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2013-04-29王家伦张悦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段阶段文本

王家伦 张悦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各个“阶段目标”的制订与落实,必须制订符合实际的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并围绕一个个“阶段目标”来设置教学环节,才能保证最终目标的达成。

一、义务教学阶段各学段目标——趋向具体化

就像一个刚刚学走路的婴孩,你不可能要求他立即抬腿就跑。他必须先学会爬,然后蹒跚而行,跟着大人亦步亦趋,最后自由撒腿。——决不能“揠苗助长”。

,翻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一眼就可以看出,制订者特别划分了总体目标与各个学段目标,以及各学段的大体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四个学段,“层层递进,逐步加深难度”无疑是这四个学段制订“阶段目标”一以贯之的原则。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本位”思想。其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着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也就是说,发展的阶段性不可回避。在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所以,它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一学段(1—2年级)的目标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这个学段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自然是重点,所以,这些目标的制订甚是恰当。

第二学段(3~4年级)的目标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是在第一学段养成的兴趣和习惯基础之上提出一些初步的阅读要求,既符合该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又符合阶段目标“层层递进”的特点。

再看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阶段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相比较第二学段而言,提高不言而喻。

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目标”强调:“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显然,要求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就这四个学段的阅读教学的目标而言,每一学段都能紧扣该学段学生心理、智力、学习、理解等诸方面的能力而合理、有效地制订。然而,相同学段的不同学生也有着许多差异,包括认知水平、认知特点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制订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是否应该有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的区别呢?

另外,由于“课程目标”所承担角色的特殊性,这四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阶段目标”毕竟还不够具体,这里是指未曾具体地落实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就拿第四学段来说,七年级应以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为主,八年级应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为主,九年级应以培养学生阅读夹叙夹议和简单议论文的能力为主。就这一点而言,人教社1987~1988年的语文教材为成功的典范。可惜的是,这套教材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早被弃置。

二、学期教学各阶段目标一应该“语文”化

当前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究竟怎样呢?通行的“苏教版”第四学段语文教材,如八年级(上)共编为六个单元,依次为“长征组歌”“爱国情怀”“至爱亲情”“江山多娇”“人与环境”和“高新技术”,另外还有一些供诵读欣赏的诗词和名著片段,以及口语交际训练与写作训练。如此从“道”出发组元,显然违背了“语文”的初衷;就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而言,无规律可循。

我们教师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但有处理教材的权利,如果能充分挖掘各单元内各篇课文的多重资源,以求人选的文本都能将“语文”的特性展现出来,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组织单元教学。至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则应该在“语文”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逐步渗透。根据教材所选的文本,我们可“就地取材”,重新设计一个“语文版”的目标体系,重新组织单元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以在现有条件下一个学期内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上述的八(上)为例,可如下重组单元,以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和其他文体的阅读能力。

第一单元——分辨记叙顺序:《老山界》《背影》《我的母亲》《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阿里山纪行》《明天不封阳台》。

第二单元——详略有致地记叙事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草》《最后一课》《老山界》《我的母亲》《背影》《甜甜的泥土》《长征(节选)》。

第三单元——通过典型事例(或场面)叙述:《最后一课》《甜甜的泥土》《背影》《草》《枣核》《长征(节选)》《明天不封阳台》《晏子使楚》。

第四单元——人物描写符合人物性格:《父母的心》《我的母亲》《老山界》《最后一课》《背影》《甜甜的泥土》《幽径悲剧》《人琴俱亡》。

第五单元——从不同角度抓住特点写景:《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苏州园林》《都市精灵》《幽径悲剧》《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

第六单元——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苏州园林》《从小就要爱科学》《在太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第七单元——学习说明的方法:《在太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苏州园林》《从小就要爱科学》。

第八单元——欣赏诗歌的韵律节奏:《七律·长征》《革命烈士诗二首》《长征组歌》《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泊秦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己亥杂诗》《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雁门太守行》《别云间》,以及诵读欣赏中的诗歌。

第九单元——对诗歌意象的学习:《春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泊秦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己亥杂诗》《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雁门太守行》《别云间》《七律·长征》《长征组歌》《革命烈士诗二首》,以及诵读欣赏中的诗歌。

第十单元——进一步理解文言一词多义:《人琴俱亡》《晏子使楚》《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治水必躬亲》。

实际上,还可以“就地取材”根据需要设置其他单元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组织其他的单元教学活动。总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材是学习活动的凭借,教学方法不过是对教学材料的有效处理。我们在选择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时,在“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必须要“吃透”教材,两者都解决了,自然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各阶段目标——必须层递化

阅读教学“阶段目标”指引着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进程,而课堂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它必须兼顾学科性质、教学原则、学生的接受心理、课堂教学具体内容等,也就是说,每一个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在选择和设置上都要有所考究。

首先,目标清晰。目标少而精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重要原则。众所周知,一节课只有40分钟或45分钟,不可能达成多个目标,能达成“文”“道”各一个目标,即“一课(一个课时)一得(文道各一得)”,就已是成功。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在省级评优课中教授蒲松龄的《狼》,授课时间为一课时。单从“文”而言,授课教师就出示了“掌握小说的情节”“背诵课文”“学习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虚词‘其的几种特殊用法”等教学目标。结果这些目标皆未达成。既然只有一个课时的授课时间,那只能丢卒保车。从单元目标出发,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出最重要的一个关于“文”的目标,如“学习名词活用为动词”,将这个目标和“道”的目标“聪明必将战胜阴险”组合,就足够了。当然,将指导背诵(是理所当然的“品味语言”)作为过程与方法,也不失为上好的设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环节四五,层层递进。阅读教学的总目标达成与各个阶段目标的逐步实施密不可分,围绕着一个总目标,需要有四五个阶段目标做铺垫。我们认为必须简化课堂教学的环节,达到返璞归真。最简单的做法是,将每个课时中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的目标都必须清楚。实际上,这些小目标就是达成课堂教学总、目标的“阶段目标”。就如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必须依次经过南京、徐州、济南、天津等津浦线上的几个大站。

笔者于2012年12月28日借班上课,将郁达夫《故都的秋(节选)》挪到初一年级施教。就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一个课时的一组教学目标为“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本文通过感官转换表现景物特征的手法”和“通过反复朗读,深刻体会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征”。各阶段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回顾本学期已学的《春》《济南的冬天》《夏》三文各自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此如从上海到达南京。

第二阶段的目标是散读文本,并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此如从南京到达徐州。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分析文章重点写景段落,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通过味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述故都的秋的。——此如从徐州到达济南。

第四阶段的目标是根据景物的具体特征为这几幅画面各拟一个标题。——此如从济南到达天津。

第五阶段的目标是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文中围绕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此如从天津到达北京。

总之,这四五个环节目标清晰,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在每—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的是提示作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目标作具体不同的处理。

四、实施阅读教学阶段目标——必须实际化

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学段阶段目标、学期阶段目标还是课堂阶段目标都没有具体的定式。所以,具体制订实施每一阶段目标,还要遵循“实际化”的原则。

(一)学段目标的实施——符合学生心理

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实际认知水平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的实施及阶段目标的制订都要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之上,切忌“一视同仁”,脱离学生的实际。

(二)学期阶段目标的实施——考虑“一文多用”

每个学期中,各单元头两篇为教读篇目,供“举一”之用;后面的各篇为自读篇目(包括一些篇目的多次利用),供“反三”之用,即拓展延伸之用。如此,每个单元都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策略,重点解决某一个关于语言表达的问题。在每学期的阅读教学之中,根据“文”的目标来组织各篇离散的课文,既便于实际的教学,又能充分挖掘一篇文章所含的多种写作手法,这样便能充分利用好文本的内在价值。如《老山界》《我的母亲》《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这三篇课文,既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分辨记叙顺序,又可以将其作为“能详略有致地记叙事件”的训练材料。如此,实施“举一反三”的可能性就大了。

(三)课堂阶段目标的实施一文本挖掘适度

文本挖掘要有一个“度”,挖浅了,学生学得“不过瘾”;挖深了,学生恐怕难以“消化”。我们可以“深文浅教”。当然,对一些难以处理的文本,也可以将之(或它的部分内容)束之高阁。我们的教材,前提是我们自己要喜欢。只有教师喜欢,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点燃学生的热情,才能感染学生。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的文章还要硬上,不仅不能使学生受益,还会破坏学生对语文的兴致,甚至会使教师的热情减退,影响对教学的追求。

就如上文所说的在初一教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以“抛弃”有关文人叹秋的部分,仅就景物描写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学生无意中涉及,也可以浅尝辄止,“且听下回分解”。再如,在初二(上)教授《幽径悲剧》,就没有必要深挖文本,就“文”而言,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特点即可;就“道”而言,知道“美好的事物被破坏”即可。这里面牵涉一个深入浅出的问题。

首先,备课——深入。“深文浅教”并不意味着教师备课也可以浅显一些。阅读教学一定要在课前充分钻研文本,这样教师自己才能把握好文本深浅之间的“度”,才能在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游刃有余。当然,还应顾及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整体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等等,不同风格的教学对象群体还需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其次,教学——浅出。第一,降低起点。语文课的起点切不可过高,就像唱歌起调一般,开头起高了,后面或接不下去,或就唱跑调了。起点低些,逐步“升高”,“和者”必众。第二,突出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取舍,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勇于“有所不为”。一堂课一定要根据学情圈定重点,并紧紧围绕重点去展开教学,切不可太“贪心”。就“道”而言,必须勇于、善于舍去一些内容。

教师不能拘泥于自己事先预设好的阅读教学“阶段目标”,因为教学的情境是灵活变化的,因为我们无法完全预测阶段目标实施现场的实际情况。所以,一定要会变通,以不变应万变。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要灵活机动、游刃有余地调整阶段目标,引导课堂教学的合理化进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猜你喜欢

学段阶段文本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