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3-04-29陈小芹
陈小芹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直是所有教师关注的话题。良好的质疑品质能够为学生学好数学、了解生活、走入社会提供保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紧扣质疑的特点,让学生“愿问”
质疑的特点就是对事物产生好奇,并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有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
例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统计”一节课时,可设计如下引言 “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三言两语,学生对所学知识就能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讨论——实践——总结。学生很快发现了统计图还可以帮助分析问题,帮助决策。这种靠积极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比仅靠记忆得来的知识更深刻、更清晰。
二、明确质疑的作用,使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的心理。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学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适的,只要他们态度认真,教师就不能批评他们,使学生解除思想顾虑。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和本课知识有密切关系的,就马上请别的学生解答;对一些与本课关系不大的问题,或完全离谱的问题,可在课堂上作适当引导,再在课后帮助解答,做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个个有着落。这样学生的顾虑消除了,有疑难都能大胆提出来,渐渐就会连一些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向教师提问了。
三、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问”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材料袋(1分米长的毛线、1张正方形纸、3个小方块、8根小棒、10粒棋子),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个分数,并在小组里交流。在每个小组充分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分的过程和得到的分数,其他同学思考结论正确与否。学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一份是1/4,另外3份是多少?” “5粒棋子为什么是1/2呢?”“2根小棒是2/8,也可以说是1/4。”……这样的课堂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很高,提的问题也很深刻、有价值。因此培养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实践、证明,把质疑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四、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 ”
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它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中给出一道题“39÷3”,可演示:先拿39个物品,每3个一份,把他们分成13份。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法:(1)每3个分成一堆,然后数出分得的堆数。(2)从3个10中各先拿出1个,剩下的每9个分给3个同学,再把其余的也每3个分成一堆。(3)3个10正好分给10个人,剩下的每3个分成一组……在学生得出解法后,全班进行讨论。这时再出一道题,许多学生就会选用比他自己第一次用的更为简便的方法,形成一般的竖式计算。
五、注重质疑的效果,让学生解决“疑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切细节都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调整,让学生来帮助教师备课,这样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我在备“认识平均数”这节课时参考了书上的投篮比赛统计图,只是又加入了一队人数相同的比赛情况,这可以使学生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两种:计算和移多补少。我提问:“6是哪个同学的投球数?”教室一片寂静,学生陷入了沉思。最后发现6不是某个同学的投球数,而是这组数的平均数。接着我让学生把这4个投球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3,5,7,9),发现平均数“6”处于这列数的中间,那怎样得到6的呢?这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移多补少的方法。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