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研究进展及教育启示
2013-04-29周立林马守霞
周立林 马守霞
〔摘要〕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成分,是个体对自我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体验所做出的判断,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的评价。本文综述了以往学者对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研究,总结了其作用、影响因素及其研究进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關键词〕青少年;自我评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6-0004-04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个体在参考他人的表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在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对自己有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的看法和评估[1]。生理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我生理属性的评价,包括对自己的存在、行为、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认识;心理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评价,包括对自己的人格特点、人格倾向、心理状态、心理过程等方面的认识;社会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属性的评价,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人际距离等方面的认识[2]。
一、自我评价的重要作用
以往许多研究表明,自我评价对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行为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它控制着个体对环境知觉的意义,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对个人行为起着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它在个体尤其是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自我评价有助于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和评价自己。自我评价不仅为个体提供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个体的存在及其法则富有意义与价值,而且在个体面临重要任务时,能够调节和维持有意义的行为[3]。
第二,自我评价起着经验解释的作用。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与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密切相关。不同的个体对相同经验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比如,在一次考试中同样得80分的不同的学生对此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反应。一个对于自己学习能力评价很低的学生,会认为这是偶然情况,或是自己的运气好,而不会认为是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一个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会认为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感到欣喜和满足;而一个认为自己智力很高、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会解释为遭到了极大的失败,并体验到极大的挫折。人们有保持自己的行为与自我评价相一致的强烈倾向,同样人们也强烈地倾向于按照与自我评价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自我评价就像是一个过滤器,进入个体心理的每一种知觉,都会先经过这个过滤器,而后被赋予意义,所赋予的意义高度取决于个体已形成的自我评价。若自我评价是积极的,每一种经验都会与积极的自我评价联系到一起;如果自我评价是消极的,则每一种经验都会被赋予消极的意义。改变个体已经形成的并正在发生作用的自我评价是很困难的[3]。因此,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引导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自我评价决定着个体对自己的期望。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评价引导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展的期待,对于其他人对自己反应的期待,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取决于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国内学者金盛华(1994)的研究发现,差生的消极自我评价导致自我期望、学习动机、外部评价与对待都偏低。成绩落后是差生自己期待得到的结果,教师、家长和同学也认为他们应该得到那样的结果[4]。这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因此不再愿意为学习做出更多的努力,也不再对学习产生兴趣。
二、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
从目前对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研究来看,影响自我评价的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接触得最早、最多的社会环境,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通过内化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而形成的。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1.父母关系
父母关系是影响孩子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外大量有关父母关系以及父母行为与儿童自我评价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儿童的自我评价存在积极的相关。相互关系良好的父母,其鼓励、支持、期望以及参与和儿童的自我评价存在积极的关系;相互关系不佳的父母,其粗暴、消极的不支持行为对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消极影响。台湾学者张春兴等人的研究发现,来自关系和谐家庭的儿童,越是感觉到父母用关怀、鼓励、宽容、赞赏、爱护、温暖和高期望的态度来管教他们,其对自己的评价就越高。林敏(2008)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得到与以往研究一致的结果:父母关系的好坏与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融洽的父母之间民主、友好的交往方式对于孩子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良好的社会交往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关系融洽的家庭中,亲子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问题解决,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反之,父母关系不佳,孩子的社交水平低,自我评价就会受到消极影响[1]。
2.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儿童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许多研究证实了这点。辛自强(1999)等人对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目标定向,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父母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会促使子女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取得较好的自我评价,从而影响学业成绩[5]。张秀阁(2004)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民主、平等的家庭中,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关爱对提高子女的自我意识具有促进作用。可见,若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严厉拒绝,对孩子做事横加干涉、保护过度,或者当孩子犯错误时惩罚过于严厉,则不利于子女自我意识的发展,容易使孩子感到被否认与贬低,从而降低自我评价[6]。孙海莲等人(2005)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家庭类型和父母养育方式对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有一定的影响。在单亲和寄养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和焦虑情绪,他们在合群、幸福与满足等方面的意识和评价明显地低于生长在三口之家的初中生。这可能由于学生处于单亲家庭或从小寄养在父母以外的亲人身边,缺少父母的教育、关怀、理解与照顾造成的[7]。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桥梁,儿童入学后,学校就取代了家庭而上升到对其社会化产生影响的首要位置。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以及同伴关系都会对学生的自我评价产生影响。
1.教师的期望和态度
教师的期望和态度会影响学生对成功的期望以及自我评价。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的评价和态度对学生心理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教师作为学校的权威,通过积极的暗示、密切的关注和鼓励,把对学生的期待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促成了学生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按照教师对他们的期望进行自我激励,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预期目的。崔哲等人(2005)探讨了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发现教师态度对中学生有关学习、人际关系和外貌等方面的自我评价都有显著影响[8]。林敏(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他们的互动、对他们的接纳程度,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意识和评价[1]。
2.同伴关系
詹姆斯认为,我们具有寻求被他人关注、被同类所赞赏的本能倾向。当自己没有受到太多他人的关注时,可能会对自己的价值产生质疑。库利也指出,人们都是按照自己在社会情境中的经验来定义和评价自己的。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会通过直接交往或观察其他人的言行来对同伴的相貌、身体素质、同伴关系、学习成绩、口头表达能力等作出评价。儿童受到这些评价后,对各种反馈信息加以整合、内化,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沙利文尤其重视同伴关系在前青年期和青年初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这一时期,充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所必需的。一般来说,与同伴关系好、受同伴欢迎的青少年获得的自我评价也更高,而与同伴关系差、难以融入同伴群体中的青少年其自我评价较低。
(三)个人因素
个性特征不仅决定一个人对外界事件的态度和评价,也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吴永华等人(1998)的研究发现,外向型个体的自我评价好于内向型[9]。叶明志等人(2003)的研究表明:外向性格个体的自我评价水平明显高于内向性格个体,在许多方面的自我评价也高于中间性格个体,内向性格个体自我评价较低。与外向性格相比,内向性格者显得孤僻寡言、悲观谨慎、未雨绸缪,他们往往自我评价过低,自信心不足[10]。
情绪稳定性对自我评价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叶明志等人(2003)的研究发现,情绪稳定性高者其自我评价好,情绪不稳定者,自我评价较低。情绪稳定者沉着镇静,自控力强,不易忧伤,也不会人云亦云,他们能较理智地看待各种事物,包括对自我的看法,并能以積极主动的方式处理应激事件。因此,他们心理状况好,易取得学业成就,从而增强自信心。情绪不稳定者多愁善感、易沮丧、焦虑不安,对各种刺激反应激烈,且多采用消极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因此他们易受到不良刺激的伤害,对导致学习和心理问题,从而降低个体的自我评价。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多血质个体自我评价最好,胆汁质次之,粘液质及抑郁质自我评价欠佳[10]。此外,良好的性格特征是促进自我评价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青少年自我评价的研究进展
(一)自我评价的性别差异研究
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处于青少年期的女孩自尊比男孩的自尊低一些。Kling等人(1999)研究发现男孩的自尊总体上比女孩稍稍高一些,且这种差异在青少年后期最大。我国学者黄希庭等人(2005)从身体自我的角度来研究自我评价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现出对身体自我的不满意情绪[11]。崔哲等人(2005)对中学生的自我评价研究发现,学习方面的自我评价存在性别差异,从整体上看女生的学习自我评价好于男生;而在人际关系和外貌方面的自我评价性别差异并不显著[8]。任艳(2006)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自我接纳、自我评价的具体方面还是总体评价,男生的得分均高于女生[12]。钱雅琴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学习自我评价还是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或外貌自我评价,男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女生[13]。
总体来看,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存在着性别差异,男生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由于女生与男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发展特点。与男生相比,女生较早地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也较早,并且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身材体型的变化,身体自我对她们的总体自我评价影响较大。有研究表明,女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与其知觉到的身体魅力联系在一起的,而男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与其对成就和能力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女生对身体自我的评价和满意度结果会影响到她们对自己其他方面的评价。
(二)自我评价的年级差异研究
崔哲等人(2005)以中学生为被试,从学习评价、人际关系评价和外貌评价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学习评价方面,从初一到初三,女生的学习自我评价呈下降趋势,初三到高二期间比较平稳,从高二开始上升。而男生的学习自我评价从初一到初二逐渐下降,初二到初三上升,初三到高一下降,从高一直到高三都在大幅上升;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方面,初一时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评价处于最低点,以后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从高二开始上升迅速,直到高三达到最高点;在外貌评价方面,高中生外貌的自我评价要远高于初中生;高二时,男女生在外貌自信方面都有一个提升[8]。侯会玲(2007)的研究发现,初一和初三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要比初三高[15]。钱雅琴等人(2007)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自我评价方面,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13]。
从以上的研究来看,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存在着年级差异,具体而言,在学习自评评价方面,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自我评价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的学业课程相对容易,学习压力小,他们对自己的学业成绩充满自信。因此,高中生相应的满意度可能会较低,从而降低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自我评价。在人际交往自我评价和外貌自我评价方面,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自我评价上升。这可能是青春期初中生生理上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高涨,对自己的身体过度关注;然而其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个体的身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反抗心理强,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冲动,人际关系容易出现矛盾;进入高中阶段后,各方面较为成熟,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
(三)自我评价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国内外关于自我评价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表明,学业成绩影响着学生的自我评价。国外学者Garazarel(1993)等人对自我概念和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研究发现,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且自我评价更高。姚计海等人(2001)的研究发现,学业成绩的高低反映出中学生对自身评价的高低,学业成绩越高,中学生越倾向于积极地看待自己,对自己作出积极的评价[16]。李晶等人(2011)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业自我评价情况与学业成绩间的关系密切,尤其是自我评价学业能力对学业成绩的正向预测作用较大[14]。
从以往的研究可以看到,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对自我的评价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学习优秀的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在学校得到教师的更多关注,也为同伴所尊重和羡慕,这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学业成绩较低的学生不仅为自己学业成绩差感到自卑,且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为同伴所轻视,因而难以取悦自己,也难以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
四、教育启示
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就能够扬长避短,能够根据周围的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目标,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潜能发挥和人格完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积极、正确的自我评价意识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无条件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敏感、最脆弱的阶段,教师的某种行为,某种言语,甚至某个眼神都可能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教师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赞美使得青少年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利于学生肯定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对性格内向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关注和赞赏。在教师始终如一的关注下,这些学生会重新认识自己、善待自己,学会用积极态度看待自己和他人。此外,教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主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之建立良好和谐的同伴关系。
其次,父母间的关系及其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融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以和平、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矛盾,由此为孩子以后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的教养,不能过分溺爱,也不能放任不管,应以温和、关心的方式对待孩子。父母鼓励孩子争取成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探索精神;此外,父母应正确地评价孩子,既要看到他的长处,也要看到他的不足。当他取得进步时,应适时赞赏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当他失败时,应给与支持,跟他一起探讨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归因。
最后,学生应养成积极、乐观、活泼、开朗的性格,踊跃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建立良好、融洽的关系;遇到困难挫折,多向老师请教,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会调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遇事要冷静思考,理智地分析问题。同时对自己要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接受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 林敏.学校、家庭因素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J].心理研究,2008,1(4):77-81.
[2] 刘倩倩.青年自我评价的教育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3] 林敏.小学六年级学生自我评价影响因素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4] 金盛华.角色理论与家庭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38-43.
[5] 辛自强.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22-26.
[6] 张秀阁.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1):82-83.
[7]孙海莲,杨艳杰.初中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 21(6):28-31.
[8]崔哲,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自我评价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 110-112.
[9] 吴永华,朱晓峰,周绍辉.典型内、外向大学生洛夏测验的人格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71-172.
[10] 葉明志,王玲,温盛霖等.不同个性特征医学生白我评价水平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5):342-344.
[11]黄希庭,陈红.青少年身体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5, 28(4): 889-892.
[12]任艳.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 2006.
[13]钱雅琴,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1): 48-50.
[14] 李晶,张杰,朱莉琪.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11, 34(3): 619-624.
[15]侯会玲. 初中生学业自我概念、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求助行为关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16] 姚计海, 屈智勇,井卫英.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 57-64.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4)
编辑 / 杨 怡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