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词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话语共享

2013-04-29张雯谦

今传媒 2013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

张雯谦

摘 要:词媒体是指将词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将特定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件浓缩在一个词内,以便于记忆,加快传播速度。从造词到造句,从网上到网下,词媒体开始成为传统媒体持续关注事件的理据以及报道的内容。本文从具体研究中探讨词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通过整理相关案例,探求词媒体从小众走向大众传播,并与传统媒体实现话语共享的形式。

关键词:词媒体;传统媒体;话语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40-02

你是否还记得“做人要厚道”、“随手拍解救XX”、“hold住”等网络热词?在已有6亿人使用互联网的当代中国,网络热词早已堂而皇之登堂入室且流布民间。《纽约时报》《联合早报》、国家语委、CCTV《焦点访谈》等媒体都将网络热词作为了其关注的对象,盘点热词也成了其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词媒体利用“网络热词”具有的对特定时间、地點、人物、事件进行超浓缩、利于口口相传的特性优势,最大限度地加快媒体信息的传播和记忆速度。从造词到造句,从网上到网下,词媒体开始成为传统媒体持续关注事件的理据以及报道的内容。

一、词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词媒体的勃兴,也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各个方面,笔者认为,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形式和内容这两个方面:

首先,从形式上说,词媒体对传统媒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第一,词媒体极大地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语言表现风格,使之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富有趣味。毋庸置疑,词媒体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草根智慧”的结晶,它频繁地使用隐喻、象征、双关、反讽、谐音、戏仿、借代等修辞手段,因而带有民间文化特有的幽默、调侃、诙谐、讽刺的色彩,这种语言风格愈来愈多地出现在传统媒体中间,一改传统媒体给人的刻板印象,拉近了它与人们的距离。现在,《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甚至也频频使用“给力”、“元芳体”等网络新词、热词,并以一种肯定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新事物,这充分说明传统媒体在词媒体的影响下发生着明显的转变;第二,词媒体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与交流,加强了原本缺失的信息回馈与互动的环节。词媒体是草根智慧的结晶,因此它在最大程度上把广大人民群众吸纳到信息创造与传播的过程中,这也是词媒体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口口相传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其优势所在。广大的受众成为了“积极驾驭媒介的主人”,他们“不是在媒介中被发送出去,而是在发号施令,创造媒介的内容。对于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内容,人拥有自主选择能力[1]”这种特点使得传统媒体意识到加强互动交流和信息回馈的重要性。因此,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近年来,传统媒体中在构建互动机制过程方面不断完善。这种互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通过人民群众提供新闻线索来实现,而是由微博、网络、热线、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构成的一个总体,人民群众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地投身到信息制造与传播的过程当中,扮演信息制造者、发布者、评论者等诸多角色,以非专业的身份积极参与着专业领域的活动。传统媒体单向、线性传播的传统模式被改变了,转而发展出一种立体、多向、辐射式的传播模式。因此,对新闻信息的传播途径也就更加丰富多样,其中蕴含的也就不只是传统媒体的“独白”,而是不同社会阶层话语的狂欢。这样一来,同一新闻事件就获得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阐释空间。相反,传统媒体的这种互动机制的完善也为产生新的词媒体创造了条件,培植了土壤,成为新的词媒体诞生的可能性源泉之一,促进词媒体的发展和成长。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词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笔者认为,这种内容上的影响,其最突出的一点在于:词媒体使传统媒体的聚焦点更多地转向底层,转向民生,从而思考一些社会深层次的问题。触发词媒体兴起的,正是底层人民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惑:“房奴”、“蜗居”指涉的是高房价问题;“蒜你狠”、“豆你玩”指涉的是物价不稳问题;“官二代”、“富二代”指涉的是机会不均等问题。“寂寞”、“鸭梨”指涉的现代都市文明病的问题等等。这使得词媒体引起了底层人民极大的心理共鸣,成为了底层人民表达诉求、发泄不满、质疑询问的一种途径,一个出口。这种特点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如果想要扩大影响力,就必须能够与底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就必须既要有对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件进行报道的宏观视野,又要有对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关注的微观眼界。近年来可以发现出,传统媒体,无论是报刊、广播还是电视,对底层的关注力度都大大加强了,有些媒体还开辟了专门的栏目,邀请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共同讨论各种社会现象和民生问题。这种转变有利于传统媒体吸引更多的受众进行互动参与,扩大自身影响,提高知名度。

因此,词媒体可以被视为保罗·莱文森所说的“补救性媒介”[2],它集中体现了保罗·莱文森的所谓“媒介进化理论”[3]。在保罗·莱文森看来,媒介的发展呈现出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而整个进化过程都是一个“补救过程”: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与补偿。“广播是对报纸的补救,电视是对广播的补救,互联网则综合了对报纸、书刊、广播、电视、通讯等等媒介的改进”[4]。从这个意义上看,词媒体也是一种“补救性媒介”,它是对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络热词的补救和进化。

二、词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随着词媒体的勃兴,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媒体力量。面对这种力量,传统媒体必须做出一种回应,这种回应,只可能是融合与吸收,而不可能是抗拒与抵制。这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首先来观览一下传统媒体对词媒体的使用与接受的状况。其实,词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渗透一直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但是最令人注目的当属《人民日报》对词媒体的公开使用。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赫然使用了“给力”这个流行的热词,标题的全称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个标题一出,立刻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继 “给力”标题事件之后,词媒体似乎获得了强大的自信力,它光明正大地开始出现在各种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视节目中。两年后的2012年,《人民日报》继续在词媒体这一话题上大做文章,又一次把词媒体推向了公众视野。

这里有三个案例是极具代表性和轰动性的:

第一,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的文章中使用了“屌丝”这个热词。“屌丝”这个词,无论是从用字上,还是从具体的含义上,实际上都并不是一个很文雅、正式的词汇,但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却公开使用了它,的确令人震惊。

第二,2012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在一篇题为《“回应”:互动中筑牢信任的基石》的文章的开头便使用了刚刚流行不久的“元芳体”:“元芳,你怎么看?”此举一出,立刻又引得一片惊呼,《人民日报》紧跟潮流的速度之快,对新词含义的把握之准,一时间都成为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焦点话题。

第三,央视《新闻联播》的报道引起的。2012年11月26日,《新闻联播》报道了所谓“航母style”的走红。“航母style”是对韩国艺人鸟叔的舞蹈“江南style”的戏仿。这个舞蹈因其标志性的“骑马舞”动作而流行全球。因此“××style”便成为了某种具有特殊标志性动作的称谓,进而引申为对某种行为方式的总体称谓。“航母style”实际上是指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时,舰载机指挥员在起降过程中所使用的“起飞”的手势动作。

词媒体的优点在于它的灵活性、多样性、浓缩性、广泛性、对话性;而传统媒体的缺点恰在于它的机械性、单一性、繁复性、有限性、独白性。在传统媒体中接受和使用词媒体,可以对传统媒体的缺点进行某种程度的补正,使之更易于让人们接受并参与。像《人民日报》和央视这样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并承担着一定政治任务的媒体之所以要使用这些新词汇,其动机便在于改变一种语言形式,改变一种话语姿态,改变一种报纸风格,要使文章、报道在严肃中增加一些娱乐性和可读性、趣味性,便于让读者接受,便于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从而在报纸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对话气氛,使民间智慧、草根文化有一个施展自身魅力、表达自身诉求的空间。

然而,如果仅着眼于词媒体带来的语言风格的转变以及互动性的增强,还并不能全面地解释传统媒体接受和使用词媒体的动因。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词媒体本身的内容与倾向有利于传统媒体进行深化的报道。词媒体正是用最微小的形式,表达着民间最真实的体验与现状,表达着政治、经济、 文化领域正在发生着的各种冲突,因此它是最为经济、最具效率的表达方式。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不乏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曝光,但是如何运用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而且高效迅捷、紧跟时代的方式进行报道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词媒体恰好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传统媒体利用词媒体,不仅节省了笔墨, 免去了对具体事件的赘述,更重要的是,它引导着传统媒体触及社会上那些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词媒体本身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浓缩,本身便包含着民间对这些问题的初步思考与争论,传统媒体以它作为引子、作为先导来集聚人们的目光,实际上就是走向民间,谋求对话,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姿态去进行探索。总之,词媒体的兴起使得传统媒体对它的接受和使用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与趋势。在这种接受和使用中,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自身,它不仅在形式层面上改造着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在内容层面上改造着报道的倾向。

总结起来说,词媒体是一种动态性很强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浓缩的叙事话语。它如同时代的音符,高低起伏,跳动不止,表达着网民的心声。词媒体和传统媒体作为两种不同的媒体形态是互相补充,互相吸收。它们时时刻刻都处在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之中,而不是彼此割裂的单向关系。词媒体影响着传统媒体的语言风格和报道内容,而传统媒体则成为词媒体的一个资源宝库,为它的扩充发展提供新鲜的素材。這种联系必须在把两者置于一个总体性的媒体环境之中的时候,才可能被理解。词媒体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从而不断为人类留下网络文化的真实记录,也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媒介文化,增强对媒介文化的认识,推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生动而有益的素材。

参考文献:

[1] (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 (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美)保罗·莱文森著.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杨陶玉.媒介进化论——从保罗·莱文森说起[J].东南传播,2009(3).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
微博与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互动关系的探讨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当前传统媒体版权保护的难点及对策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论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应对之策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浅析传统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媒体PK新媒体,向新媒体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