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语文课堂焕发精彩
2013-04-29杨小俊
杨小俊
综观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得不承认城乡语文教学的差异,一提起城乡差异,很多教师的理由就是农村的教学条件差、家长不配合老师等诸多的客观因素,不可否认这些客观因素确实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阻碍,但是走近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观因素还是一目了然的,如,上课时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非常随意,试问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又怎能够胸有成竹地教学文本?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能得到提升?再如,很多农村语文教师由于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信息闭塞,教学观念也非常落后,有部分教师虽然也了解一些《新课标》的理念,却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更有部分教师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着自己的语文教学,不仅观念陈旧,而且方法老套……这些都说明了很多的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已经跟不上课改的步伐,同样也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取长补短,能够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农村的语文课堂同样会焕发精彩,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因地制宜构建朗读平台
根据大纲要求,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读去感知文本、培养语感、熏陶情感等。很多的教师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要教师少讲并让学生多读,讲与读的时间没有统一标准,但是那种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解,学生扮演应声虫角色的语文课堂肯定是失败的。学生只有充分地去朗读文本,才有可能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当然,朗读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又离不开教师想方设法的引导,只有把学生引入到朗读活动中来,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教学,说明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的训练方式上下点功夫。加之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所以教师要适当地营造气氛让学生愿意读,如,我在教学“第一朵杏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竺可桢严谨的研究态度,也为了让学生明了“要想掌握自然界一切物体的变化规律必须要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本课不是要过多描写第一朵杏花,只是想通过观察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来烘托出竺爷爷的治学态度”,我利用身边的资源,在学这篇课文前两个星期就布置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杏花,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两个星期后在学生支支吾吾的回答中开始了本课的学习,孩子们因为自己观察的失利,迫不及待地朗读起课文,他们渴望通过朗读从竺可桢爷爷哪里习得一些方法,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竺爷爷的治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在读中体会绝对是水到渠成。
二、多开辟路径丰富写作材料
语文教学除了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写,因为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想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而农村的孩子由于身处的环境和城里的孩子不一样,所以见识被大大限制,另外,农村学校大约有七成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闲暇之时除了跟爷爷奶奶一起面朝黄土外很少看到外面的世界,这就需要农村的语文教师多开辟路径,力求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依据大纲所倡导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去找寻、积累写作的素材,不断地接触面广的社会,不断地了解丰富的生活,学生的视野就会慢慢开阔,积累的材料就会慢慢丰富,等到学生动笔写作时就会触类旁通,一泻千里。为了让学生写好“我是一名小交警”这篇习作,我用摄像机摄下了红绿灯下的交警、为行人排忧解难等情境下的交警的花絮让学生观看,让学生通过观看更多地了解交警,体会他们的艰辛和幸福,这样学生写起来才不会觉得无话可说。
三、采用科学手段激发兴趣
新时期的语文课堂已经告别了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经常借助计算机等辅助工具辅助教学。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虽然农村的孩子对蝴蝶并不陌生,但是一定没有见过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起飞舞的景象,于是,我用动画呈现了台湾的蝴蝶谷美丽的画面。孩子们立即被眼前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想更深入地了解蝴蝶谷,心潮澎湃地进入文本的学习,仅仅几分钟时间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了。
农村的孩子也能行,只要教师坚信这一点,并努力钻研教材、深入研究学生、认真探究方法,我相信农村的语文课堂也能被他们演绎得无比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