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范教师专业成长中“职业的痴呆”

2013-04-29武兴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完善教师

武兴华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职业痴呆;完善

小区浴室里的搓澡工王师傅,五十多岁了,因为客人多,生意忙碌,他会利用少有的闲暇躺下来休息一会,打个盹。可能是太过劳累的原因,王师傅会很容易睡着。为了不影响给客人搓澡,王师傅会在休息的同时倾听着浴室里有没有“搓背”的呼唤。久而久之,王师傅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搓背”的呼唤声发出,他就会立刻醒来,而客人呼唤“王师傅”“老王”这些字眼的时候,他常常无动于衷,继续酣睡。

从生理心理学上看,王师傅对“搓背”的敏感反映,是语言刺激作用于第二信号系统所形成的条件反射,这是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所作的解释,也与“斯金纳箱”实验揭示的原理有吻合之處,只是在这里,刺激条件不是具体的食物,而是抽象的语言,“搓背”的呼唤代替了香豆成为强化的信号源。但是,王师傅对“搓背”的敏感反应是长期实践、反复强化的结果。由此,我想起了电影《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由于受机械力量的反复强化,离开机器后还持续着拧螺丝的动作……

早在1847年,马克思在对蒲鲁东的批判中,就曾经批判过现代社会“职业的痴呆”现象:“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只能发展自己能力的一方面,却偏废了其他各个方面。”可见,“职业的痴呆”的根源在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生产关系,它将导致个人活动领域的片面化、狭隘化。许多年后,我们重温马克思的这段光辉论述,发现其深远的警示价值已经超越时空,直接指向了今天的教育。

在当代社会,“痴呆”的职业人比马克思的年代更多见,他们早就从工业领域蔓延到社会的各领域,包括教育行业。教师自然也难逃这种“痴呆”的席卷。如今的教师都或轻或重地囿于这种状态,长时间地承受着片面化与狭隘化的反复强化。例如,在课堂教学的反复互动中,我们一遍又一遍地生成着“学科逻辑”,尽管预设的“生活逻辑”丰富多彩,但是,最终总跳不出“学科逻辑”的圈套,走进狭隘的“教材逻辑”。于是,在我们的思维外壳里,除了储存“教材逻辑”以外,再没有别的逻辑。又如,为学生解说试题时,我们会自然想到教材的描述,想到考点,因为,长期以来那是我们正确作答的依据。正是在这样长时间的研磨中,我们把自己训练为熟练解题的专业教师。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件好事,因为我们的“专业化水平”有了提高——不仅在我们自己看来是这样,而且在领导看来,也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就在我们逐渐变成“专业教师”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常常局限于书本,停留在考点之间。我们应思考一下:作为教师,所谓的“专业化”仅仅是会解题、会命题?一线教师中,有多少人会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学生个案?有多少人会用其他眼光对教材作个性化解读?当我们只会照本宣科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误入了歧途?或者说,我们变得有点“痴呆”?当代社会的教育岗位,对教师应该还有更高的标准、更多的要求。因此,潜伏的矛盾常常在冠冕堂皇中受到人们普遍的忽视:教师劳动的片面化倾向,不仅为教师自身忽视,而且在管理者那里,也容易被看作正常的事。至今,教师的狭隘化倾向在事实上还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于是,“他的片面性甚至缺陷就成了他的优点”。

毫无疑问,当这种狭隘被强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师将会被定格为没有知识的人和发展不健全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教师来讲,健康不仅是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教师这里,应该不只是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更是对一部分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理性观照,是全体教育者应该在灵魂深处铭刻的箴言。

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提高警觉,积极完善自我,拓展知识视野,注重身心保健,这样才可以有效防范“职业的痴呆”。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连云港,222006)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李益倩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完善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国培绘制蓝图?勤勉促我成长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资本项目开放与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探讨
完善企业制度管理的几点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