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书香校园建设的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2013-04-29黄秋芳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6期
关键词:书香课外阅读读书

黄秋芳

新时代的发展告诉我们,知识的获取更注重学习者对资料的收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语文,仅仅依靠语文教材是学不好真正的语文的。因为每周几节语文课所承载的内容仅是沧海一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有赖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对课外阅读的研究指导,在课外阅读的循环历程中,发挥义不容辞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应指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洞开课外阅读是意义超出语文本体的另一方不可替代的广阔天地。

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看,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升学,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同时阅读量的减少,又必然导致阅读能力的低下,形成不良循环。笔者在2009年起就关注这一研究主题,曾做过调查,结果显示,有22.3%的小学生认为不看或少看课外书的原因是作业多,没时间看。有此困惑的学生在三年级占15.6%,四年级占21.5%,五年级占30%,呈逐年级上升趋势。通过调查,我还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小,阅读内容浅薄,情感淡漠,缺乏阅读兴趣等问题,同时教师方面也存在着指导、检查的方法不科学、时效性不强的问题。可以说,语文课外阅读普遍存在“浅阅读”以及“功利性阅读”的现状,课外阅读内容也显得混乱无序,同时又缺乏引导、梳理。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之中的习惯养成阶段,从小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方法,将使学生一生受益。因此,教师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改变传统指导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随意性、跟风性,端正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学习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法。鉴于此,笔者提出基于书香校园建设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儿童是自主学习的主人,他们可以参与决定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儿童是自我发展的主人,在阅读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理解、感悟与创作。

一、尊重个性,快乐阅读为基石

课外阅读的宗旨是“做快乐的读书人”。课外阅读研究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愿望和兴趣,从快乐阅读入手,以快乐阅读引领学生去阅读属于他们年龄段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亲近属于他们童年的经典。我们认为,唯有如此,小学生才能复其本性,还其好动、好奇的面目,从而快乐享受阅读,快乐感受童年。小学生不喜欢拘泥于现实的功利目的的阅读,不愿意过早地被绑到应试培训的“战车”上,他们认为读书只是丰富自己生活的一种形式,读书一定要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阅读,快乐地阅读,讨厌将阅读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要多读书”这类告诫的话语连接在一起。那种功利性阅读“不能替代我们的心被一本真正的好书真正感动,不能替代我们与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的生活感悟”,学生更渴望在书海中心驰神往地交流与共鸣,渴望得到一种精神享受。

二、破除功利,素养提升为目标

“胸藏万卷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量变引起了质变。阅读让学生拥有丰厚的语言,学生因此才能缜密地表达思想,构筑起语文大厦的“秦砖汉瓦”。课外阅读教学指导能让学生的心灵尽情地品味语文的醇香,在文学中尽情沉醉,甚至还能促使学生尝试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用稚嫩的笔写着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故事。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但我们可以让他们爱书、读书,让他们的心灵浸润墨韵书香,使整个人生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大量接触母语,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逐渐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课外阅读还能使语文课程更开放、更具活力,它拓宽了学生生活的内容,使学生能跳出课堂小圈,放大生活外延;跳出单科局限,放大信息视野。

三、搭建平台,全民阅读为主旨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需要给他们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我们应该搭建平台,让学生有地方读,有时间读,有好书读,懂得方法去读。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之旅是快乐、健全而灿烂的。我们可以建设好学校的图书馆、读书长廊、读书角等,让学生们徜徉在经典里,沐浴在书香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使我们的学生对书的热爱蔚然成风,不管走入哪个班级,不管走到哪里,他的书包里或课桌上都至少有一本正在阅读的课外书,让“小书迷”遍布全班、全校。我们还可以开展阅读竞赛、古诗词诵读比赛,读书演讲,让各类读书活动吸引着小学生,也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读书成了大家共同的语言,课外阅读自然就能滋养学生精神深处的东西,阅读的特质也能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

四、尊重原则,科学引导为根本

阅读是有方法的,阅读指导更是有方法的。笔者认为,在指导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长远实践跟与文本同步相结合的原则。与文本同步的课外阅读是完成小学阶段阅读任务的基石,而具有长远目标的课外阅读实践则是在这基石之上建构起来的摩天大厦,二者该是有机融合的整体。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有《最后一头战象》的课文,我们可以建议学生在课余去阅读沈石溪的其他作品,向学生推荐其他相关的动物小说,以便学生全景式地、深层次地理解作家作品的内涵、主旨。长远性是指新的课程标准、学校、教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都有整体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该是贯穿于学生整个成长过程的。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同步的课外阅读并不难,大多数教师都会在讲完课内作品之后布置一些课后阅读或拓展延伸之类的作业,这就算是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了。但仅凭这些并不能达到课外阅读的效果。课外阅读要有实效,还需要教师对新课标的整体要求和学生的总体阅读现状进行全盘了解,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课外阅读。我们要坚决杜绝只重文本而缺长远性课外阅读的习惯做法,只有将二者完整结合起来,在完成文本同步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学会追踪,要有定期与不定期的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是要把握好经典传承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原则。将经典性和时代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防止学生毫无辨别地一味地去追逐形形色色的“畅销书”或另类的“时尚读物”。这就需要教师时时关心知识界、思想界的各种动态和新成果。

三是要遵循循序渐进与博览群书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认真筛选、推荐作品的同时,还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作品的内在特性,逐步、有序、分阶段地指导学生阅读。坚持博览群书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贪多嚼不烂,囫囵吞枣,只注重了解故事梗概,忽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一系列不良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对文学作品的生动感悟之中,在研究与赏析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与审美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要熏陶学生的感情、性格、人格,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拓展视野,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因此,课外阅读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领域、流派或体裁之内,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反映不同领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社会生活的风格迥异、题材多样的优秀作品。课外阅读本身即是为了给学生打开一扇扇窗口,学生要厚积、博览,才能稳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新课标、新教材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公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是最重要的。科学地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知识面的拓宽,艺术审美、观察、发现、创造能力的提升等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有序、有效的指导,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提升他们阅读的能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书香课外阅读读书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香何来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