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有效性阅读教学浅论
2013-04-29李尚绩
李尚绩
一、比较阅读突出比较性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本放在一起作比较,突出它们在主题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区别,从而使学生得到不同的情感体验。简单介绍比较阅读这一方法的两种基本思路:
1.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突出同一作者作品的不同风格,让学生加以区别比较。如,学习杜甫的五言诗《望岳》可与其另一首七律《登高》比较阅读,就可以感到《望岳》整首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而《登高》一诗则使人感觉到诗人饱经战乱后凄凉的心情。同写登临,二者却有天壤之别。
2.不同作者作品的比较,以突出不同作者的风格特色。如,学习王维的《渭城曲》后,可拿另一位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与之比较,前者借景抒情,表达关切和惜别之情,而后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却给人出乎意料的天清地阔、前途光明之感,二者截然不同。比较阅读法除了运用于古诗教学之外,还可以广泛运用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阅读教学之中。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即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并非任何几篇文章都可以比较阅读,必须是在体裁、题材等方面有着一定联系的文章才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对照,进而突出这一阅读方法的比较性特点。
二、批判阅读突出反思性
1.“反弹琵琶”,阅读教学中,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可反其道而行之,从原文本意相反的思路来分析人物,体会感情、把握内涵。如,教学“狐假虎威”时,在学生理解寓意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狐狸狡诈、欺骗的行为虽然不对,但当碰上老虎、自己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它却巧妙地将自己的狡猾变成了一种机智,保护了自我,这恰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2.“迁移拓展”,课文之间的人物、场景、情节等往往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教学时可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联想、迁移,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主题的拓展与升华。在“反弹琵琶”的基础上,将“狐假虎威”与“狐狸和乌鸦”联系起来,分析“狐狸”这一形象所蕴涵的意义,就能启发学生认识到,人应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正道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财富。从而,狐狸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拓展与升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重文本而不惟文本,重结论而不惟结论,敢于“鸡蛋里面挑骨头”,敢于向教材、教师及权威说“不”,敢于发表自己“挑战性”的见解和主张,从而拓展文本的内容,升华文本的主题,这正体现了批判性阅读的反思性特点。
三、个性化阅读突出自主性
1.主题式,确定一个阅读主题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研究。如,读“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让学生围绕“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一主题去思考:为什么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阅读的主题可以是关于文章内容的;可以是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考证;也可以是某个思想观点的争论;还可以小到某个字句、某个词的研究。
2.问题式,以问题引起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兴趣,这个问题可以是课本中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倒向性问题,如读“夜晚的实验”,让学生思考:斯帕拉捷是怎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还可以是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为什么麋鹿会长成“四不像”呢?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解决疑问。
3.自由式,阅读前既不确定主题,又不提出问题,只给出阅读的范围,甚至连范围也不作界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去阅读、去思考、去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激发潜能突出创新性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训练,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创新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通常可以采取如下的手段进行训练:1.复述文本;2.改编文本;3.续编文本。
复述文本是学生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内化语言后,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文本内容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一过程融入了学生对文本词汇、语句、主题、思想等的理解,是创新的基础。改编文本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迁移”,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后,对文本内容、情节等加以改编,以突出新意。续编文本即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没有讲完的文本,文本故事的结果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学生综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观、价值观等,对文本故事中人物的命运、事件的结局等加以创造性的续写。
要注意在改编、续编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改编或续编出具有个性的“新文本”,这些学生自主改编、续编的文本内容才真正体现和发展了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闪耀着智慧之光。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艺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