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作引领学生诗歌写作

2013-04-29柳袁照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白玛化作夕阳

柳袁照

最近的一个秋天,学校举行诗会,语文组邀请我结合诗歌教学,对学生作一次诗歌写作指导。那是一堂“新诗欣赏与写作”课,课文是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莱蒙托夫的《祖国》、梁小斌《雪白的墙》三首诗。如何从阅读到写作呢?课文中三首诗是经典,是好诗。但好诗的标准是什么?这真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标准,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尽管如是,我还是要有自己的倾向性,引导学生建立自己认同的好诗标准。我引入女诗人白玛的诗《好诗的标准》,白玛是这样表达的。

像三月的灌溉渠一样流畅/任意一缕风都可以朗诵它/用乡亲们都听得懂的土话嘲笑它/我的不识字的老祖母也愿意听闲人念一遍它/趁田里忙于耕种的水牛歇脚的工夫/读一遍给水牛听,它不会厌烦得扭过头去/光棍多年的墩子叔娶了媳妇,他喜不自禁,站在高高的条凳上/大声说:俺要给老少爷们背一首诗一/你想想,假如我是那个由村庄拉扯大的没出息的诗人/我怎能忍住一次次幸福的泪水?

那是一个诗性、诗意的表达,用形象的事物阐述了什么是好诗。什么是好诗?是那些意象浅显而不浅薄、言辞委婉而不晦涩、意境优美而不空泛的诗,那些看似简单明了,实则给人美感、启迪的诗。好诗往往都是以清新的语言,为读者描摹出一幅自然优美的画面,或以生活历练出的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教学至此,我以自己的《风景》《我和我的祖国》《这棵树是你的》三首习作为例作解析,下面把它们抄录于下。

风景

过去的我是一只不知疲倦的鸟/一朝醒来我突然变成了一棵树/一棵再也不走/再也不盼顾/再也不漂泊/再也不浪漫的树/从鸟变成树/是一种痛苦/一种失落/一种悔悟/是与天地的默契/也许我会天长地久站成一块化石/也许我会站成一道风景。

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如果玫瑰化为美丽的忧伤/如果羞怯化作焕发的容光/如果小草上落下露珠/如果河里的芦苇不会枯萎。

那么,就敞开我的胸膛/让波浪涌进来,像翻滚的瀑布一样/我将紧闭我粗哑的嘴巴/赤裸地在路上拾起那块粗糙的石头/像捡起你拂晓前赤裸的歌

穿过空气与空气组成的空间/吻着我,像一朵盛开的火焰/像母亲,把孩子的哀伤舔净/再把自己的哀伤包裹起来,自己带走/我和我的祖国/是与生俱来的依托。

如果你不在乎我远眺山谷/如果雾气像你的眼神一样微微颤抖/那么,我希望像你怀中的孩子一样熟睡/我脚步神秘,我小心翼翼/像今夜月色朦胧下流淌的溪水/一切都在今夜离去/啊,我将失去我的视线,失去我的表情/此刻,满目泪水/我将慢慢地消失在/今夜最忠实的记忆。

我和我的祖国/是生死相许的依托。

如果潮涨潮落之后/如果七彩的阳光化作波涛/在我心中翻卷/如果一浪高过一浪/如果涛声像一道道闪电/那么,我会斩钉截铁地对你说/让岩上落下所有的震撼/让岩上翻卷所有飞翔的羽翼/让岩上滚动所有黑色与黑色包裹的激流。

我和我的祖国/千年万年不朽的依托。

这棵树是你的

这棵树是你的/走吧,走吧/天下起了大雨/风也这么大/萧瑟的秋/严厉的冬/都会次第到来/走吧,走吧/勇敢地向南飞去/不要一飞一回头/这棵树是你的/满树绿色的时候/是你的/满树的叶子/落下了/光秃秃站着/还是会有许多思念/它还会是你的。

走吧,走吧/那个你南去的地方/会有许多美丽的树林/还有清澈的河流/走吧,走吧/不要迟疑/勇敢地向南飞去/这棵树留在这里/还是你的/虽然一天天老去/风里雨里/它还会思念/还会期盼春天/它还是你的/即使死去/站在那里/还是你的。

我启发学生从意象的角度对《风景》《我和我的祖国》《这棵树是你的》三首诗进行比较。《风景》写于十年前,是我在机关调到学校的那个转折点上写的;《这棵树是你的》是十年之后写的,看到一届届心爱的学生离开了,表达的是那一瞬间的感情;《我和我的祖国》是一次国庆,应媒体之邀而即兴创作的。从意象的角度分析,我自己以为这三首诗,《风景》意象单一、简单,只有鸟和树,树又是主要意象,鸟是陪衬。《这棵树是你的》同样写树,意象虽也简单,不过树这一意象,要比《风景》里的树丰富得多。而《我和我的祖国》中意象众多,有时我以为是“缤纷”,有时又以为是“杂乱”,说得好听一点,这首诗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像“焰火”,缤纷地呈现又消失,消失又呈现。这种丰富,与《这棵树是你的》中意象的丰富,是有区别的。《这棵树是你的》中的“这棵树”是抒情主人公的化身,深沉中有忧伤,似乎是洒脱,其实是不舍,简单中的丰富,真挚中的清晰。我让同学们讨论,按照白玛的标准,选出一首好诗,自己比较喜欢的一首,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这棵树是你的》。至此,再回过头来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雪白的墙》三首诗,就如阳光下欣赏风景,亲切而美妙。

这节课其实通过我自己的三首习作、通过课本的三首杰作,解决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问题,且又要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到,所谓“情感”是通过“意象”来表现的。课后,同学们写诗,老师又安排了讲评环节。这次由金老师开课,他抓住诗的“意象”作重点讲析。那节课上金老师拿出高一7班江泠沄同学的《如血》作例子。

如血

在十月微凉的秋天里/在蜜色黄昏的余晖里/我不经意地回眸/一抹残阳倏地落进我的视野里/就在我的双眼看得到的地方/就在我的手触碰得到的地方/颤抖着用心细细描绘火烧云的色彩/如血一般凄美的色彩/无比温柔,却又转瞬即逝的落日痕迹/逐渐化作眼角透明滚烫的泪/从我脸上悄无声息地滑落/只一滴/淹没了那血染的夕阳。

课堂上,师生讨论、评价。这首诗写了夕阳,主要的意象就是夕阳。这首诗需要表达什么呢?是单纯的表达夕阳吗?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还是作者或许蕴涵着什么?金老师继续讲析着,同学们也继续讨论着,离下课还有两分钟了,我不能不发表意见了,我举手请求发言。我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学生的习作,但是,我们可以让它更好,只要改动两个字,即把标题的“如血”两个字,改成“父亲”,我们再读读,看看整个的诗是不是不一样了。

父亲

在十月微凉的秋天里/在蜜色黄昏的余晖里/我不经意地回眸/一抹残阳倏地落进我的视野里/就在我的双眼看得到的地方/就在我的手触碰得到的地方/颤抖着用心细细描绘火烧云的色彩/如血一般凄美的色彩/无比温柔,却又转瞬即逝的落日痕迹/逐渐化作眼角透明滚烫的泪/从我脸上悄无声息地滑落/只一滴/淹没了那血染的夕阳。

仅仅改动一个标题,原诗的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原来写夕阳如血,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而把“如血”改成“父亲”,读者就会感到看似处处写夕阳,其实是处处写父亲。作者把自己对渐渐老去的父亲的情感寄寓在夕阳中,寄寓在夕阳笼罩的夕景之中,这首诗的寓意和情感就丰富得多了,意象的选择、使用就显得尤为成功。我相信这两个字的改动,包括作者在内的许多同学都不会轻易忘记了。这样的课堂,才不是一般如流水线一样的课堂,学生有实在的写作体验——活生生的来自情感深处的体验。我们需要更多的能让师生焕发诗意和生命光彩的课堂。

猜你喜欢

白玛化作夕阳
白玛央金的诗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我愿化作白云一片
浪漫夕阳
你只是化作天空最亮的一颗星,与FAST遥相望
夕阳的见面礼
愿化作一粒孤独的尘埃
白玛其美
为让夕阳更美好
生日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