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对话,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2013-04-29吴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语言

吴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一段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此段表述,其要义直指“对话”和“阅读质量”,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对话”这个载体,最终达成“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个目标。那么,如何使“对话”真正“有效”起来,真正为“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服务呢?

一、营造课堂的宽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研究员丁东说过:“思想的闸门打开之后,彼此互相启发,相互碰撞,许多新的观点就会跳跃出来。”我以为,这种“跳跃出来”的“新观点”,就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而这种“新观点”“跳跃出来”的前提应该要让对话置于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让对话者保持一种相对自由的心态,摆脱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让思想的闸门打开,“彼此启发,相互碰撞”。

1 教师要放松。常听教师上完一堂课后,遗憾地说:“呀,这个我没讲。”“那个我来不及讲了。”言语间,表露的是教师过多地关注“表面”教学目标的达成:哪些内容要讲完,哪些词语要理解,哪些句子要讲解,哪些段落要让学生体会品读,哪些多媒体里预设的材料要呈现……这种“目标任务驱动”的心理,使得教师从课的开始就紧张地纠结着这些“哪些”,似乎这些“哪些”都“过”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就心安了。岂知,教师这种焦虑、紧张的心理,直接导致了“对话”的虚化、浮化、空化,教师一心惦记的是“内容”,是“环节”,怎么能定下心来组织有效对话?怎么能允许学生在对话中“出错”?怎么能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教师的紧张也自然而然地直接影响着学生。要知道,课堂教学永远是存有“遗憾”的,过度追求所谓“目标任务”达成的“完美”,必然使得“对话”如“过眼烟云”,只有影子,没有“印迹”!

2 学生要轻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创设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学生的轻松,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要力戒“三个一”。“一言而定”——一个学生回答了,教师立马定论:“你讲得非常好!”既然都非常好了,其他学生除了“以沉默待之”还能如何?“一定指向”——我们的语文教师,有时太过“执著”,太“狭隘”,非把学生的回答引到“指定轨道上来”不可,不能有任何偏移,如此,心存“他想”的学生除了“束手入轨”还能如何?“一定结束”——无论学生还有没有“多元解读”,一两个学生回答了,教师就一定要结束环节,立马进入下一环节,如此,对话便成了少数学生的“作秀”,更多的学生除了做“观众”又能如何?教师要努力让对话实现“三个一定”:能讲就一定要鼓励学生讲,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想讲就一定要让学生由“蠢蠢欲言”到“一吐为快”;不能讲也一定要让学生“试着讲”“学着讲”“慢慢讲”“悄悄讲”。只有没有了对话的限制,学生才能轻松地发表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见解。

二、放慢教学的节奏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提出者郑逸农提出:“阅读教学要聚焦语言形式,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乃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我们的阅读教学急不得,躁不得,快不得。我们有必要删繁就简,聚焦焦点,凸显重点,在适当的时候,在适当的情况下,适当放慢教学的节奏,让学生有时间进入到文字深处,静静地思一思,反复地辨一辨,不断地悟一悟,这样才能让对话有重点,有深度,有实效。

1 删繁就简。郑板桥有这样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即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如此,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格调。同理,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也要学会删繁就简,腾出时间,腾出机会,腾出平台,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对话。我以为要做到四个“少一点”。一是教学环节少一点,不要一环紧接一环,教师累得“气喘吁吁”,学生跟得“大汗淋漓”,“赶场”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进行深度有效的对话?二是教师讲得少一点,不要一味“滔滔不绝”,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是“装腔作势”“集体群说”,“单向”的讲替代了本该“多向”的对话,课堂成了教师的“话堂”,阅读教学的效果何在?三是课件制作淡一点,不要让课件操控我们的课堂:“跟着课件走”,教师“手忙脚乱”“跑上跑下”,学生“左顾右盼”“不亦乐乎”,看似“热情高涨”,实则“内心一动不动”,“看”都来不及,还能去对话吗?四是教学目标突出一点,不要“贪多嚼不烂”,教学目标宜少而集中,不宜多而分散,期望面面俱到,最终只能是“隔靴搔痒”“不痛不痒”。

2 聚焦焦点。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以为,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而言,这个“支点”就是文本的焦点,聚焦这个文本的焦点,就能让对话的方向性更明确,互动性更有效。记得上《小珊迪》一课,我将对话聚焦在课题的“小”字上,让学生和文本对话。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珊迪的“小”?学生说出了三点体会:一是年龄小,二是身体弱小,三是地位渺小。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与作者对话。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珊迪的“小”呢?学生在同伴合作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又有了新的感悟:作者以“小”显“大”,为了反衬珊迪的诚实、懂事、重亲情。这样聚焦焦点,由浅入深多重对话,没有太多的“旁逸斜出”,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没有刻意的人文性提升,有的只是学生真正的读与思,说与悟。这样的对话,直指教学的重点,直奔教学的目标,直达阅读教学的实效。

三、关注文本的充盈

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言意对话,再从文本中“出来”,与编者、与社会生活对话。既要游刃有余地“入乎其内”,又要高屋建瓴地“出乎其外”,关注文本的充盈,不禁锢于文本,使对话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孕育阅读教学的精彩。

1 钻深把准。课程专家方智范教授说:“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要让对话有效,教师首先要钻深教材,把准文本。曾听过一位教师上《徐悲鸿励志学画》的一个片段。

师:谁能读出外国学生的蔑视、嘲笑?

生(声嘶力竭):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

师:谁来做做蔑视、嘲笑时的动作或者神态?

(生表演动作、神态)

师:一般蔑视、嘲笑别人时是什么语气语调?

(学生顿悟,学着加上动作神态,冷冷地读了起来……)

此次成功的对话过程,彰显了教师对文本有深度的到位理解和精准的把握,这样的对话,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 巧引激活。阅读教学要通过“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妙通过对话来引领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激活文本的内蕴。特别感触薛法根老师上《卧薪尝胆》一课,在学生理解“勾践卧薪尝胆”的内容后,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段独到的对话。

师:同学们,我们需要卧薪尝胆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需要报仇雪恨。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这句。话: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几代中国科学家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了太空。你说中国科学家有仇吗?

生:老师,我觉得我们需要卧薪尝胆。比如,中国足球想要成为世界冠军,就必须要卧薪尝胆。

生:我将来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现在就要卧薪尝胆,好好学习。

师:对呀,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我们也需要有卧薪尝胆的精神!

整个对话巧妙地引领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在运用中理解”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了“阅读反思和批判”,无需教师生拉硬扯,便激活了对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激活了文本,使文本更充盈,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

苏联文学理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方式,它强调对话参与者的投入,没有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的交谈不能称之为对话。”我们只有注意营造课堂的宽松氛围,适当地放慢教学节奏,更多地关注文本的充盈,才能让“对话参与者投入”,才能使“对话参与者产生变化”,才能让对话经历过程,拓展思维的空间,才能真正让有效的对话“提高阅读的质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语言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