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沙漠中心》教学难点的突破
2013-04-29李亚蓉
李亚蓉
《在沙漠中心》是通过内心独白的形式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活动,用极为形象甚至带有一定诗意成分的语言展现了严酷的环境与内心的挣扎,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不夸张,真实而不虚夸。人物对生活意义的思考,有让读者感受到哲理式的深刻,人物思想境界的崇高。所以教读本文,应抓住人物在极端恶劣艰难的环境中心理活动过程,体会、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内在动因,以及人物对生活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尤其是感受人物在与自然抗争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内心的抗争,最终战胜困境、战胜自我的勇敢的人的形象。这一教学重点也成了教学难点。要梳理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不是十分困难,但是要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内在动因以及人物对生活生命意义的理解就比较困难了。
主要对策是有效设问和小组讨论。教师根据对文本解读,设计问题带学生走入文本,然后依据学生的讨论所给出的回应适时追问。这一对策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深入把握,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并且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善于明锐地抓住追问时机,点拨学生确切的把握文本。
首先要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走进他的内心。本篇课文要学生理解圣埃克絮佩里的心理变化的人在动因,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发现“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一般情况下,学生根据对文章的初步了解都能感受到“我”身上具有勇敢、坚强、不畏艰难等品质。在要求学生回到文本,用文中的描写人物的具体词句加以佐证。通常学生会寻找那些描写“我”在困境中抗争的语句,例如: “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卷土重来。” “我没有一点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上路吧,……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不管怎么说,上天待我不薄,如果我能回去,我还会重来。”等句子。
这时可以适时地追问,从哪些因素可以看出他与普通人一样有对死亡的恐惧?学生就会在“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我跪倒在地,脸埋在手心里,屠刀就在我头上!”“为了躲避它,我像困兽一样团团转。”“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等句子发现他也有普通人的恐惧。紧接着让学生去发现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是对生的渴求,恶劣的环境逼使他战胜困境,对生的渴求促使他战胜内心的恐惧,认识自我。从而使得学生认识到圣埃克絮佩里之所以能够超越平凡是因为他能战胜自我,使得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更深化。
至此,了解圣埃克絮佩里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由此,使得学生了解到他的心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内在动因。更可贵的是,在认识到人物的内心后,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为下一环节理解圣埃克絮佩里对生活的看法做好了铺垫。
《在沙漠中心》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他们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不同于我们汉语,因此学生在语句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其是本文存在着大量的议论式的内心独白,这种表达方式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是很少采用的。尤其是在阐发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时,有许多哲理性非常强,意味丰富的语句,这些都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想要学生体会、理解的唯一途径就是对文本提供的描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领会与体悟。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理解过程中,可以调动起多种学习方式,其中“小组讨论”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解决难点的有效方式之一。
在讨论中教师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经过自己酝酿和思考,有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才会有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汇,然后不断涌现出新的观点,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入、深刻。所以在理解他对生活、生命的看法时设置了小组讨论环节。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到人物对生活的看法?2、你认为人物是怎样看待生活与生命的?3、当你遇到“人生的沙漠”时你会如何面对?(可以化用文中的语句)
“我需要生活。在城里,已经没有人的生活。”
“飞机,他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通过飞机,人们可以离开城市和他们的会计师,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
“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斗牛士,我喜欢的不是危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
在这些富含哲理的语句中,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比较深刻的体会到“他喜欢有自己追求的生活” “他喜欢的是有奋斗,没有遗憾的生命”“他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的思考热情被激发。当一切水到渠成,学生在回答如何面对“人生的沙漠”时,给出了这样令人兴奋和鼓舞的语句:“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不抱怨,我领略过一次海风的滋味。”“ 我们还应该继续走下去。”“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勇敢地走下去。”“放弃是弱者的选择,选择生,需要更多的勇气。”“选择奋斗,选择承受,本身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
学生从文本出发,并且超越了文本,化成他们对生活与生命意义的思考与感悟。教学难点就在热烈的讨论中被化解。
有效设问,着眼于带动文本的整体品读,引导学生直抵学目标的深层次思考,避免了零碎、繁复的碎问,使得学生对人物有了完整而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生活和生命意义的讨论也就呈现出积极活跃的景象,他们的探求欲望激发出来,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难点自然攻破。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闻堰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