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活动情境 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2013-04-29蔡李萍
蔡李萍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学中要创设各种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那么,怎样创设情境呢?
一、 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创造,有时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科学是极富有创造性的,其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疑问,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优秀的教师会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捕捉“智慧的火花”的“灵感”,及时给予肯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语言、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还以此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有针对性地鼓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解决疑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且要多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质疑、解疑。在语文教学我们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能抓住这些时机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
《孔乙己》一课中有这么一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名学生认为在同一句中既用“大约”又用“的确”是矛盾的 ,认为鲁迅先生用词不当。教师首先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然后引导学生从孔乙己前后的境况一步步深入分析点拨,使学生明白了鲁迅先生写作时遣词造句的深意,原来这两个词语并不矛盾,而且是恰当的。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学生敢于提出疑问的精神得到了肯定,其创造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又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中引用了戴维的名言:“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一学生认为这句判断句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应当把“作出”改为“得到”更为恰当。我们师生经过反复推敲认为确实不当,大家一致肯定了该生的看法,且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学生的建议是确切的。于是,我及时地鼓励大家应该大胆地进行质疑。
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质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当倍加爱护和引导。
二、 创设交流情境,发挥学生集体智慧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填鸭”式的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中最易再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是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例如,在教阅读课文《说“勤”》时,明白课文是从勤的结果方面写出文章的分论点的,然后引导学生从勤的方法、做法等方面找出其他各种方法论证。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动手动脑,更是发挥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例如:汉语言文字是以形声字为多,对字的读音一时吃不准。有的同学喜欢读偏旁,教师不是马上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拿出字典,自己查寻,以事实证明。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且锻炼了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三、 创设想象情境,拓展学生思维
情境教学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因此,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离不开教师自己的真切的感受。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之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的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文材料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说“勤”》时,根据课文从“勤”的结果提出分论点,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从其他角度讨论。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人说从“勤的做法”,有的人说从“勤的方法”,有的人说从“勤的反面”,有的人说从“勤的正面”等,并分别找出不同的论点。众说纷纭,精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内部,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又如清代作家沈复的《幼时记趣》一文就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力,把文章写的生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借此机会,教师提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写一件自己小时侯的事,同学们再也不是无病呻吟。
当然,仅仅通过创设教学活动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显然是不够得。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创造精神,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造性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总之,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个性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