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熏陶:闪耀着周雨明语文教学理念的智慧光芒
2013-04-29郭根福
郭根福
自从周雨明老师从师范毕业分配到溧阳市实验小学工作,我就同他熟悉了。可以说,我是看着他如何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逐步成长为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他,为人谦逊,待人真诚;他,淡泊名利,温文尔雅;他,脚踏实地,严谨治学。
周雨明老师是一位有思想的教师,他坚持在快乐的语文世界里行走。近几年,周雨明老师的专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在小学语文研究上找到了新的方向——“人文熏陶”语文的研究,他提出“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主张。围绕这个课题,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取得了欣喜的成果。周雨明的“人文熏陶”语文教学思想由三个问题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一,为什么提出“人文熏陶”语文÷其二,实现“人文熏陶”语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其三,实现“人文熏陶”语文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既有较为深刻的理性分析,又有创新实践的佐证,闪耀着周雨明语文教学思想与创新实践的智慧光芒。
为什么提出“人文熏陶”语文?这是周雨明老师研究“人文熏陶”语文的逻辑起点。对于这个问题,他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功能和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两个维度进行了阐释。
首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功能来看,语文教学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包括认知领域的发展和精神领域的发展。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忽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和再认知领域,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却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办的过程。于是,周雨明老师鲜明地提出:儿童的心智、灵魂、个性在长期的人文熏陶中获得发展。
其次,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机械的操练,过分追求理性的分析,忽视情感因素与审美情趣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开展“人文熏陶”语文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同样,要实现“人文熏陶”语文,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周雨明老师提出“人文熏陶”的语文教学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语言的形式训练到指向儿童精神建构的回归;二是由教师控制式的教学到学生自由自主学习的转变。我觉得,提出这一语文教学主张很有见地。
关于语言形式的训练,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一是片面强调语言形式的训练(形式——形式——形式),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种训练的目标指向就是应付考试。二是片面强调语言内容的感悟(内容——内容——内容),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忽视在感悟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法则。这两种语文教学模式,是造成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构建适合学生母语学习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形式——内容——形式”学习模式,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先从形式人手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从内容的理解中领悟形式。二是“内容——形式——内容”学习模式,即在学习一篇课文时,先从内容人手把握形式,再运用形式去深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学习模式都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现象的领悟过程,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把形式、内容与思想感情、现象与本质、工具与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精神世界的同构共生。
关于学生的自由自主学习问题,“人文熏陶”语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能做到自由自主,就不可能实现“人文熏陶”。首先,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待,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是有个性有过失的,教师要学会保护和宽容。只有这样,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人文教育所独具的“感化”魅力。其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特体验时,要唤醒学生的童心,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显露思维的“原生态”。再次,在目标价值的导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为根本宗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
那么,实现“人文熏陶”语文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周雨明老师多年来从“人文课堂、人文积累、人文阅读、人文环境、人文活动”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找到了实现“人文熏陶”语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这些途径和方法具有新颖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相信老师们读了肯定会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愿周雨明老师在“人文熏陶”语文这条路上越走越宽广,在人生的路上越走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