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学快乐识谱初探

2013-04-29温小鹿

温小鹿

摘要:识读乐谱,视唱乐谱正是音乐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识读乐谱是音乐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学生走入音乐殿堂的一条必经之路。针对新课程标准下音乐课堂教学中关于识谱教学这一问题,通过例举教学实例和阐述了一些教学方法,可以和所有的第一线的老师共同探讨。

关键词:识读乐谱 快乐识谱法 识安法 创作法 接龙法 视听排序法 对歌法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音乐课堂是快乐而轻松的,只要让孩子们充分活动、充分参与了,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堂。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强调民主、强调参与、强调全面性,强调赏识教育,在这样一根指挥棒的引领下,部分老师的课渐渐偏离了音乐本身,渐渐地让孩子们体会不到音乐学习中的乐趣,没有了目标,尤其是音乐教学中的识读乐谱,成了孩子们迈不过的一道坎。

而旋律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因为有了旋律的优美,才有了歌曲的动人;有了旋律的轻快,才有了歌曲的活泼;有了旋律的庄严,才有了歌曲的庄重;有了旋律的铿锵,才有了歌曲的鼓舞人心……其实细研一下,旋律的构成也很简单——节拍、音高、节奏,音符也只有那么七个,但在这看似简单的构成却蕴含着无穷的奥妙和变化,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将乐曲从情绪上做一个根本的改变。也正因为如此,旋律是我们进入音乐殿堂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①新课程标准对乐谱即旋律作出了明确的要求:1~2年级——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能够用唱名模唱简单乐谱。3~6年级——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能够识读简单乐谱。而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很多一线教师由于对课程标准领会不够,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上不应该出现乐谱,更没必要让学生学唱乐谱,好像唱乐谱就不是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我曾在王英奎老师主编的《音乐新课程教學法》一书中看到这样一道思考题:②“近两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几次音乐教学研讨会,听了十七节音乐课,没有一节在教学中让学生见到了音符或乐谱。运用音乐新课程的价值理念,你如何认识这种教学现象?”看到这个问题我感慨颇深!近几年我也听过不少音乐研讨课、示范课,也遇到了这样的现象。音乐新课程具有创造性发展价值,而创造性发展价值首先是音乐自身的创造性特征。③完整的音乐实践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音乐的一度创作是曲作者将对生活和自然的审美感受转化成乐谱,二度创作是演唱(奏)者将对音乐的乐谱转化成音乐的音响;三度创作是音乐审美主体将其对审美客体——有声音乐的感受转化为音乐形象,感悟音乐的内容、体验音乐的情感。由此可见乐谱是音乐审美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展开音乐创作的基础,离开了乐谱何谈音乐,何谈音乐审美。识读乐谱也是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音乐能力,只是这一个能力和学生的其他音乐素养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课绝不是让我们抛开乐谱谈音乐,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听辨、演唱歌曲、识读乐谱、音乐创造、音乐律动等音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而在这众多的音乐技能中,识读乐谱便是重要的一项。在近几年参加的音乐研讨会或是公开课中,本人认为很多老师并不是真的想抛开乐谱谈音乐,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较恰当的方法来解决乐谱问题,又担心纯粹地教唱乐谱违背了新课程“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基本理念,于是在课堂上就采用了回避的办法。针对这一现象,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以“快乐识谱法”为课题开展了一些研讨活动,尤其针对课堂教学,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多样的识谱教学模式,让音乐教学中的普遍难题成了孩子们的乐趣,让孩子们在轻松的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方法:

①识“字”法。这里所说的字其实是一个一个的单音,这是语文课的识字教学中得到的启示。我想: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学生都能学会很多字,记住很多字,我们的音符只有七个,为什么学生却记不住他们各自的唱名呢?在听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我发现语文老师都会制作很多生字卡片,让学生反复识记,强化记忆,同时设计很多小游戏,让学生在快乐的参与中就记住了生字。于是我将这一方法运用到了音乐课堂上,也制作了很多音符卡片,有苹果的、星星的、小动物的,一面写上唱名,一面写上音符,一次只让学生认识一个音符。比如我上一年级的第一课《你的名字叫什么》,我让学生从第一支歌就开始建立乐谱的概念。在学生学会歌曲后,我拿出写有音符“3(mi)”的苹果卡片,首先用卡片的形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然后从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引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那么这个苹果音符呢,也有一个名字——mi”。出示卡片后面的唱名,同时告诉学生音符的名字要用唱而不能用说,随后跟琴唱唱这个“mi”。紧接着出示黑板上课前板书好的旋律,但所有的“3”都空白,此时再用卡片贴在每一个“3”的空白处,让学生和老师合作演唱歌曲旋律。学生已经学会了歌曲,对旋律比较熟悉,非常容易就完成了乐谱的演唱。这就走出了培养兴趣的第一步,只有学生“会”了,学生才会对某件事产生积极的兴趣。坚持用这样的方法,循序渐进,从一个到两个到三个……一年级结束,学生一定能准确唱出这七个唱名。

②创作法。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谈创作是空泛的,也是不切实际的,但恰恰在这不切实际中,却能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热情。当然这里的“创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只是激发学生的一种创新动机。这里所说的创作是给学生一条既定节奏,这条节奏首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熟悉了,然后将学生已知并熟悉的音符填进节奏让学生唱出,水到渠成,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此时,让学生自己填音符,自己演唱自己的“作品”,学生会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孔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温习、练习、实习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是将先前的一个个单音按一定的节奏要求组合在一起,这其实就是音乐创作的第一步,既巩固了音符的唱名,又培养了节奏感、音高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③接龙法。这一方法需要有选择地进行,选择歌曲旋律重复较多,或有明显的节奏疏密对比,或单音重复较多的歌曲。例如二年级三册第十课《过新年》的旋律:

61 65 | 3 5 | 66 66 | 6 0 | 61 65 | 3 5 | 22 22 | 2 0 |

首先在板书上,我就采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板书,而在演唱中,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能唱的部分,让学生本着自己的意愿参与音乐活动。一开始学生多数都会选择同音重复的部分,而且能很轻易地完成,此时再鼓励学生挑战老师,学生往往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学习兴趣盎然。有了兴趣这第一动力,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四年级七册教材上舒伯特的《摇篮曲》,此歌的1、3、7小节是完全相同的,2、4小节也是相同的。在板书旋律的时候我就采用相同旋律对应的方法板书,让学生观察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旋律中相同的小节,在聆听了歌曲范唱的前提下让学生尝试着视唱1、3、5、7小节,老师接2、4、6、8小节,在一两遍的视唱后学生会不自觉地开始唱出所有的旋律,因为此时对他们而言这已经不是难点,很容易就能完成。完成了旋律学生再演唱歌词旋律会分外清晰,更能体现出歌曲那安宁、静谧的情绪。

④视听排序法。这一方法主要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将歌曲旋律按乐句写在卡片上,凌乱贴于黑板上。老师完整地演唱一至二遍旋律,学生用“抢卡片”的游戏将自己所听到的旋律重新贴于黑板上。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演唱已经让学生对旋律的音高、节奏、节拍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在抢卡片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各班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唱唱自己卡片上的旋律,由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这个过程结束再用点谱法视唱旋律,学生会有“噢,太简单了”的感觉。

⑤对歌法。又名“对口白”,为北白象始创的一项民间文艺娱乐形式,其实表现方法是各人轮唱一节,一问一答。在教学中我将这一艺术表演形式也引进了课堂,不过我将它演变为:老师唱一句旋律,学生对一句歌词。这个方法主要针对旋律婉转的歌曲,尤其是一字多音的地方较多的歌曲。例如:“一个妈妈的女儿”、“雨花石”等等,这些歌曲的教学往往是老师们头痛的问题,学生们不熟悉旋律就总是唱不准音高,但如果先视唱旋律,由于音符过于密集,因此难度太大,所以这时在聆听范唱之后,就可以采用对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歌曲,这样的方法既容易解决歌曲学习中的难点,又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熟悉了旋律,为下一步旋律视唱打好了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的这些方法在我的教学中,确实在解决识读乐谱这一问题上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每一种方法都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上作全面地构思,既不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不能让学生感到难度太大,既要考虑每首歌曲的教学重难点,也要考虑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更要考虑学生学习音乐的长远效应,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才是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敏芝,陈维.论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音乐教学[J].价值工程,2011(25).

[2]徐志霞.课改背景下高职校音乐教学评价的新理念[J].价值工程,2010(17).

[3]魏安石.音乐启蒙教育的探索[J].新西部,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