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坐实“言语运用” 实现“言意共生”

2013-04-29姜树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言语意象文本

姜树华

《水》(苏教版第十册27课)的作者马朝虎以回忆的口吻“叙述”儿时缺水的生活经历,细腻而生动地描述了“缺水”境遇中的独特感受,以“乐”衬“苦”,情感真挚。教学中,笔者以“言语运用”为着眼点,直抵文本的“言语秘密”,领会并学习作者细腻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对水的极度渴望和有水后的痛快感受为再起点,形成面对艰苦,乐观生活的人生顿悟,以此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实现“言意共生”。

一、在斟字酌词中明晰文路之精巧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学中,要用概括画面、具化意象的言语方式,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基本构架;用斟字酌词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文路的内在精巧。

概括画面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回顾第一课时作者给我们呈现的三幅画面:挑水图、洗澡图、冲凉图。在此基础上尝试着让学生用较精练的词概括出三个画面的具体指向:“二担水”“一场雨”“一勺水”。继而,在学生有了精练概括的感觉基础上更进一层,“如果说,那一担水传达的是没水的‘艰辛的话,那么那一场雨传达的则是——(痛快、满足)”,“一勺水呢?——(舒服、舒爽、幸福)”,让学生继续沉浸在斟字酌词的言语情境之中。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学生经历了有效的斟字酌词概括句段的过程,既学习了语言运用方法,又能在此过程中加深对三幅画面的理解,这样就能实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生言”又“生意”,不经意中加深了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深入理解、体验和感悟。

具化意象历经斟字酌词的“言语痛苦”到“言语快乐”过程之后,让学生齐读三个短语“一担水”“一场雨”“一勺水”,感受三个短语的工整与顺口,欣赏短语“形之美”“读之畅”。三个画面,三个意象,看似是对画面指向的明晰,实质是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了意象层面。在意象确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透视意象的“神”,即“苦”“乐”,为本课教学定下基调,也为课末“苦”“乐”之辩预设伏笔。以言立象,以象传神,文路的内容线与情感线一一展开,点点明悟。

二、在言语试水中揣悟表达之精妙

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应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的方法,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从而逐步学会表达(口头和书面)。“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也是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教学中,用“品词析句”“情景练写”等言语试水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文本表达的精妙,并尝试运用,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言语运用的能力。

揣摩言语意图。读者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去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

品词析句。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任何一篇精美文章人文情感的流露,都是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来展现。教学中,为了体会雨中洗澡的痛快,聚焦到“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张大嘴巴”“吃来自天空的水”等词句,感受出孩子们兴奋极致的状态。“冲凉图”中的“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句话特别抓人眼球。“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作者旨在让快乐的脚步慢些,让学生获得观赏慢镜头般的享受。“倾注而下”“一条小溪流”等夸张说法旨在把快乐的感受放大,让学生有畅快淋漓的感觉。原来,平常词不同寻常地呈现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感觉效果,艰苦生活环境中的“乐”只要用心就能感觉得到。抓住夸张而细腻的写法,抓住三处“滑过了”这一变式句,语言形式和文本意图也就获得双赢了。“润湿”与“湿润”之别,落点于“润”,那种极度缺水生活环境下的艰辛写满了一个“润”字。技艺高超、负责任的作者总是这样惜墨如金,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情景练写。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终极目标。教学中,用“补空法”巧妙地理解了作者笔下“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这句中“只是”是个平白而有内涵的词。教者抓住“雨中大人们洗澡”的场景,让学生闭上眼睛,调动所有的感官来感受(播音效:轻音乐、雨声、欢笑声),师旁白提示:“终于迎来一场久旱难逢的雨!先是孩子们冲进雨帘,噢,大人们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也在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细腻生动的言语风格与学生平日的言语积淀为学生描写“雨中洗澡”场面提供了思维的机会和补充的余地。在这样的“言语试水”中,学生的文笔会越来越接近作者,表达的情感会越来越融入文本。设计效果还不仅于此,教学中让学生补空写出大人们雨中快乐的情形,在实现言语运用的基础上,话锋一转“作者干吗偷这个‘懒”,学生再读原文,明白“只是”一词的言外之意,顿悟作者“略同突异”“详略有别”等写作技法。

三、在揣摩整合中推升立意之高度

对于《水》这篇散文体小说,让学生在文中人物“苦”与“乐”的相衬中而止步显然是欠缺高度的。教学中,不妨从各个句段中体会出作品“意”的多维,在体会作者表现手法的精妙中领悟写作用意,启迪学生对文中人物生活态度的探索,其实也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再思索。

揣摩语句关系、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不单单是为了落实第三学段“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正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教学中,出示了“也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然后大人们也加入了……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穿着长衣长裤”。当对第2句孩子们雨中的快乐与第3句大人们的穿着感受之后,对三句话的朗读做了一些处理:第1句齐读,第2句一生读,第3旬一生读。让学生揣度此句的目的,学生顿悟第1句与2、3句之间的总分关系,总句中的“痛痛快快”一词格外醒目,奠定了这段的情感基调——“乐”。

整合全文信息文本的“言”与“意”同构共生必须立足文本的整体意境去体会,否则,只有精彩的点难形成意境的面。只有站在整体的高度,才可做足“言意共生”的精彩。教学中,借助“‘饿这个说法真的很少见,但在文中又处处能见”的提示,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选用这样的开头说说。

(出示)村里人真的“饿”坏了,_____________。

我们真的“饿”坏了,_____________。

“我”真的“饿”坏了,_____________。

学生借助这一语言形式,经过搜集、整理、提炼的语言组织过程,不仅整体把握了文中的主要内容,而且从“乐水”的句段中读出了“苦水”的感觉,继而对作者这一写法产生质疑。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作者不仅仅是以“乐”衬“苦”,更多的则是在表明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虽苦,但却以苦为乐。可谓一举两得:既能在运用中逐步内化文质兼美的文本语言,又能在讨论中抵达“意”的高度。

凭借语言引领学生读出苦与乐,“乐”为主,“苦”为辅,揣度“艰辛”,是为了更好地凸显“乐观”。“一个人一生的行囊中,最重要的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童年的记忆,无论这种记忆是灰暗的,还是光明的,我们都背负了一生。”(苏童《河流的秘密》)对于一堂语文课来说,这个“童年的记忆”怎能不坐实“言语运用”,实现“言”与“意”双向新生?对于《水》这一篇课文来说,“童年的记忆”就是面对艰苦,乐观生活,尽管我们不能改变生活,但可以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言语意象文本
抚远意象等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