师和学校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考试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中考试卷对学科教师今后的学科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导向功能。因此,及时对我市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进行分析,对于明确教学方向、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班复习效率意义重大。
2013年三明市中考语文试卷有四块内容,我着重就2013年三明市语文中考试卷中文言文模块的试题作简要解读和评析。
一、原题再现
2013年三明市初中毕业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三、阅读(5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 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2)不能称前时之闻。( )
(3)取而疾走( )
(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
1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 ”;乙文中陈际泰小时候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2)方仲永和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二、试题考查点设置及其命题思路分析
通过观察中考试题,我们会发现,2013年中考,三明市的文言文采用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选文一篇出自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伤仲永》,另一篇节选自自《明史·陈际泰传》,主要设置了以下考查点。
一是考查句子的节奏与停顿。
第9题设计了一道断句的题目,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停顿有误的句子。这与2012年要求直接在句子上断句,表面上是加大了题量,但实际上是降低了试题难度。这里考查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加强对文言文基本朗读的教学。
二是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
第10题要求对文中加点词“扳”“称”“走”“名”的解释,第11题文言文翻译题中的“奇”“宾客”“意识”等关键实词的理解,不仅要掌握常见实词的词义,而且要理解一些特殊词语在特定语境的意思。如,“扳”通“攀”,属于通假字,解释为“牵”或“引”;“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闻名”或“出名”;“宾客”“意识”属于古今异义词。考查这些词语的目的是要求在学习课文实例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仅仅限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
三是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这集中体现在第11题文言文翻译题。这里考查了两个句子“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课内外各一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翻译句子,可直译,也可意译。
四是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试卷第12题设置了两个小题,主客观题各1小题,赋分5分,比2012年的4分略有提升,占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显示命题者在考查点设置上以言为主,文言并重的基本思路。这样有助于扭转当前文言文教学中重“言”轻“文”甚至教“言”弃“文”的不良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落实词语理解的基础上还能够理解文本内容,在理解文言文语言之美的基础上领略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2013年三明市设置的这些文言文考查点是完全符合《考纲》、《课标》关于文言文评价的规定的。《2013年福建省初中毕业升学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文言文的考查,重在理解文章的大意,不应考查词法、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应该说,2013年三明中考卷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省2013年考纲和2011年版课标的精神。
三、参考答案及对解题思路的思考
下面,我们看参考答案,并就如何指导学生解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附:2013年三明市语文中考试卷文言文参考答案
阅读(一)文言文15分
9.(2分)B
10.(4分)(1)通“攀”,牵,引(2)相当,相称(3)跑(4)闻名,出名
11.(4分,各2分)
(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父亲)
(2)自己根据文义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它(《书经》)的大意。(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
12.(5分)
(1)泯然众人矣 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答“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亦可)
(2)示例: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能成才,陈际泰虽遭父亲反对,却能坚持学习,终能学有所成,(1分)可以看出后天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2分)(只写启示给2分,只写事例给1分,写出启示,只联系“方仲永”或“陈际泰”一人事例给2分)
(二)题目特点及解题思路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题目设置上有什么特点。
如前所述,这里共设置了4个题目,共15分。分别考查了停顿(2分)、词意(4分)、句意(4分)、文意(5分)四个知识点。在分值比例设置上,在“言”、“文”比例设置上,为3:2,“言”占10分,“文”占5分;从课内外两篇选文比例看,每个题目都是每篇文章各占一半分值,课内、课外一样比重。我们如果再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课内选文考查的题目基本是课下注释的重点词句,而课外选文的题目也是“形”在课外,“神”在课内的。如第10题“走”、“名”虽在课外选文句中考查,它作为“跑”的这一古义却在课内多次学到,“走”如七下《口技》“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八下《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略逾规”。“名”如八上《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和八下《马说》“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意思是一致的。又如第11题课外选文“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与八下《马说》一文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颇有共通之处。第12题考查对课外选文内容时其实和课内选文有着同样的关系。
下面,结合上面所说的题目特点,说说文言文解题的思路和策略。
具体而言,第9题节奏划分,划分节奏的方法有二:一是根据音节,二是根据意思。同时,能适当懂一点句法更好。
第10题词语解释,要做好这一题,根本在于平时常用文言词语的积累,尤其要多关注课本中的课下注。
第11题翻译句子,首先要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奇”、“宾客”、“通”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信(忠实原文)、达(语言通达),可直译,也可意译。
第12题内容理解,要求在读懂文章意思的基础上,领会其思想文化内涵,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规范表达。第(1)小题考查整体感知文本、筛选信息、从文中找答案的能力,第(2)小题考查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概括能力。
总体上,在文言文答题时,还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审设问,找出问题关键词,审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如第9题是选有“误”的一项,只要你能够找出一项错误项,其他即可不看。第12题第(1)小题要求“用原文语句填空”,审题时都要特别注意。
2.要返回教材,寻找知识点。“神在课内,形在课外”,要结合提供的文本阅读材料,认真思考,找到试题在考查教材中对应的知识点,进行迁移。
3.要理清思路,规范表达。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前提下,确定答题范围,运用学科术语提炼答题要点,做到答题准确、语言简洁、要点突出、条理清楚。
总之,与理科不同,文言文的解题没有什么技巧,也无须做过多的训练,关键在于词汇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只要我们立足课内文本,加强诵读训练,夯实语言基础,适当拓展阅读,着眼实际运用,培养迁移能力,便能顺畅地解答这些题目。
四、题目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根据课标、省考纲和市考试说明的要求,参照近几年三明市及九地市的中考题型,下面介绍文言文中考题型可能出现的变化和拓展的样式。
(一)从文言选文内容看,可分单篇选文和双篇选文,单篇选文,又可分为课内单独选文和课外单独选文,双篇选文又可分为课内外选文对比阅读和课内选文对比阅读两种形式。
具体来说,如2013年福州卷选用单篇文章教材九下课文《公输》选段进行阅读;2013年龙岩卷则选用课外选文《粤中庄有恭》进行阅读读;2012年三明市卷即采用《桃花源记》和《愚公移山》对比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查,这两篇文章都是课内文章,其中,《桃花源记》是课标50篇基本文章,《愚公移山》属于自读课文;2013年泉州卷选用《方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也都是课内文章;2012年厦门卷选用《方仲永》和《元方、季方兄弟》两篇文章进行课内外对比阅读形式进行考查。
(二)从具体题目设置上看,第9题前可再设置1道生僻字的读音题,如可从“邑”、“谒”、“阜”等词中选择2个注音,分值可赋2分。第9题节奏划分题也可采取直接在句子中标“/”的形式,如2012年三明卷的第10题: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另词义题可增加文言虚词的考查题,一般采用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如2013年泉州卷第12题: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从考查内容看,在原来主要考查读音、词义、句意、词法、句法等“言”的形式基础上,中考文言试题有逐步加大对文言选文内容的感知和理解(即“文”的范畴)考查力度的趋势。2013年这一块的分值已达到5分,占总分值的三分之一。我们要加大对文言选文内容的感知和感悟题的研究力度。
五、教后反思及感悟
通过对2013年三明市语文中考文言文试题的认真、细致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学生答题反馈的情况,反思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复习工作,我们可以得出感悟和启示。
首先,要立足教材,内外兼顾。文言文的教学一定要立足课本,夯实基础,立足课内基本词汇和句法,认认真真地读,扎扎实实地教,一课一课逐课过关。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巩固学习成果。那种在中考文言复习中,一味通过课外阅读做题进行训练、推开课本搞复习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第二,要以言为基,言文交融。要立足于语言教学,首先努力让学生读准音、读通义、读理文,扫清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要注重文本内容的感知、把握与理解,对文章思想文化内涵的领略。要将“言”的教学融入对“文”的理解中,防止出现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的做法。
第三,篇目要以课标为核心,标本兼顾。在文言教学篇目的确定上,要兼顾现行初中六册语文教材40篇左右的全部文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标50篇中的16篇,这16篇只能作为核心篇目。据了解,在2013年的中考中,我县的不少投机取巧的教师在这方面就吃了不少亏。
第四,要以读为径,适度训练。读是文言文教学最传统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要让学生大声朗读,大量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培养语感、通晓语义、感悟意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训练。
第五,要关注注释,加强记诵。教材中的课下注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重要考查点,我们要特别加以关注,加强记忆和理解。
第六,要及时梳理,重在迁移。要对文言字、词、句、文的有关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梳理和小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蔡亦锋.着眼语文素养 关注基本能力——2013年三明市中考语文试题浅析.三明日报.电子版,2013-7-17.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印发2013年福建省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等九个学科学业考试大纲的通知.(闽教基〔2013〕10号).福建教育信息网,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