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建设
2013-04-29齐英
齐英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教学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关注。批判和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很多教师开始尝试利用新技术进行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发展。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程存在教学要求高和课时严重不足的矛盾,学生所学知识杂乱无序,无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多方面地开展教学活动,多层面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可以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开展多方面的教学。
完整的教育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和非计划的知识和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任何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有重要的影响,是人的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诱因。
我们把在信息技术显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所学的非预期和非计划的知识和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称为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学校的网络环境、其他学科教学中的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等都属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它提供了信息素养所需的环境与手段。重视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笔者认为以微博为手段加强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改革是可行的,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平台。它具有双向互动传播的特点,是背对面的,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学生可以消除顾虑,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和学生在微博上可以更好地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高中阶段学生心智趋于成熟,易受环境的影响,情绪有时会出现波动,教师可以通过微博,像朋友一样倾听学生的心声,像家长一样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在互相倾听、互相理解、真诚关爱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丰富优化教学内容和资源
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微博可以发布表情、文字、图片、视频、话题、音乐、心情等,这些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技术性、应用性、整合性的特点,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在微博中要充分重视普遍性和迁移性知识的设置,以及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利用微博可以更好地开发和优化教学资源,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均衡地发展。
(一)针对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
在传统信息技术课程中,很难针对学生的基础差异实施教学,往往出现水平高的学生没有兴趣学,水平低的学生没有能力学的现象。而微博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开发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实现分层教学。比如设置不同难度的教材,采用分支结构,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针对气质差异,异质异教。
“合作学习”体现了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组建。在微博中,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讨论时,学生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水平、性格差异、特长等参与,从逻辑上组成合作小组,实现异质异教。
(三)根据兴趣差异,鼓励自选学法。
信息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等多个模块,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想法选择某个选修模块,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在微博中,教师可以设置所有模块的内容,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提高兴趣和主动性。
(四)开发情感资源,运用激励机制。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包含情感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强调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过程中,把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明、增强信息看法、内化信息伦理。可以在微博中发布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事件,展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如:“谷歌地图可报告交通事故了”、“人肉搜索等侵权行为频现,专家:应为人格权单独立法”等,在讨论中,教师应为学生发展的伴随者,对学生的言论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可运用激励机制,如评选和奖励最积极发言者、最佳作品、最勤劳学习者等,鼓励学生表达情感、完善人格。
三、完善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和反馈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弱点,传统课程的评价模式往往采用笔试或上机方式,在题目设计上很难考查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生活实际的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难以做出评价。
微博以发言的形式,按时间顺序记录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和交流等学习活动,可以以文字、图片、声音或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学习某一课程后自主完成的作品,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微博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表情、网络流行用语丰富评价内容、活跃评价气氛,从而调动学生互评。教师还可以在交流过程中获得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的学习感受。
四、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包括: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及信息能力等多方面。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也是个人生存的需要、国家竞争力的保证及人才观的要求。
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发布有利于提高信息素养的话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或合作探究。如:“小李有一张学生成绩的Excel表格,希望你不改变原来顺序,算出学生的排名。”学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答案、论坛上发帖寻求帮助、即时通讯软件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Excel的公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主动探究和成功的喜悦。
微博作为新型交流平台,具有独特的媒介优势,把微博有效地应用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实践探索中,必将为新课程改革带来希望的曙光。在不断实践中,信息技术课程会和其他学科有机整合,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