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通识教育的尝试
2013-04-29姚洁
姚洁
摘 要: 《大学英语》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职业素质类课程,高职英语应该承担起通识教育的重任。本文介绍了高职英语通识教育的尝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在英语学习中融入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改革评价体制。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通识教育 评价体制
一、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这门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职业素质类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英语成效甚微。学校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建设语音室等硬件设施,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在英语学习上,但是学生还是不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跨文化意识并不能明显增强。很多高职院校甚至质疑英语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大大缩短了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英语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始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的理性和心智得到全面发展,而不仅仅为了某种职业。”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标志着美国现代通识教育的开端。该书指出:“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成人(manhood),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to be)。”通识教育培养的“完整的人”具备四种能力:(1)有效思考的能力;(2)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3)明确的判断能力;(4)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1]。由此可见,通识教育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人”的思考、沟通、判断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国内,梅贻琦先生提出的“通识为本、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的办学理念[2],达到我国通识教育的巅峰,培养无数大师级人才。
当前高职英语的教学模式背离了通识教育的原则。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成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工具性、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外语课程的知识实质内容[3]。单一的评价模式使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开口说英语,更别说灵活地应用英语。
因此,高职英语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必须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使英语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能力发展。
三、高职英语通识教育的尝试
用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的话概括就是:“人们可以把语言看做一种世界观,也可以把语言看做一种联系思想的方式。”语言和思想的统一性决定了语言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统一性[4]。
《基本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學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可以看出,高职英语的教育目标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及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高,这就决定了高职英语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吴鼎民教授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的构想,就是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5]。
在《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在各位学者的理论支持下,笔者对高职英语的教学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
语言教学一直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增加文化内容,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考虑到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性和学习的趣味性,首先从经典电影入手。学期初,笔者提供一个列有英美经典电影的单子,每位学生从中挑选一部自己感兴趣的电影,课后观看并制作演示文档,就背景、导演、故事情节、音乐、电影表现手法等作简要介绍,然后上台展示。
(二)在英语学习中融入专业知识
为了增强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笔者学校率先对英语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基础英语的教学中增设职业英语和行业英语,不仅能让学生熟悉职场中的各个工作环节,掌握各种场景中的日常会话,而且把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这项改革不仅与《基本要求》中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而且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学习英语不仅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且是为了将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三)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
笔者收集了一些短小精辟的美文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阅读后再小组内讨论,最后每小组派代表总结本组学习心得。文章内容涉及爱、感恩、人生价值等各方面。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人情淡漠、金钱至上。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不够成熟、思辨能力欠佳。通过阅读,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思考、沟通、判断和认知能力。
(四)改革评价体制
评价体制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评价方法决定了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笔者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包括出勤、平时成绩、课程的参与度、课上的文档演示等。终结性评价分为两个部分:口语测试和笔试部分。这样改变了“一考定成绩”的做法,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应用英语的能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是面向最广学生的一门课程。高职英语应该担负起通识教育的重任,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跨文化意识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然,笔者的做法有不少不足之处,比如:如何评价改革的有效性,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等[6],这有待所有教师在高职英语的通识教育方面进行进一步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Harvard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 51.
[2]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1.
[3]沈骑.试论大学外语课程的“误构”[J].中国外语,2008(5):73-76.
[4]马彦.大学英语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J].现代大学教育,2009(4):103-107.
[5][6]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