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经济、传统经济式微与新会计滥觞
2013-04-29于鹏
于鹏
【摘要】 我国学者研究网络对会计的影响偏重于研究信息技术和会计的结合,并未真正建立起网络环境下会计研究的起点,文章分析后指出以人为本思想可作为新时期会计的目标和研究起点。通过宅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比,认为新经济正面临着资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转变,这也是新会计发展的历史方向。
【关键词】 宅经济; 以人为本; 新会计研究起点
一、引言
宅经济是随着网络兴起而出现的一个新词。伴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工作、消费、沟通和娱乐等活动,采用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们被称为宅人。与宅人生活有关的经济活动可以笼统地称为宅经济。目前,网络购物、通信、物流、网络娱乐和电脑硬件等产业显著受益于宅经济的发展,被认为是宅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①仅以网络购物行业为例,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5.88万亿元,同比增长29.2%;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达1.94亿人,实现网络零售总额7 825.6亿元;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突破15万家,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达到1 200亿元;2011年我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达到21 610亿元。②通过上述数据可见,宅经济的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但这组数据仅仅反映网络购物的直接影响,宅经济对相关行业的推动远远超过这个规模。与此相反,2012年7月底,传统的家电销售商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给投资者交出了一份难看的半年成绩单。苏宁电器半年报显示,其2012年1—6月净利润同比下滑29.49%;而国美电器发布公告称由于销售收入下滑,2012年上半年将“录得亏损”,这是这家家电连锁企业在港上市八年以来首次预告业绩净亏损。③由此可见,网络的出现导致经济运行模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会计研究也应该顺应时势,进行新的变革。
从本质上看,宅经济其实是网络经济的产物,过往探讨网络经济对会计影响的文献数量也很多。雷光勇和黄斌(1999)分析了网络时代对会计假设理论的冲击、对会计实务的影响和对会计组织的影响;薛云奎(1999)研究了网络时代计算机集成制造对会计、财务和内部控制的影响;崔也光(2000)则深入分析了网络经济对会计空间观和时间观的冲击;戴军(1999)指出虚拟公司对会计主体假设构成了挑战;庄明来(2000)研究了网络时代会计明细信息的生成与传递;许永斌(2000)对基于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弱点及其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接着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方面设计了系统控制点分布示意图,并着重讨论了各控制点控制方案构建的策略。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对我们认识会计环境的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当时正值20世纪末,信息时代扑面而来,给经济生活各领域造成了巨大冲击,会计学者们更加偏重于研究会计如何融入信息社会,如何使会计得以生存而不被时代淘汰,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带有鲜明的信息技术至上的色彩。
经过会计理论与实务界的努力,会计行业顺应了网络时代,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正如蔡立新(2007)指出,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网络会计(同时也涉及网络财务、网络审计等其他相关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对网络会计的研究更多是“网络加会计”的思路。应该说这一时期的研究大部分是研究会计如何适应环境,更多的是被动地将信息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失去了会计研究的自身特点。吴联生(2005)认为会计环境虽然重要,但是以会计环境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容易产生迎合会计环境的情形,可能偏离研究的重心,并不能构建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我们应该透过环境变迁去明确会计的目标,以会计目标为研究起点,既能符合客观环境的需要,又能推导论证其他的会计理论体系。因此,在网络经济日益成熟,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得以真实显现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网络经济下会计的目标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纲举目张,方能建立起适应新形势的会计理论体系。
二、宅经济下经济环境的变迁
近年来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真正重要的是网络经济下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作为网络经济的产物,宅经济不仅是一种称谓的变化,更是一种经济模式和生活状态的巨大变化,这些变迁明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易费用的节约
众所周知,作为信息不对称的解决之道,现代商品交易中伴随着品牌建设和巨额广告投入,这些昂贵的交易费用最终由消费者承担。随着互联网和搜索引擎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带给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影响是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人们选购产品的专业程度上升,这极大缓和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宅经济的发展从开始就带有节约交易费用的色彩,网络购物最初是在失业者和消费能力较低的年轻消费者中流行,性价比是这类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首要关注点,相比昂贵的名牌产品,他们更倾向于性能够用、价格低廉的普通产品。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宅经济逐步向主流消费者辐射,调查机构艾瑞咨询和淘宝网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网购市场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网购市场的年交易额第一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 200亿元,同比增长128.5%。此外,宅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双边市场的形成,相比于传统市场经济,这种新形态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Holland,2007)。
(二)规模经济的式微
在传统的工业经济中,规模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在信息经济或网络经济中,尽管规模经济仍然是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但增加经济性效应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范围经济(通过产品品种或种类的增加来降低单位成本)、差异经济(通过产品或服务差异性的增加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成长经济(通过拓展企业内外部的成长空间来获取利润)、时效经济(通过抢先利用机遇扩大市场份额来赢得竞争优势)等各种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不仅大企业在利用,而且更有利于大量中小企业加以利用(乌家培,2000)。宅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规模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大。
(三)需求驱动的经济模式
克服时空差距是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根本性变化。在网络上,人们对空间的依附性大大减小。同时,网络突破了时间的约束,使人们的经济往来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正是在这样的有利条件下,人们可以忽视空间成本和时间成本。通过互联网,宅经济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众所周知,人类的需要是千差万别的,对商品的偏好不尽相同,但是在传统经济下,生产商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需要付出高昂的搜寻成本,而消费者要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也往往要经历痛苦的寻觅。这一切在宅经济下被大大缓和,消费者有了更多个性化选择,而选择本身就成为了生产商的指挥棒,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有效使用。
(四)商业文明的演进
按照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和阿里巴巴集团(2010)的研究,在互联网条件下,由电子商务引领,通过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方式变革实现了一种新的人类进步状态,可以称为新商业文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综合来看,新商业文明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传统的商业文明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商业文明,而新的商业文明则是采用信息化生产方式的商业文明。新的商业文明发轫于信息技术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互联网不断普及,商业模式出现了创新,具体体现为电子商务的应用;继而电子商务不断发展成熟,新商业模式不断快速成长,网货大行其道,社会大众开始自主学习新技术与新商业,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此可见,尽管电子商务的发展始于技术进步,但最终电子商务将会导致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迁。
三、宅经济对传统经济的挑战
追根溯源,人们进行经济运作是为了有效运用稀缺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资本主义的勃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极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反过来也使得市场经济生产单位——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得到了空前发展,使得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时至今日,大企业模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昂贵的生产方式,不断考验着脆弱的自然环境。
(一)需求与供给倒置
经济发展的终极意义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但由于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地位尊崇,不断扩张的资本挟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资源,逐步形成了资本帝国④,反而使得生产居于经济的中心地位。在资本主义经济下,经济发展往往不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需要。表面上看,大规模的生产使得成本降低,用更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更好的产品,生产效率提高,但是这些供给面临着没有需求或者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1936)为了解决经济危机所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本身就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刺激需求。人们普遍认为罗斯福新政证实了这一理论,但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危机中,这一理论被广为质疑。2008年的金融危机肇始于次级贷——一种用来刺激消费的创新金融手段,同样是为了创造生产所需要的需求,然而金融危机的结果证明,产能过剩的危机没有最终解决,消耗大量资源生产出来的产品未能匹配有效的需求,实际上造成严重的浪费。历次经济危机表明,强势的资本以逐利为目标,不易控制投资冲动,难以恰当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代理成本巨大
公司制是目前市场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其对产权的保护相对完善,这种组织形式曾经激发了资源所有者的参与热情,使得人类的产出能力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但是公司制的缺陷与生俱来,Jensen and Meckling(1976)从代理关系的角度详细分析了企业中所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监督控制问题,当企业由其全资所有者经营时,其个人效用与企业效用是一致的,但当经理只拥有部分股权时,代理成本问题就会出现。1999年,La Porta,Lopez-de-Silanes and Shleifer研究发现至少在英美以外的国家,公司的股权是集中的,因此,从更广泛的范围来看,公司治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是股东与经理人的利益冲突,而是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第二类代理成本。代理问题的存在派生出很多利益侵占问题,诸如在职消费、建造个人帝国、掏空、过度投资等。为了解决代理问题,人们需采用激励和监督的措施,而当代理问题非常严重时,人们还要承担企业失败的风险。随着企业规模的日渐扩大,代理成本急剧上升,“安然事件”和“银广夏事件”就是极端的例证。
20世纪末期,西方学者提出了增长的极限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敲响了警钟。与其说人口的增长和需求的膨胀使自然环境不堪重负,倒不如说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方式日益造成资源的浪费,以需求之名背离需求之实,最终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与资本帝国的明珠——公司不同,宅经济的参与者往往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如上文所述,宅经济是需求导向的,它的正常运行首先由人们的有效需求启动,而且其倡导的低碳、节约文化摒弃了不合理的奢靡需求,容易为自然环境所承受。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充满活力的小企业运行成本低廉,代理问题较轻,组织的摩擦成本降低,有效地降低了交易费用,变相减少了自然环境的负担。由此可见,宅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有效连结了生产和消费,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在可以预计的将来必然构成对传统资本帝国的挑战。
四、新会计曙光
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为了人类能够生存和繁衍,会计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此后的数万年历史长河里,会计始终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着基础性的控制作用。在人类发展再次面临困难,增长方式面临改变的关键时刻,依据历史的规律,会计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控制作用(郭道扬,2009)。因此,会计学者顺应时势,前瞻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研究建立新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不可推卸的时代任务。
历史表明,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源于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诞生,发展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逐步走向成熟,这一体系是以保护产权为中心的(郭道扬,2008)。由于资本帝国的自我膨胀性,经济危机不断发生,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显示以保护资本扩张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转移到以保护人权为核心的增长方式上来(郭道扬,2009)。因此,当代会计应该从过去追求利润、促进资本增值的角度转移到树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思想,以此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一方面是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会计研究的目标。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对过往网络会计的研究进行总结,对新会计理论进行探索,正逢其时。
然而空有会计目标、缺乏会计实践是无法构建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的。现代会计的产生无法脱离地中海贸易经济的发展和威尼斯商人的实践,与此同理,建立人本会计如果脱离人本经济土壤,也是不现实的。近代中国簿记落后于西方根源在于我国落后的封建经济方式,站在历史和未来时空节点上的中国会计研究者,是否会再一次地被抛落后方?
幸运的是,新经济在我国的成长方兴未艾,近年来中国网络概念股能够纷纷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就是一个明显的佐证,能被发达金融市场所接纳本身就说明投资者对于此类企业的前景看好。以淘宝网、京东商城为代表的中国宅经济标杆企业的快速增长举世瞩目,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以满足人们需要为核心,天然地带有以人为本的色彩,其自由、节约、竞争、活跃的特征昭示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既为会计实务行业提供了新实践的土壤,也为会计学界深入研究人本会计提供了试验田。我们应该大胆尝试从以资为本的会计目标转向以人为本的会计目标,在新的目标下展开新的理论框架,发展新兴会计实务,这不啻为新会计学的滥觞。
【主要参考文献】
[1] 崔也光.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J].会计研究,2000(3).
[2] 戴军.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J].会计研究,1999(11).
[3] 郭道扬.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第三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4] 郭道扬.人类会计思想演进的历史起点[J].会计研究,2009(9).
[5]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魏埙,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6] 雷光勇,黄斌.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会计研究,1999(1).
[7] 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0(1).
[8] 吴联生.当代会计前沿问题研究——创新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46-258.
[9] 许永斌.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控制[J].会计研究,2000(8).
[10] 薛云奎.网络时代的财务与会计:管理集成与会计频道[J]. 会计研究,1999(11).
[11] 中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新商业文明研究报告[J].中国信息界,2010(5).
[12] 庄明来.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明细信息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7).
[13] Holland M. Two-Sided Markets:A Challenge to Competition Policy,mimeo,2007.
[14] Jensen,M. and W.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15] La Porta,R.,F. Lopez-de-Silanes,and A. Shleifer,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 47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