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释智顗受法文》作者辨
2013-04-29方学森
摘 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卷三载有一篇《从释智顗受法文》,严氏认为其作者是陈宣帝,马海英《陈代诗歌研究》中又说是陈后主。本文认为《从释智顗受法文》的作者既非宣帝亦非后主,而是后主太子陈渊。
关键词:《从释智顗受法文》 陈宣帝 陈后主 陈渊
南朝帝王大都崇佛,如陈代皇室就与当时的高僧释智顗等人来往密切,这在《续高僧传》《国清百录》《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等书中多有记载,但交往细节各家文献所记有所不同,故有些问题后人难以理清。如清代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陈文》(以下简称《全陈文》)卷三载有一篇《从释智顗受法文》[1](P3419),因陈宣帝、后主、后主太子等人都与智顗有交往,上述文献对这篇文章又记载不一,故后人对其作者也混淆不清,如严可均认为是陈宣帝,今人也不甚了了,还有马海英《陈代诗歌研究》认为是后主[2](P207)。本文认为该文作者既非宣帝亦非后主,而是后主太子陈渊。兹作考辨。
《全陈文》注明《从释智顗受法文》的来源是唐代释道宣的《续高僧传》,作者为陈宣帝,文题乃严氏所加。其实《续高僧传》并未明说该文的作者是谁,更未说是陈宣帝。那么为何严氏认为是陈宣帝呢?《续高僧传·智顗传》云:“其年四月,陈主幸寺修行大施,又讲仁王。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已下并崇戒范,故受其法。文云:‘仰惟化导无方……”[3](1282册,P75)很明显,此处的“陈主”和“帝”指的是同一人。是谁呢?没有说清楚。“储后”又是指谁呢?亦不明。而在前文,“陈帝”“陈主”先后出现过四次,如“陈帝意欲面礼”“陈主既降法筵”“陈主于广德殿下敕谢”“陈主大悦”,但也都未说明是谁。不过,再往回看,前文出现过“陈宣帝”,云“陈宣帝下诏”[4](1282册,P75)。“陈主”“陈帝”是不是就是陈宣帝呢?可能严可均以为“陈主”“陈帝”是承前的省称,指的是陈宣帝,故将该文归于陈宣帝名下。其实,即使这里的“陈主”指的是陈宣帝,也不能确定该文的作者就是他,因为《续高僧传·智顗传》并未明确地说该文的作者是“陈主”。何况此处的“陈主”指的并不是陈宣帝,而是陈后主。为什么呢?
马海英《陈代诗歌研究》云:《续高僧传·智顗传》中《从释智顗受法文》“在陈后主手书七敕出都讲后,根据事件顺序判断,应是后主文”。[5](P207)马海英之所以认为该文的作者是陈后主,是因为《续高僧传·智顗传》在载录该文之前,还载陈主“前后七使,并帝手疏”[6](1282册,P75)请智顗出都,而这里的“陈主”释道宣虽未明言是陈后主,但其确实是陈后主而不是陈宣帝。为什么呢?持后主手敕请智顗出都的“七使”又是哪七人呢?《续高僧传·智顗传》也未细说。但这件事在隋代灌顶的《国清百录》和《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二书中记述得却比较详细。《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载录了陈后主敕请智顗出都的具体经过,其曰:“陈少主顾问群臣:‘释门谁为名胜?徐陵对曰:‘瓦官禅师,德迈风霜,禅鉴渊海。昔远游京邑,群贤所宗。今高步天台,法云东霭。永阳王北面亲承。愿陛下诏之,还都弘法,使道俗咸荷。陈主初遣传宣左右赵君卿,再遣主书朱雷(《国清百录》作朱宙[7](46卷,P799)),三传遣诏,四遣道人法升,皆帝自手书。悉称疾不当。陈主遂仗三使,更敕州敦请。永阳王谏曰:……。仍出金陵。路逢两使,初遣应敕左右黄吉宝,次遣主书陈建宗,延上东堂,四事供养,礼遇殷勤。”[8](1285册,P683)从这里可以看出,先后持陈后主手敕请智顗出都的是赵君卿、朱雷和道升。至于东阳州刺史永阳王,后主的手敕是让他敦请智顗,也就是说后主的这一手敕传宣的对象是永阳王而不是智顗。至于黄吉宝和陈建宗,是智顗答应出都后后主让他们去迎候的,而且这里未明说他们持有后主的手敕。不过,《国清百录》卷一却明确地说黄吉宝是持后主手敕迎候智顗的。其曰:“路次迎陵,敕书迎候。近得永阳王启,知禅师遂能屈德随朕使出都,甚有欣迟当稍次近,路涉险道殊足为劳。今遣敕左右黄吉宝迎候……”[9](46卷,P799)但陈建宗是宣口敕,而不是手敕,事见《国清百录》卷一“至开阳门舍人陈建宗等宣少主口敕第十二”[10](46卷,P799)。除陈建宗所宣口敕外,陈后主另有11次口敕,分别派遣罗阐、施文庆和李善庆宣智顗。《国清百录》卷一不仅详细记载了传宣手敕、口敕之人,还载录了传宣的时间和具体内容。灌顶是智顗的弟子,其《国清百录》和《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当然比唐人释道宣的《续高僧传·智顗传》更为可信,且《续高僧传·智顗传》的材料来源也主要是《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和《国清百录》,只是其在转用时有所删节又出现了不少讹误。因此,由上述可知,《续高僧传·智顗传》所谓“前后七使”请智顗出都的是陈后主,而不是陈宣帝;且“前后七使,并帝手疏”的说法并不准确,持后主的手敕请、迎智顗的是5人(包括永阳王)6次,宣口敕的有4人12次。马海英所谓“陈后主手书七敕”的说法当然也不准确。不过,尽管这里请智顗出都的是陈后主,但《从释智顗受法文》的作者却非陈后主。那么,他倒底是谁?是后主太子陈渊。为什么呢?
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隋文》(以下简称《全隋文》)卷十五又有一篇《请释智顗为戒师书》[11](P4106),严氏注明的作者是陈渊,出处为《国清百录》,题目为严氏所加。今将《请释智顗为戒师书》与《从释智顗受法文》对比:前者在开头多了一句“渊和南”,在文中多出了七句,在文尾又多了“弟子渊和南,正月十三日”,但二者内容基本相同,实为同一篇。既然两者为同一篇,为何存在异文呢?这是因为来源不同。《请释智顗为戒师书》源于《国清百录》,《从释智顗受法文》源自《续高僧传·智顗传》,《续高僧传·智顗传》的材料来源又主要是《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其有的地方与《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相同,有的地方与《国清百录》相同,只是与《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相同之处比《国清百录》多,而不同处比《国清百录》少,这说明其只有少数地方兼采了《国清百录》),而《国清百录》与《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虽为同一人所作,但载录同一件事时两者在细节上时常有异,故分别源自此二书的《请释智顗为戒师书》与《从释智顗受法文》有所不同就不难理解了。《国清百录》中该文有153字,《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为124字,少了29字,而且有多处异文。《国清百录》中该文的题名为“少主皇太子请戒疏”[12](46卷,P800),《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作“皇太子请戒文”[13](1285册,P684)。《国清百录》中该文首尾都有“渊和南”,“渊”即少主(陈后主)皇太子陈渊;《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中文首亦有“渊和南”,文题中的“皇太子”当然也是指陈后主太子陈渊。所以,该文作者为陈后主太子陈渊无疑,它是陈渊写给释智顗请其为菩萨戒师的一篇“疏”(书信)。
还有一点需作说明:《陈书》和《南史》所载陈后主太子名为“深”,为何《国清百录》和《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所载名却为“渊”?宋代昙照的《〈智者大师别传〉注》说:“《南史》帝纪:后主太子名深,今云‘渊者误也。”[14]其实昙照说错了,《陈书》和《南史》皆为唐人所修,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故将陈渊改为陈深。严可均在《全隋文》卷十五陈渊的小传中亦作了如是说明:“‘渊史作深,避唐讳。”[15](P4106)灌顶为隋代人,当然无需避“渊”之名讳,故直称陈渊其名。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陈后主文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sk510。)
注释:
[1][11][15][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2][5]马海英:《陈代诗歌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3][4][6][8][13]《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7][9][10][12]《大正新修大藏经》,石家庄:河北金智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5年版。
[14][宋]昙照:《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注,《天台智者大师别传》辑注,上海:国光印书局,1936年版。
(方学森 安徽省池州学院中文系 2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