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2013-04-29郭铮
郭铮
【摘要】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利维斯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捍卫与坚持,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防御大众媒体阶段、欣赏大众文化阶段、解密意识形态阶段和超越保护主义阶段。作为世界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英国在理论研究、政府保障、社会力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大众媒介已经成为他们的“第二课堂”。由于缺乏解读、辨别和抵抗媒介负面信息的能力,一些消极的媒介信息容易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这就迫切需要发展和提高青少年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和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为了保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英国学者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至今,媒介素养有多种不同的提法,著名学者霍布斯曾对此有过形象的比喻:“它是一个有着一千个名字的孩子。”[1]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定义,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它被誉为“信息社会的公民基本素质”“媒介世界的防身术”。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受众媒介素养的主要途径。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并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3]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为了使青少年适应复杂的媒介环境,世界各国都开始着力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相继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英国自1933年开始提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在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是把受众培养成能够积极地利用媒体,制作媒介产品,对媒介信息有主体意识,能独立思考的优等公民。[4]梳理和总结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
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起国家,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防御大众媒体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媒介产业飞速发展,大众文化日臻兴盛,报纸、电影、广告等的发展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为了捍卫传统文化,抵制大众文化的侵袭,许多学者主张通过培养公众的辨识和抵制能力来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抵制“低劣”的大众文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出版了《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其观点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标志着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诞生。书中写道:“从某种程度来说,社会变化的最大动力是机械化,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是也打破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因为旧的形式阻碍了新的变化。而且,机械化带给我们大批量生产的便利,已经被证实是标准化的,它使丰富的物质世界变得整齐划一。”正如他们所说:“那些在学校刚刚接受文化品位教育的年轻人,在校外却陷入赚取最廉价感情的竞争中——电影、报纸以及各种形式的出版物和追求商业利润的媒介故事,所有这些都只是迎合低级趣味,灌输这样一种观念——用最少的精力,获取最直接的快感。”[5]利维斯首次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建议。书中提出,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中,倡导学校通过课程开展来提高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防范他们受到大众媒介的错误引导,帮助青少年抵制媒体的不良消极影响。利维斯一派的核心思想是文化保护,即保护本国的文化传统、文化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带有十分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这被认为是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起点。
第二阶段,欣赏大众文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这一发展阶段,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出现引发了媒介素养教育的一次重要转折。英国文化界开始重新审视大众文化,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由此出现了根本改变,开始承认大众文化中也有正面积极的信息,不再只是要求学生具有抗拒媒介的能力,还要求他们具有辨别媒介的能力。1961年,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雷蒙德·威廉姆斯在其著作中否定了利维斯一派的观点。他认为,文化的表达是多元的,不应该仅仅被视为一种享有特权的贵族文化,既有高雅、贵族式的形式,也有日常生活化、大众化的形式。[6]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挑战,它标志着英国文化开始趋于平民化,直接引发了英国民主化运动的兴起,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这场运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1964年,斯图尔特·霍尔和帕迪·沃纳尔在《大众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许多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和对策。同时,一批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年轻教师对大众文化具有十分强烈的认识,他们将文化研究方法渗透到教学之中,依据学生的体验开展自发性的媒介教学实践。[3]自此,大众文化开始被英国社会认可,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了合法地位。
第三阶段,解密意识形态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开展了一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英国学术界率先提出了另外一种媒介素养教育观点——“屏幕理论”。倡导该观点的代表性组织是电影与电视教育协会,他们试图探讨如何将“屏幕理论”应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莱恩·马斯特曼,他强烈反对利维斯一派带有阶级倾向的做法。在其论著《电视教育和媒介教育》中,马斯特曼认为:“符号学可以提供冷静客观和严密精确的分析方法,学生应该撇开自己的主观好恶,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来发现、找出媒体文本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企图,将自己从大众文化的影响中解放出来。”[7]书中提倡利用媒介素养教育来消除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具有保护主义性质。至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中学开设电影研究和媒介研究课程,英国媒介素养教育获得教育系统的认可,并在CSE(初中文凭考试)和O-leve(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增设媒介研究考试科目。[3]媒介素养教育正式成为英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
第四阶段,超越保护主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摆脱保护主义,超越保护主义开始形成。超越保护主义,是英国著名媒介素养研究学者大卫·帕金翰对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对利维斯和马斯特曼以来的保护主义教育观念的超越,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8]该理念认为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保护青少年不受媒介的影响,而是培养他们对媒介的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1988年,英国开始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媒介素养教育被成功列入计划中。计划规定,媒介素养教育是英语课程的一部分,这大大提高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和关注度,使其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之后,英国教育部将媒介教育纳入正式的教学体系中,规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必须接受媒介素养教育。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教育部决定开展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这不仅给课堂教学提供了指导,也提升了媒介素养课程的地位。截至2000年,英国的大部分学校都开展了媒介教育课程,所有中学毕业生都被规定必须参加“中等教育证书考试”。英国教育部门通过设置系统化的课程与考试,力求达到“在初中阶段,学生能够理解电视媒介中的说服意图;在高中阶段,学生能够管理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9]的教育目标。
二、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与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较晚,卜卫等一批学者在1997年逐渐开始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研究与探索。作为世界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理论研究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从上文可发现,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之前,经历了一段长期的理论探索。例如,利维斯提出的“抵御大众文化,保卫传统文化”理念,大卫·帕金翰提出的“超越保护主义”等。这些理论探索成了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之后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在我国,学者多将注意力放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方法上,很少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特色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道路。因此,在找寻媒介素养课程设计、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学者还应该注重研究和比较西方的教育理论,从而发展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引导、监督和完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
(二)政府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公民素质教育。因此,政府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12月,英国国会通过的《通讯法案》明确规定了通讯局所负的职责,推动了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政府应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以保障媒介素养教育有法可依;其次,应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政府应学习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制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计划。此外,推广地域、教育经费、教材编撰、教师培训等问题,都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得以解决。
(三)社会力量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助推器。要想切实扩大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力,单靠学者和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开展离不开社会机构的支持,例如英国电影协会、英语与媒体中心等机构。同时,英国还拥有五大媒介教育网站:BFI(British Film Institute);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hildren,Youth and Media;Media Matters;Media Smart;Media Ed(The UK media education website)。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不高。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需要积极地发挥社会力量的强大作用,形成全民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模式,以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实施。
(四)师资力量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保证。教师在任何一项教育活动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媒介素养教育同样如此,媒介素养知识的传授需要具备较好媒介素养理论的教师才能得以实现。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培训主要包括职前培训和在职教师进修两种方式。在英国,虽然很多学院都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但师资数量和教学水平依然是困扰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一个难题。[3]目前,在我国的师范类院校中,师范生由于并没有接受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所以在现阶段培养专业媒介素养教师是很难实现的;而新闻传播院校的学生由于拥有一定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他们经过培训后能够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工作。同时,在职教师进修也是培养媒介素养教师的有效办法。
作为一个世界人口大国,我国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通过梳理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媒介素养进入中国才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这条道路必定更加崎岖。我们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紧跟时代发展,凭借学界、政府、社会等各方面的配合与努力,相信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道路。
[本文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12CXW02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田中初.媒介素养教育离我们有多远[J].当代青年研究,2002(6).
[2]Elizabeth Thoman.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London:Center of Media Literacy of USA,1992.
[3]王泽.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史、现状和新动向[J].中小学电教,2009(9).
[4]鲁楠.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式视角[J].新闻爱好者,2012(12下).
[5]F.R.Leavis,Denys Thompson.Culture and Environment[M].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33.
[6]Raymond Williams.The Long Revolution[M].London:Chatto and Windus,1961.
[7]Len Masterman.Teaching About Television and Teaching the Media[M].London:Comedia Publishing Group,1975.
[8]秦学智.帕金翰“超越保护主义”媒介教育观点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6(8).
[9]庞嘉琪.信息爆炸时代的“养生之道”——媒介素养教育[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