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贸易政策选择与我国贸易政策定位
2013-04-29陈科鹤
摘要: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是对外贸易政策的一对孪生兄弟,是一国贸易政策并存的两个倾向。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经历了贸易恢复、自由贸易为主和保护贸易为主的不同阶段,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选择和调整的过程中出现了贸易理论和实践矛盾、贸易利益选择、角色定位、保护产业选择等诸多困惑。基于此,我国对美国的贸易应选准定位,有倾向性选择贸易政策。
关键词:美国 对华 贸易政策 定位
1 对外贸易政策简述
一般而言,对外贸易政策是指涉及到外贸活动的国家干预和调节行为,是一国根据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的基本发展态势和过敏经济的总体发展目标出发,结合本国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所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适用的对外贸易原则、方针、策略,具体可以分为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两个大类。
自由贸易政策对商品实行不加限制,允许其自由进出口,即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惠,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与自由贸易政策相反,实行的是奖出限入,即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使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贸易政策的选择取决于一国认为哪一种类型的贸易政策能给本国带来更大的社会福利。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是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随。通常情况下,在国际贸易中,弱国采取保护措施,强国采取自由政策;针对一国而言,处在经济衰退期倾向于采取保护政策,处在经济上升时期则会采取自由贸易的政策;具体到一国的某一特定阶段,其贸易政策也会具有两面性,其可能会根据自身需要或受到其他国家反制的压力,交替实施自由贸易或保护贸易的政策。
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选择
1979年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全面制定对华贸易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而保护主义一直体现在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之中。
2.1 恢复正常贸易关系阶段(1979-1986)。中美两国签订《中美贸易协议》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不仅在关税方面,而且在商品货物的仓储、运输和保管等方面给予我国企业同样的贸易待遇。在这个阶段,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苏聯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仍处在冷战之中,对社会主义国家特殊领域的禁运并未消除,比如武器的禁运;最惠国待遇体现在关税上并不是零关税,甚至要高于特惠税,即便如此,美国参众两院还要一年一审,讨论是否要继续给予我国这个待遇,最惠国待遇充其量也就是正常国家的待遇而已,且不乏贸易保护主义的痕迹。不难看出,本阶段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正常化,取决于美国对华战略的调整,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
2.2 复关谈判至加入WTO时期(1986-2001)。自中国申请恢复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合法地位最终无果,至加入WTO时期,美国对华以贸易自由化政策为主,贸易保护政策如影相随。这个阶段中美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两国的贸易额从80亿美元上升到805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第四大贸易国。在这个时期,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从属于美国对中国所采取的接触战略。
2.3 中国加入WTO过渡期(2001-2006)。中国入世后的过渡期,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政策与自由贸易政策交替存在或是交织共存,但对华贸易自由化仍是主线。中美双边贸易继续发展,从805亿美元上升到2627亿美元,中国已是美国第三大贸易国,且对美的顺差在逐年扩大。中美贸易之间的争端开始涌现,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纺织品配额、技术性贸易壁垒、“337条款”的调查、保护知识产权、食品安全及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层出不穷,摩擦逐步从单纯的经济问题演变为经济与政治交织并升级到战略层次。
2.4 次贷危机爆发后至今(2007-)。2007年,美国次贷问题出现,并进一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其对华贸易转变为保护政策为主导、自由贸易政策间或有体现。一直以来,美国对华的贸易政策的总基调是维持接触而不是遏制,无论是采取自由贸易政策或是保护贸易政策均是如此,是基于中国与国际规则接轨、融入国际体系的努力及“接触”将致使中国高度依赖美国及世界经济的预期。
考察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嬗变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美国执行对华贸易政策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而政策侧重点的转变又会体现政治形势的变化、各利益集团彼此间实力的消长等内容。适当的时候,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都能表现出各自的优势,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即保护之中有自由,自由之时有保护的相互交织状。
3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两难选择
3.1 “贸易理论与实践相悖”的困惑。新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使贸易参与国双方获得的福利最大,而保护贸易会使双方的利益受损,所以自由贸易政策应该是贸易双方的首选。然而,现实贸易政策实践中,美国既是自由贸易的最大得益者,同时又是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最多的国家。
依据李斯特的理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会交替选择实施不同的贸易政策,一般处在上升期的国家会选择自由贸易政策,反之会选择保护贸易政策。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应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成为对我国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最多的国家。
3.2 “贸易政策利益选择”的困惑。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还是采取保护贸易手段,取决于哪种政策能给美国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贸易政策的确定,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贸易政策的经济利益选择,而是夹杂了太多的政治因素。就与中国的关系而言,美国认为贸易并不仅仅是贸易,而是有政治性质的贸易。对华贸易政策是保护为主还是实行自由化倾向,取决于美国政治势力、特殊利益集团和选民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
3.3 “战略伙伴or竞争对手”的困惑。在中美关系中,美国有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和市场等不对称的优势,中美经贸规模越来越大,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在提升,也给美国带来了低物价和低通货膨胀率的福利。近20年来,中国GDP中出口占近40%,中国对美出口增长占的比重为20%左右,出口带动了中国经济以近10%的速度发展,近4亿中国人脱贫;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中国似乎正成为美国的战略伙伴。美国是由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的人群组成的“万花筒”式的国家,需要树立“敌国”来增强整个国家的凝聚力或粘合力。因此,冷战结束后失去敌人的美国,正在寻找“潜在的敌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盛,崛起势头可期;但按西方的政治体制标准,美国人视中国为异类;再加上中国的现代文明及传统的儒家文化与美国以基督教为主流的文明相去甚远,美国人认为极有可能会出现“文明的冲突”。美国国情决定了美国是个需要敌人的国家,通过对立以实现内部团结并“一致对外”,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使其成为美国树立对立面的最佳选择。
3.4 “保护劳动密集型产品到保护高新技术产业”的
困惑。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中美两国互补性很强,美国资本充足、技术总体领先,中国劳动力丰富。从理论上来讲,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则应该与之相反。但在实际的统计中,美国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直接导致美国挥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棒是两者皆击,不免伤及无辜。
3.5 “既限入又限出”的困惑。贸易保护主义一般常用的手段是奖出限入,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囿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极端仇视,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不仅限入,对敏感技术和产品输往中国也大加限制。美国政府限制高科技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造成两国的国际分工被人为地扭曲,且扭曲的程度随贸易规模的扩大也在加深。2012年中美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左右,而中国对美国的顺差超过2000亿美元,贸易扭曲是造成这巨额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3.6 “一般保护到强保护”的困惑。在金融危机进一步发酵的条件下,美国在“公平贸易”的口号下对我国大行贸易保护之实;且强化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与一般贸易保护相比,强贸易保护更多地重视保护国内高技术产业或衰落的大型工业,更重视保护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力,更重视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除了传统的关税保护手段外,各种各样的奖出限入的措施更是层出不穷,如对华提出的WTO争端解决程序日见频繁、要求人民币升值、通过“购买美国货法案”、利用双边交流机制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平台等迫使中国做出更多的承诺和让步。
4 我国贸易政策的定位分析
4.1 以WTO规则为基础构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入世时,《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中规定:“中国将保证其有关或影响贸易的法律法规符合《WTO协定》及其承诺……中国将通过修改其现行国内法和制定完全符合《WTO协定》的新法的途径,以有效和统一的方式实施
《WTO协定》。”中国按照承诺以WTO的规则为基础重构外贸法律制度,中国对WTO规则的执行,是通过修法将其转化为统一、非歧视、透明的国内法来体现的。入世后3年内,根据WTO的规则和入世承诺,我国清理、修改或廢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达19万件。到2005年底,入世过渡期内,我国修定《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达3000多部,涵盖了货物与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政策的统一性、非歧视与透明度等各个方面。
4.2 以进出均衡为目标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据海关统计,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总值为38667.6亿美元,其中出口20498.3亿美元,增长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长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的贸易国,出口总额第一、进口总额第二;在这么大的贸易规模及贸易顺差的条件下,如果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贸易失衡会加剧。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在提升,贸易摩擦的风险加大、几率提升。因此,必须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从单纯追求规模速度型的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的增长转变,从偏重出口创汇向进出口均衡发展的模式转变。进出口均衡的贸易发展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利用外资战略上的调整:按市场规律引资而不是政府越俎代庖的招商;通过引进技术、人才和管理来促进自主产业升级而不是强调引资拉动经济增长;鼓励外资投向农业、基础设施、环保、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等资源节约型、吸收就业能力强、技术辐射能力强的产业;优化投资的软环境,给予内外资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等。
4.3 以综合国力为依托反制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提倡贸易自由化,反对过度的保护主义是我国贸易政策的主旨;但贸易自由化是对等的、相互的,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单方面的坚持。首先,要认识到绝对的贸易自由是不存在的,在WTO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对幼稚工业适度的保护是必要的,比如合理地运用反倾销、反补贴和WTO保障措施,充分利用技术性和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对我国的贸易利益进行必要的、合理的、阶段性的保护。其次,在主要贸易对象国之间,贸易自由化是对等的、相互的,在贸易对象国竖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时,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就是我国的贸易政策必然的选择。再次,实施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制措施,一方面要合乎WTO规则,另一方面要应尽量避免伤及无辜,这就要求提高反制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政治、经济、贸易和外交等组合手段来反制主要贸易对象国的保护主义提供了更多、且有效的策略和手段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蒋珠燕.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苏州大学商学院,经济问题探索,2009,第12期.
[2]《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
[3]万学忠,张维.入世十年推动中国法治进程,法制日报,2011,
12,9.
[4]马跃.中国进出口平衡趋势分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商场现代化,2008,3,总第532期.
作者简介:陈科鹤(1964-),男,广西博白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贸易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