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搭建创新的支点

2013-04-29吴茗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6期
关键词:情境探究思维

吴茗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填充的器皿,只能被动吸收,而应该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把,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充分挖掘他们的思维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一、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动力

人的创造力是在一定的动机下激发出来的,可以说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巧妙设置具有情趣的情境,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设计精彩的课堂导语。在教学中,要设计恰当的导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精彩的课堂导语,可以立刻使学生活跃起来,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导入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语:“王斌今年已经12岁了,可是他一共才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学生按照常规思维推断:有的说因为他家穷,没钱过生日;有的说他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不爱他,不愿意给他过生日;还有的认为他的生日很特殊,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当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揭示课题“年、月、日”,并神秘地告诉学生,当他们学完这节课,就会知道为什么了。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出来,他们带着强烈的学习追求和疑问进入了新知识的探求过程。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思维活动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产生的创新想法和创造活动,都是从被问题引发的好奇心开始的,因为好奇而产生兴趣,因为兴趣开始进行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置“陷阱”,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疑惑,出现兴趣,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二、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保障

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理解他们的想法,信任他们的能力,和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失去“戒备”之心,把教师当做倾诉的对象。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习气氛会轻松愉悦,学生能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会有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欲望,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进而有利于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蹲下”身子,放下“架子”, 与学生互为师友,把学生放在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敢于提出发现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谐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较好地获取知识。和谐的环境还有利于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学贵有疑,有疑惑才能有深入的思考和主动的探究。能否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和学生学习能否取得较好效果密切相关,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是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体现,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创新能力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开口,给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认真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点燃他们创新的思维火花。

三、为学生自主创新提供途径

只有自己经历过,并为之付出努力的学习活动,知识才掌握得更加牢固,内在的规律和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才更加清晰。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发现过程,而不是引导学生去“体验”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操作,在实践和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创新发现,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将小组作为学习团队,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讨论,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纸上画圆。在学生难以完成任务的时候,让学生打开学具袋,借助大头钉和线继续画圆;对于完成任务仍然有困难的学生,建议他们和别人共同完成。然后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让画得比较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让画得不好的学生总结自己没有画好的原因。这样,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又让学生认识到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应有的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有效地转化成了具体的创造行为。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支点,辅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情境探究思维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