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主流报纸文学图书书评的编辑特色

2013-04-29何星

今传媒 2013年6期

何星

摘 要:就我国而言,《中华读书报》与《文汇读书报》是由主流媒体创办的读书类专业报纸。他们及时传递书业动向、学术动态、出版信息,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给人以愉快的阅读和阅读的愉快[1]。而其文学图书书评是读者关注最多的版块,它把最新的出版信息告知给读者,给读者阅读指引方向。

关键词:文学书评;书评风格;编辑特色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34-0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中,这说明了阅读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也就赋予了媒体和出版工作者引导全民阅读的职责和使命。而报纸书评在开拓读者阅读视野,推广和普及高雅阅读品味,提高读者鉴赏能力,读者获取图书信息(上架图书、上榜图书、持续榜上有名图书和书评排行榜等)上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其中,文学图书书评占据了各大媒体书评版,受到人们的重视。据《2012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文学类图书是码洋比重上升最高的一类,与2011年度同期相比提升了0.9个百分点。书评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华读书报》和《文汇读书报》(以下简称为《中华》和《文汇》)在业界颇具影响,就这两份报纸的文学图书书评而言,我们可看到此类书评共同的特质,也会发现很多差异。

就此,笔者一方面通过分析总结出这一类主流媒体文学图书书评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其版面设置、标题特色、内容倾向性、译著情况等进行统计,以示两报的文学图书书评编辑特色。

一、主流报纸文学图书书评的共同特质

图1 刊登在文学书评上的图书价格一览表

1.文学图书价格一般在25~40元的区间里。由图1可知,2013年1月《中华》刊载文学类书评14篇,所评图书中11本价格在25~40元的区间,所占百分比为79%;《文汇》刊载文学类书评20篇,所评图书中14本价格在25~40元的区间,所占百分比为70%。如《中华》1月9日推荐的图书《伊莎贝尔的圣诞节》为美国引进的青春文艺类小说,定价为28.8元。而《欧阳修诗编年笺注》为学术较强的编著类图书,定价为198元,其一套丛书4册,单本图书为49.5元。可见,一般的青春文学图书,其价格不会高于30元;而学术性较深厚、耗费足够的成本的大部头图书,其价格也会比较高。

2.内容倾向性。人们常说“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文学的素材大部分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两报在择选图书时,都会遵循自己的原则。笔者从统计的34篇书评中,分别挑选出10篇,对其所评图书内容进行分析、比对。如表1可知,两报对于文学图书题材的选择都是比较广泛的,充分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如美食、经学、成长、回忆、战争、社会变革、人性、基层、信息时代、民俗等。所以,在内容倾向性上,两报都遵循着丰富、生活化的原则。

表1 两报所评图书的内容特色

二、两报文学图书书评的编辑特色

1.版面设置。《中华》文学类书评版面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由当期的内容来决定,灵活性较强。如1月2日有一篇人物专访《储福金:作家的大小在于心的大小》占据了版面的二分之一,以六栏的形式编排;另外有两篇书评和图书推荐,书评篇幅较大,以二栏和四栏的形式出现。图书推荐篇幅较小,在版面的中间。视觉上主次得当,相得益彰,协调性较好,比较有美感。再如1月23日为例,直接是三篇通栏,图书居左,形式简单明了,一目了然。而《文汇》文学类书评版面则较为固定,一般为两篇图书书评,三篇图书推荐,其中书评的篇幅较大,占有三分之二,书评设置为四栏,图片居中(第二栏、第三栏,仅次于标题之下的位置)。图书推荐连续三篇,占有版面的最左端,从上至下,图片一致居左,仅次于标题之下。这种版面设置在形式上保持一致、较为严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2.图书倾向于本土还是引进。《中华》刊载文学类书评14篇,所评图书中3本为译著,所占百分比为21%。《文汇》刊载文学类书评20篇,所评图书中9本为译著,所占百分比为45%。根据笔者的分析可知:第一,《中华》更倾向于本土创作的图书,更贴近中国传统的文化。如《论语指月》《孟子指月》是对冯梦龙先生的经学著作的注解,以便让更多的普通读者可以进入到经学的殿堂里来。再如《百岁忆往》记录了107岁的周有光老先生(中国作家)关于四个时代的记忆与彻悟,是一本典型的人物传记。而《文汇》在海外图书方面的关注度比较强,在新世纪“大媒体”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读者打开一扇窗,把海外一些较为优秀的图书引进国内,让中国读者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丰富他们的阅读视野。如《乌龟的华尔兹》是一本描述欧洲都市女性的情感和内心成长故事的小说,講述妈妈级灰姑娘因小说畅销而咸鱼翻身后的一系列离奇际遇:连环命案暗影憧憧,神秘力量闪现,爱情该错过还是越位等等。它不仅可以开阔中国读者的阅读视野,还将异域文化传播到中国老百姓的身边。

3.图书选择的时效性。《纽约时报书评》首任主编弗兰西斯·W·霍恩曾经坦率地表达过这样的理念:书的信息出现在报纸上,“书即是新闻”。而现任总编辑山姆·坦纳豪斯也表达了与他的前辈们一样的见解:“我们是在报道新闻,只是我们恰巧报道的是图书新闻而已。[2]”可见,报纸也是一种新闻产品,讲求时效性。2013年1月两种报纸文学书评所评图书出版时间集中在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之间,其中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最多,出版时间与书评时间非常接近。但是,从图2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两份报纸的差异:2012年12月,《文汇》所评图书为5本,所占比重为25%。而《中华》为1本,所占比重为0.7%;2013年1月,《文汇》所评图书为7本,所占比重为35%。而《中华》为1本,所占比重为0.7%。由此可得,《文汇》的时效性更强,将最新近的图书信息传递给读者,在时机上比《中华》有优势。如《文汇》1月16日文学书评版刊登的“图书推荐”《河神鬼水怪谈》、《荒潮》、《不如去死》、《时光之轮10:光影歧路》均在2013年出版,且其主题涉及到科幻现实主义、奇闻怪谈和宿命等,这些文学题材一般都是时机致胜的典范。

图2 刊登在文学书评上的图书出版时间一览表

4.标题特色。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是一篇文章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是一篇书评成功与否的关键,内容再好,标题吸引不了人,自然无人问津,一本好书就会因此错过读者的视野。书评人在拟标题时,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图书的特色,迎合读者的兴趣点。在标题特色上,《中华》《文汇》显示出了各自的风格。

表2 两报的标题特色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中华》和《文汇》在标题上各自的特色。《中华》1月2日《当世界变成辣椒》的书评名为“吃好才能睡好,睡好才能写好”,这本书是关于作者行走世界的美食故事,也阐述了作者的人生观和写作观,即“吃好才能睡好,睡好才能写好”。标题概括了图书的主题,亮点在于通俗易懂,更贴近读者的心理。再如1月30日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书评名为“如何喂养心中的猛虎”,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抛在太平洋上,如何能让少年活下来,且活得精彩。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给出了最为难以想象的附加条件,在船上放一只孟加拉虎。文中说“如果没有这只老虎,大海变得格外强大,只需要一阵风就将少年Pi吞食掉。所以,老虎必须卧在少年的内心里,时而饥饿,时而安静。”这只老虎存在于少年Pi的心中,他必须合理而优雅地跟老虎相处,也证明了上帝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他可能是一条鱼,也可能是一只老虎,给人们生活的力量。标题“如何喂养心中的老虎”很清晰地阐述了这本书的内涵,信仰即“心中的猛虎”。

再看《文汇》1月4日《流年的飞沫》的书评名“流年的浅伤与飞沫的重量”,其一该书名唯美而忧伤,切合青春小说的路数;其二该书名中含有图书的字眼,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拟题新意。再如1月25日《士风乍起》的书评名“明清士林的江南style”,书中说“在女色黏合剂的作用下,辗转形成了‘士商相杂的局面。而这一接驳的结果即是大量文人在思想倾向上出现对主流道统的背叛,相约大跳‘江南style起来。”该书评作者抓住了流行元素“江南style”和“士商相杂下文人思想”的相似性——对主流道统的背叛。在标题上颇为新颖,第一眼就吸引读者的兴趣,做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总之,两报在书评标题上各有千秋,《中华》善于体现图书的内涵,直抒胸意;而《文汇》强于字眼的精辟独到、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 文汇读书周报[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4763 3.html.

[2] 龐贝.书评可当社论做——美国《纽约时报》独立书评机制的启示[J].新闻知识,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