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之声谈对港澳节目的发展瓶颈及突破路径
2013-04-29胡翼
胡翼
摘 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是在香港播出的数码广播节目。作为惟一在香港当地落地播出的国家级广播媒体,香港之声具有权威、惟一、全面等特点,对港澳广播具有重要意义,为香港听众搭建了一座深入了解内地的桥梁。但受制于现实情况,对港澳广播节目目前面临发展瓶颈,本文提出实地建立香港节目制作室、全面提升业务能力、加强节目贴近性等突破路径。
关键词:对港澳广播 香港之声 数码广播 瓶颈及突破 针对性 创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 A
2011年11月,香港数码电台32台开始播出。自此,香港之声开始通过数码广播为香港听众服务。
香港之声是第一个在香港全方位落地、清晰覆盖的国家级广播,也是国家电台第一次通过数字广播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对境外制作播出节目。运行一年多来,香港之声努力探索对港节目,特别是新闻类节目的制作经验,形成了“听新闻、品文化”的办台宗旨,为内地广播媒体如何在香港众多的广播节目中站住脚,做好对港澳信息传播累积了经验。
一、香港之声的新媒体特点
香港之声为数字广播,数字广播在香港称“数码广播”。“数码广播”全称是“数码声音广播”(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DAB),其相对传统中波、调频电台广播的优点是:
1.播放高质量的声音节目,音质可以达到数码多媒体产品(如MP3机、CD)的指标。
2.接收稳定、无杂音。
3.可以有更多频道选择,为听众带来多元化节目选择。
4.可同时发放文字及图像信息。
二、对港澳广播节目的重要特性
香港特区政府虽引进数码声音广播服务,但暂时没有计划终止调幅/调频电台服务。因此,香港广播媒体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受众选择面更广泛,自由收听选择性更高,这就对广播媒体提高节目制作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香港的众多广播媒体中,香港之声是惟一在当地落地播出的国家级广播媒体,是香港听众深入了解内地的桥梁,其重要性非常突出。
(一)权威性
香港媒体众多,但本地多为商业性媒体,香港受众对内地的了解,多是通过媒体转载的信息。
香港之声作为国家级广播媒体,依托自身的优势,所制作的节目具有权威性,对中央政策的把握真实、准确,对各地的新闻报道及时、全面,并拥有庞大的专家资源库,可以针对香港受众关心的问题做出直接、正面的回答。
(二)惟一性
香港拥有无线调频、中波广播的电台很多,如香港电台、香港商业电台、香港新城电台等,其中还包括很多民间电台、网络电台。这其中,香港之声是惟一直接落地香港播出的国家级广播媒体,拥有独特的信息传播优势。香港之声通过不同的节目形式向香港民众全面反映内地的发展变化,对中央政策进行深入解读,着重关注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发展,是港人最方便、最直接、最迅速地了解中央及内地消息的唯一可靠选择,具有香港本地媒体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三)全面性
香港媒体受西方新闻思想影响,除时事新闻报道以外,关注的多为猎奇性、娱乐性、负面性的内容,缺乏对中央政策的详细解读,以及对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报道,特别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变迁、历史的传承等内容报道甚少,香港受众对内地的了解浮于表面,甚至产生错误认知。
中央电台在全国各地拥有驻站记者,可以为香港之声提供最新的新闻素材,通过客观理性的新闻报道,使香港民众对内地的了解更加多元、全面。
(四)引导性
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经济不断融合,互利共赢,人员交流不断增多,香港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日益提升,这是“一国两制”方针成功践行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不能回避的是,在两地关系迅速发展的今天,香港的舆论环境令人担忧。有些媒体夸大负面新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香港的安定大局,也影响了香港与祖国内地的互信和融合。
在如此情势下,如何缓解香港民众目前普遍存在的焦虑感,使中央政府的惠港政策在香港民众中得到充分的认知,这些都需要有权威媒体的正确引导。香港之声致力制作符合香港与内地正确发展方向的广播节目,为爱国爱港阵营发声、鼓劲,形成社会舆论引导,发表权威、公正的声音,并最终成为意见领袖,为香港民众团结一心、发展社会经济、繁荣香港做出了贡献。
三、对港澳广播节目发展的瓶颈及突破路径
(一)对港澳广播发展的瓶颈
1.信息相对迟缓
中央电台对港澳广播主要工作部门在北京,虽然在广州和深圳设有两个前方编辑部,但信息来源主要是中央及内地,香港本地消息只能依靠驻香港记者站提供部分自采内容,其余大部分来自特区政府新闻处发布的公开消息。虽然已经与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商报》等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只限于转载,而非中央电台记者的独家内容,所以香港本地信息相对迟缓,在香港媒体多元、迅速的竞争中略显乏力。
2.内容不够贴近
因为没有本地优势,编辑、记者、主持人多为内地广东以外地区人士,内地各驻地记者站提供的新闻素材及语言态势又多为当地内容和词汇,基本为普通话表达习惯,这些都与香港本地的语言、生活、文化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致使节目内容贴近性不够,香港受众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主动选择收听的相对较少。
3.实情掌握欠缺
由于不在香港本地制作节目,编辑、记者只能以已经发布的信息为依据,开展采访、编辑、评论等节目制作工作。有时由于信息的迟缓、滞后,有关香港当地的新闻缺乏时效性;有时由于掌握信息的误差,导致对事实了解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4.表达有所不同
广播是声音表达的艺术。声音的表达分为语言态势和语法、用词的习惯等。由于文化差异、教育背景的不同,对港澳节目中心的大多数采编播人员的表达习惯与香港本地人有所不同。如评论性文字,内地喜欢用“应该”“必须”等,香港受众比较难以接受。再如语法和用词也有一定差别,如内地所称的“垃圾”,香港则称为“勒色”;内地说什么东西“增加一点”,香港则说“加多一点”。表达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效果。
(二).对港澳广播的突破路径
1.实地建立香港节目制作室
要想让对港澳节目更加“接地气”,节目制作部门不应该仅局限于北京总部加广州和深圳前方编辑部的模式,而应该直接将节目制作室前移到香港本地,使采编播人员身处香港社会环境之中,切身感受香港的风土人情,将自己视为“真正的港人”,为港人发声,方能解决前述“信息迟缓”“内容贴近性不足”“实情掌握欠缺”“表达不同”等问题。
2.轮岗熟悉当地情况
中央电台对港澳节目编辑部分别位于北京、广州、深圳,可采取分批轮岗到广州和香港等模式,为采编播人员提供了解岭南文化、熟悉港情的机会。同时,也可将广州、深圳两个前方编辑部人员轮岗到北京总部,这样便能形成较为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节目制作人员既熟悉中央,又了解地方,成为全面人才。
3.适量雇用当地人员
文化内化于心,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素养,非本地人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真正融入当地文化的。不妨采取适量雇用香港当地人员的做法弥补文化差异的不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可以取长补短,共同为香港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新闻。
4.全面提升业务能力
一家媒体的发展实力,主要取决于其人员素质的水平,中央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的采编播人员单兵作战能力较强,个个都可以胜任采访、编辑、制作、播出任务。日后要继续加强人员培训工作,除了新闻传统业务以外,更要注重有关香港问题的培训,全面提升其业务能力。
5.提升新闻节目品质竞争力
香港之声播出一年多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从听众的反馈来看,其中大多是有感于香港之声的新闻内容,听众认为在现在香港当地广播媒体快餐节目中,能出现像香港之声这样有品质的新闻,非常难得和值得珍惜。因此,不断加强新闻节目品质,方能提高节目的竞争力。
6.加强节目的针对性
在新闻节目的制作上应努力贴近当地收听习惯,力求“内地新闻,香港腔调;香港新闻,内地味道”。
内地新闻内容我们要用香港的语言习惯,针对香港民众的广播节目要注意采用香港人民喜闻乐见的,或者是能听得进去的语言来讲。例如两会报道,内地民众对两会是相对比较了解的,但是香港民众的了解比较肤浅,因此两会报道时推出一些栏目,用香港民众比较熟悉的一些语言报道两会新闻,以两会为契机,普及内地的一些政治常识,这就是内地新闻、香港腔调。
反过来,香港媒体的观点相对比较多元,香港之声作为中央媒体应该提供更多内地的味道。
7.创新节目形式
(1)节奏明快、时代感强
香港的广播媒体风格比较独特,节奏很快,体现出明显的商业社会特点。香港受众在收听广播节目时,往往喜欢收听多个论点的激烈交锋,可接受多种类型混合在同一档节目之中,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音乐等节目内容可熔于一炉,被人形象地称为“快餐式节目”。
(2)节目语言、语态多样
针对香港的实际情况,对港澳节目在尽量贴近当地的同时又不失去自身特点,并根据香港多元化的特点和特殊性,在主播语言类型上尽量采用丰富的语态,综合运用普通话、粤语、英语。有的节目可以尝试采用多个主持人、嘉宾共同参与,保证受众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听明白,尤其要注重香港的表达方法的运用,使节目更接近香港受众的接受习惯。
(3)声音素材多样
香港有很多社区网络电台,参与者每个人都可以做记者,香港之声积极与一些成熟网络电台合作,例如:与香港青年协会网络电台合作,邀请部分优秀人员做特约主持人或记者,并根据需要选择青年人所关注的话题做节目素材进行展播,部分内容还留做声音档案。香港之声赢得众多年轻听众,节目影响力不断扩大。
8.把握好“特色”与“特殊”的关系
港澳社会是我国的特区,即有特色的区域,但特区不是特殊的区域。对此,我们应该避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有意无意地把港澳特区变成特殊区域。港澳受众虽然区域性的色彩、意识特别强烈,但内地媒体不应过分强调,而应一视同仁,既要看到特色,又要避免特殊,如果把握不好,要么不起作用,要么帮了倒忙。
9.从文化入手谈新闻问题
从文化入手,指的是很多新闻类节目可以多体现文化色彩,华夏之声、香港之声,立足中华文化,就是可以把很多的现实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从文化角度去说。在涉及与香港、澳门等相关问题时,有很多现实敏感问题,如果就事论事,香港听众不易接受,达不到引导舆论的效果。可以尝试把政治问题背后的文化心理,经济问题背后的文化认同表达出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近些年,对港澳节目中心从文化入手谈新闻问题做了很多尝试,先后制作了《历史的回响》《穿越世纪的“生命线”》《文化名人系列访谈》《融合》《魅力中国》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贴近性,又真实感人的好作品,体现了香港与内地交流、融合、合作、共赢的好节目,提高了对港澳广播在当地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广播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