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整体阅读策略进行现代散文教学
2013-04-29胡罡罹
胡罡罹
整体阅读教学是针对分析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的,它主张避免解剖式地讲解文本,避免把作为整体涌现的文本分割开来。整体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整——分——整”,具体教学方法则提倡诵读,提倡体验、感悟,提倡重视语感培养。整体阅读教学充分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念,文本的意义在整体中得以涌现,这是在传统单纯的分析教学中所无法实现的,整体阅读中文本所涌现的意蕴、情感等,是怎样细致严密的分析都无法让学生体会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整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语言的感悟能力,也是分析所无法达成的。
下面我以一节观摩课为例,分析忽视整体阅读的弊端。课题为《胡同文化》,教学过程如下。一、合作交流,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抓关键词和关键句讨论:1,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2,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3,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这是一种什么文化,其精义是什么。二、揣摩文句,归纳主旨,探究情感。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分组讨论:1,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什么态度;2,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持什么态度。三、拓展。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2,结合自身体会谈谈你所在的地域文化有什么特点,模仿课文考察家乡人民的生活态度,探究其文化意味。
从授课内容来看,这节课抓住了教学重点,问题设计有梯度。就课堂效果来看,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创设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课堂很活跃,尤其是对后两个问题的探讨热火朝天。但是冷静审视整个过程,我们不得不说这里多数的活动是毫无意义的,下面作些具体分析。
实现阅读的价值必须以真实的阅读体验为基础。学生要经过自读,捕捉关键语句,形成自己的整体感知,大致把握材料的概要——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然后从宏观上描绘文章的轮廓,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但我们在这节课中看到的是游离文本情感的仓促研读。
《胡同文化》是一篇小品文,作者借胡同阐述北京市民的生活。但由于学生阅历有限,理解文中感情复杂、蕴藉丰富的句子有一定难度。因此,应该首先让学生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先写北京的胡同,再写北京胡同文化,最后谈文化的衰败。理清文章的思路,使学生获得整体感受,是生成阅读价值的前提。在这节课的一开始,教师就针对文本的思路,精心设计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但是因为研读前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整体感知文本,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委婉感伤的情感基调,也就很难实现与作家、文本之间的心灵交流。
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讨论,抓关键词,能发现正确的答案,把握文章的思路,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学生的回答只是与教师预设答案的对接。因此,这种教学行为是消极的,很难产生有效的阅读体会。
当前,很多教师似乎也认识到了整体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总是方法欠妥。那么,运用整体阅读进行现代散文教学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整体性原则。这一特点,在阅读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阅读中不能“目无全牛”,而必须着眼于全文的内容、构架、主旨、特点等这些篇章上的宏观认识;二是在阅读中对部分或要素的认识不能脱离整体,否则,不是无法分析,就是导致结论错误。
二、系统性原则。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就是一个有机系统,部分与部分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部分与要素之间,部分、要素与整体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在阅读时就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一个要素或部分,必须具有系统意识,必须从系统的联系上去理解。词义、句义要由语境来确定,过渡句、段要由上下文来判别,人物性格要在情节发展中去认识,中心、脉络、结构要从内容的综合形态中去掌握。
三、概括性原则。概括是通过筛选、抽象撮取主要特征来认识事物全貌或本质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通过阅读快速筛选出一些关键的有代表性的词语,并通过筛选后词语的综合,基本正确地把握住整体的内容,并透过内容了解全篇的脉络、构架、主旨,着眼于通观大意,快速把握全体。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的命题,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也说过系统并不是各部分要素的简单叠加,其整体功能也并不是要素的机械累积,而是大于各部分之和。我觉得,在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树立科学的整体阅读观,至少目前是使阅读教学获得最佳效果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