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的作用
2013-04-29周静杨海明
周静 杨海明
【摘要】近年来新闻标题使用模糊词语增多,表面上看这有违新闻追求时效性、真实性和可读性的整体要求,但这有意模糊的背后却隐含了抢占先机、主观评述推测、进行暗示和方便后续跟踪等多种作用。新闻标题模糊词语使用增多的原因主要有:新闻真实性底线;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与妥协;信息爆炸、网络发达背景下,读者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和阅读习惯改变后的选择影响等。
【关键词】新闻标题;模糊词语;作用;动因
引 言
理想的新闻标题,应当是既概括简明又生动准确,既新颖又富有吸引力。但近年来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的使用有增多的倾向。例如:(1)铁路官员:现在通过内部关系基本上搞不到车票(《扬子晚报》,2013.1.20);(2)《云图》导演暗批《007》:差不多是同样的套路(《重庆晚报》,2013.1.22);(3)昆明大概有2万名单亲孩子 大部分孩子面临心理问题(《春城晚报》,2012.3.13)。
其中都出现了“基本上、差不多、大概”等模糊词语。“模糊”是指“不分明、不清楚”(《现代汉语词典》2012,913页,下同)。模糊词语表述的这种“不分明、不清楚”现象与新闻标题的概括、简明、准确等特点似乎相违背,而实际上却起着特殊的作用,本文拟在真实文本统计的基础上来讨论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的作用和这一现象使用增多的原因。
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的类型
基于客观事实类的模糊词语。基于客观事实类的模糊词语主要有“基本上”(大体上)、“差不多”(表示接近;几乎)等,既要指明“就是如此”但又留有余地,目的是使表达显得客观,接近事实。例如:
(1)铁路官员:现在通过内部关系基本上搞不到车票(《扬子晚报》,2013.1.20)
……吴向东坦言:“说实话,以前通过内部关系搞票的情况很多,现在基本上不可能了……”
(2)《云图》导演暗批《007》:差不多是同样的套路(《重庆晚报》,2013.1.22)
……导演拉娜·沃卓斯基就暗批前一天刚在国内上映的《007:大破天幕杀机》剧情、动作甚至场景都是老套的。
例(1)标题的“基本上”是直接引用当事人的话,说话者是出于表达策略考虑故意不把话说绝,用作标题则是强调来源的客观性和强调与事实接近。例(2)在原本很肯定“都是老套的”前面加上“差不多”作为标题,既有意不把话说得太绝对,又显示自己分析判断的客观公正。
基于客观的新闻标题常用的“直接引用、概括评述”,其目的都是为了显示表达的客观公正。
基于主观估计类模糊词语。基于主观估计类模糊词语主要有“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大约”(不很准确的估计)、“大概”(不很准确的估计)等。这类标题是基于不确定的估计,强调预期或预测,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
(3)快来挑战 新棋王也许就是你(《合肥日报》,2013.4.3)
合肥市第二届象棋棋王赛将于4月29日开赛。最终胜出者将获得“合肥棋王”称号。想来试试自己的功力吗?那就快来报名参赛吧!目前,比赛正在接受选手报名。
(4)昆明大概有2万名单亲孩子 大部分孩子面临心理问题(《春城晚报》,2012.3.13)
……冠亚教育培训学校调查显示,目前昆明大概有2万名单亲孩子……
(5)液化气昨日起涨价,海口零售价大约66-69元(《海南日报》,2002.11.23)
海南一级气站液化石油气每吨批发指导价达3700元/吨-3900元/吨。……
例(3)“快来挑战 新棋王也许就是你”既是公布报名日期,又是鼓励人们来参赛,用“也许”作为标题富有吸引力。例(4)以“有2万名”作为标题发布“冠亚教育培训学校调查”结果,为了凸显整数方便记忆,用了表估计的“大概”,从而使标题简洁醒目。例(5)以“66-69元”作为标题公布价格,为了凸显吸引力,用“大约”表估计,以呼应价格存在着浮动的可能性,确保主观估计与客观存在相互一致。
基于主观估计的新闻标题常常实现了“富有吸引力、追求简洁方便阅读、确保主客观的一致性”的特点,其目的也是为了凸显标题的客观公正与新颖别致。
基于主客观的兼容类模糊词语。基于主客观的兼容类模糊词语主要有“可能”(1.可以实现的;能成为事实的。2.可能性。3.表示估计,不很确定)等。这类标题既包含了主观估计,也暗示了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例如:
(6)菲律宾可能冷处理中国渔船搁浅事件(《中国青年报》,2013.4.15)
……因此,菲方这次有意选择“柔性”方式处理中国渔民被扣事件。
(7)懒惰或许源于基因(《工人日报》,2013.4.19)
对懒惰的人而言,这或许是个可以松口气的消息。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宣布,他们在实验鼠身上发现了懒惰基因。这表明,懒惰可能也有基因原因。
例(6)用“冷处理”作为标题,既是对“菲方这次有意选择‘柔性方式处理”的预测,用“可能”表主客观都存在的可能性,也是事态发展存在的一种可能性。例(7)用“懒惰源于基因”作为标题,既是公布研究成果,也是对结果的一种肯定,用“或许”作为标题,使得表达更加客观。
基于主客观兼容的新闻标题常常实现了“预测与客观发展可能一致”的目的,也是为了凸显其客观性的特点。
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的统计
真实文本统计。我们选择正式媒体文本人民网进行搜索,统计了“基本上、差不多;大概、大约;可能、也许”在新闻标题中的出现频率,见表1。统计的结果发现它们在标题中的使用都有增多的趋势。从2000年到2012年的13年中,增长最低的是“可能”,占24%;增长最高的是“也许”,占98.6%。这表明,模糊词语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逐年上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波动幅度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可能”的使用变化最小,比较稳定,2000年有311例,2012年有531例,增长幅度为24%〔增长幅度的计算公式是:N=(X1÷(X1+X2)-X2÷(X1+X2)。其中,X1为最高值、X2为最低值、N为增长幅度。根据公式进行计算为:最高值531÷(最高值531+最低值311)-最低值311÷[最高值531+最低值311)=63%-37%=26%波动幅度〕。“也许”的使用频率增长最快,由2001年的1例增长到2012年的145例,增长幅度为98.6%。“大概”77.3%、“差不多”88.3%、“基本上”83.8%、“大约”94.5%。
增长幅度的变化反映了三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基于主客观兼容类的标题最为客观真实,因此出现频率高,稳定性强,变化不大。二是基于客观类的标题变化幅度较大,这是新闻的真实性在起作用。三是基于主观类的标题变化幅度最大,这是因为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不可能一一落实,新闻报道既不能违反真实性原则,又不能违反时效性原则,因此主观性增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模糊词语用于标题语的作用
一般来说,国外报纸更加倾向于标题用具体的叙述形式,而国内报纸的新闻标题则比较笼统概括。模糊词语用于标题也正是实现了其笼统概括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抢占先机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新闻标题很少出现“大概”类词语的。如:
(8)秘书称周恩来对数字认真:不允许说“大概”这类词(《现代快报》,2012年12月24日)
例(8)表明,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需要严谨、准确,不允许模糊,因而要少用模糊词语。
新闻追求准确性和时效性,但准确性与时效性在理论上有时是矛盾的。因为准确性往往要有具体的数据,要有真实的来龙去脉等事实真相;而时效性追求的往往是及时、快速等。“也许、大概、可能”等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用于新闻标题就能避免报道不实的情况发生。因为等到数据精确、事实清楚、真相大白之后再报道,往往就延误了新闻报道的时间,从而不能实现新闻的时效性特点。因此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标题中运用一些模糊词语就可以使新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抢占了先机,强化了时效性。例如:
(9)长假天气大致晴好(《广州日报》,2012年9月28日)
例(9)是《广州日报》在2012年国庆长假到来之前的一则报道,内容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长假期间的天气情况,用“大致晴好”报道是因为预报长期的天气情况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不能把话说死。这样报道会更加稳妥和准确,在抢占先机的同时又不失其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进行主观评述或推测的作用。媒体起着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意愿的作用,及时报道新闻能通上联下惠及百姓。面对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要么无法获取,要么不方便透露具体数据或事件细节,却又必须及时报道时,最佳选择就是先用模糊词语进行报道,并且尽可能地进行客观的评述或推测。如:
(10)A股反弹基本上接近尾声?QE3影响偏中性(《中国证券报》,2012.9.19)
(11)央行前行长谈人民币国际化:大概需要15到20年时间(中国新闻网,新华社,2011.6.27)
(12)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您的“私人医生”:书友、理发师、宠物(《老人报》,2013.4.19)
例(10)是对这一轮反弹行情的预测,因为股市行情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在比较有把握的基础上用“基本上”进行限制,从而不说过头话,也使得表述更加客观。例(11)是用客观引述,为什么要引述“大概”与“15到20年”的双重模糊表达,因为既要报道国家的长期战略,又要不违背真实性,这是最佳选择。例(12)因为“书友可能让你远离老年痴呆、理发师可能发现你的皮肤问题、宠物可能是你的私家健身教练”。如不用“可能”则显得主观武断,而用了“可能”就可以进行大胆的推测与评述,反而使整个表述更为谨慎客观。
进行暗示的作用。新闻标题使用模糊词语,有时是因为无法精确,有时则是因为某种原因不愿或不能说出真相而故意模糊,其目的就是进行暗示。例如:
(13)被曝有俩二代身份证?任志强回应:也许同名同姓(《北京晨报》,2013.3.23)
任志强……开口,“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证。我也有两个。一个是一代十五位数的。一个是十八位数的。其他十八位数的身份证也许是同名同姓,但不是我。谣言并不能改变事实”。
(14)古越龙山否认召回致癌酒:EC偏高大概因为用的料多(《国际金融报》,2012.6.20)
古越龙山董事长秘书、副总经理周娟英告诉记者“……也不能说明黄酒有问题。大概是我们用的料多,加的水少吧”。
例(13)用当事人原话“也许同名同姓”作为新闻标题。例(14)用发言人原话“EC(可能致癌的物质:氨基甲酸乙酯Ethyl Carbamate)偏高大概是因为用的料多”。
选择含有模糊词语“也许、大概”的原话作为新闻标题颇有深意:他们在说真话还是在撒谎?仅从新闻标题是看不出来的,要让读者去进行判断。但这类新闻标题有一定的暗示作用:他们也许大概在撒谎。新闻报道选择这样的模糊词语来充当标题,既显得客观公正,又有提醒暗示作用,一举两得。
起到为后续追踪报道进行铺垫的作用。很多重大事件发生了往往要涉及起因、责任、处理、社会反响等诸多因素,在进行了先期的综合报道后,往往也需要很多后续情况的报道。有时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能或者不便进行后期报道。而是否对此进行深度报道,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有:一是事件本身的重要程度;二是社会影响;三是政策界限等。面对重大社会事件,如果媒体知无不言,难免会降低新闻的价值;如果知而不言又有违媒体的职责。因此采用模糊词语进行先行报道以取得话语权,占领先机就显得很重要。至于是否进行追踪报道则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从而也不至于失去其时效性。例如:
(15)中科院称新型H7N9病毒可能为中韩“混血”(《京华时报》,2013.4.13)
(16)北京首例患者病毒可能来自市场(《京华时报》,2013.4.19)
《京华时报》报道H7N9病毒来源,例(15)断定为“中韩‘混血”。例(16)断定为“来自市场”。两次报道相隔一周,内容则有差异,但都用“可能”作新闻标题,显得谨慎客观、进退自如,非常灵活。
模糊词语用于新闻标题增多的原因
新闻标题中模糊词语近年来增多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新闻真实性底线的制约。新闻报道既要追求时效性,更要坚守真实性这一原则。实话实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模糊词语的使用在某些时候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避免报道不实的情况发生,又能保障新闻的客观准确性。
媒体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与妥协。新闻的社会职责高于对标题的具体要求,新闻标题模糊性增多这一倾向预示着新闻标题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目标:概括简明、生动准确、新颖而富有吸引力,从而也使新闻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在纸质媒体、语音媒体、视觉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为了抢得先机更好地发展,在竞争激烈的跨时代媒体大战中,选择时效、真实比遵循传统模式更好。
另外,新闻的时效性追求快捷,准确性追求具体细致。前者要求时间越短越好,后者则需要时间进行核实。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媒体既要生存又要发展,既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又要在妥协中求共存。因此各大媒体纷纷在2004年左右出了网络版,这与我们观察到的2004年进入正式媒体平台新闻标题中模糊语大大增加基本一致。这表明网络与纸质媒体的语言互动是生存与发展竞争的结果。
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制约。在信息爆炸、网络发达的背景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现象。人们每天面对大量的信息,只能采用最方便、最快捷的形式来获取对自己最有价值的焦点信息。于是通过读图、阅读各类媒体的网络版、依赖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主要选择。媒体由于制作成本上升、竞争激烈等也都在力争用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人们也希望在短时间内找出重要的焦点信息,有时往往也会忽略其详细信息。于是模糊词语的使用正好满足了新闻报道在这方面的需求,其高频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结 语
由此可见,近年来模糊词语用于新闻标题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这也是新闻在追求时效性、真实性和可读性的更高层次的需要。这类模糊性的词语作标题起到了抢占先机、大胆推测、进行暗示和灵活选择后续报道等作用。这实际上是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所致,也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媒体传递信息更为理智和客观准确的体现。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虚词词典编撰的方法论探讨及其实践”(批准号:12BYY101)]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关于新闻标题设计的几个问题[J].新闻实践,2011(6).
[2]李方海.试论新闻语言的模糊处理[J].阅读与写作,2005(6).
[3]周杰.中外报纸新闻标题语言及文化特点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
[4]周静,张筱.标题语“今天你×了吗?”的句式义和动因[J].新闻爱好者,2011(18).
(周静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教育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杨海明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汉语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