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在师生视界里的“错误”
2013-04-29柏娜
柏娜
开放的课堂未必是滴水不漏的,未必是精彩绝伦的,而面对也许是学生,也许是教师本身的错误,又该怎么做呢?教师不妨以一颗欣赏之心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把课堂当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并利用错误来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和进步的空间,使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成为一种重要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现象一】在教学《牛津小学6B第六单元》一课时,教者正在引导学生用一般将来时态表达自己将来的安排。课上,教者利用情景、语言、图片、see a play(看话剧)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一般将来时的句型。学生利用图片积极地操练着,展示着。不料,就在这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个学生高举着小手站起来问到 :“老师,这个‘play,我们以前学的都是动词,play basketball,play computer,play the piano,你不是说过动词前不能用‘a吗,为什么说‘see a play呢?”很显然,这个学生刚才没有认真听讲,教者在之前已经用图片说明了这里的‘play是话剧的意思。学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教者的不满,不禁生气地说道:“怎么刚讲过的问题你都没有明白,又开小差了吧。”这个学生红着脸低着头在其他学生的嘲笑声中坐下去了。
【反思】现在想想这位学生,他的确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所以导致他不明白‘play在这里是话剧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他的确应该被批评。但是,我们不禁又觉得他还是一个很上进的学生,他有足够的勇气去表达自己的不明白之处。作为一个学生,这是多么可贵啊 。看到这一点,我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爱学习但是不善于学习的学生。也许课堂上还有其他同学也没有弄懂‘play的意思,但是他们却没有问老师。如果教者对他此时的行为给予鼓励,班里的其他学生肯定会被带动起来,而且也愿意向老师请教自己的不懂之处。假如,再根据这个学生反馈给教者的问题,教者对‘play进行总结,这对全班的同学都是一个很棒的拓展。可惜!这样的机会教者抓住了吗?上述教师不仅没有能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且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教者不是“一下打死”提问的学生,而是先大度地夸其爱动脑筋,不懂就问。然后顺着他的话往下引导:“请同学和他一起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play的动词短语?这里的‘play又是什么意思呢 ?”最后,教者还要和同学们一起向提问的同学表示感谢。这种处理方案,合理地运用到了“错误”的内涵,先抛出一个必定要引起争议的问题,然后峰回路转,激起全体学生的创造激情。别具匠心的是,在学生充分发挥“错误”资源,提升了对问题的解读境界后,教者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让大家将注意力再次集中到出错学生的身上,投以赞许的目光,让学生明白“出错”是很正常的,并不可怕,更不可耻,从而将学生从对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使学生敢“出错”。
【现象二】如教学《 牛津小学英语6B第5单元》时学生用always , sometimes 进行造句。有一个孩子说到:“The weather in LianYungang is always cold and sometimes snow.”教者听候连连称赞,没有发现这里的snow用的不恰当。一个学生在底下忍不住说到:“老师,不能说‘It is snow.”。但教者只是说说:“你说得很好,还有谁,请继续造句?”
【反思】看完这个在课堂上常出现的案例,我们深深感到可惜。其一,教者一时疏忽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句子中的错误,我们叹息;其二,当其他学生发现错误时,教者没有及时、真诚地向这个学生致谢,并合理利用这个难得的错误来引导学生,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我们为之惋惜。也许是教者舍不得放下预设的教案,害怕课堂不能环环相扣,乱了分寸,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草草了事。
【现象三】作为教师本身,在课堂上也难免会有口误、笔误,或一时不能想起下一步将要做些什么的“卡壳”情况。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该如何面对呢。例如,我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板书时漏掉了一个字母。自己也没有发现,但是学生们马上大声喊道:“老师,你漏了一个字母!”自己再一看,果然,霎时脸红,很不自然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赶紧拿粉笔添补,下面的学生传来嘈杂声……
【反思】课后,不禁为自己的马虎而自责。又一想,我的学生们不是也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吗?我的一句“对不起”,是不是太简单了。如果,我当时趁此机会,利用这个错误,给大家进行一次认真书写和认真检查的教育,从我这个老师开始,相信效果一定会很棒的。教学是一种很复杂的活动,过失在所难免。但是,如果教育者缺乏必要的教学机智,没有及时利用这机不可失的错误资源,那就只能错失良机。
当然,根据不同的错误可以采取不同的拓展和延伸训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错纠错、巩固提高,切记绝不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轻易跳过,不置可否。对于那些在设计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上突然出现的教育资源,特别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住,并发掘利用。最终,我们的目标是,让“错误”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