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3-04-29陈巧丽
陈巧丽
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激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数豆子”的教学时,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抓豆比赛,请全班小朋友裁判,让一个小朋友抓了39粒,另一个小朋友抓了41粒,谁获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呢?这个问题激起了“裁判”的兴趣,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之中,或思考,或动手,或讨论,或争论,从而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去探索知识规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积极心态,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悱”中“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愤”“悱”的求知状态中,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有一天,猪八戒约孙悟空和沙僧到王母娘娘的桃园摘桃子吃,正好遇上七位仙女每人托着一个放有4个桃子的盘从桃园出来,八戒忙上前讨要,仙女出题为难他:“谁先算出我们七人盘中桃子的总数,谁才能吃到桃子。”八戒听完,急忙1、2、3、4……地数起来,沙僧用加法4+4=8,8+4=12……地数起来,没等八戒、沙僧算出来,孙悟空眼睛一眨:7个4是28。仙女们把桃子奖给了悟空。“悟空到底用了什么算法,一口就喊出来了?你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老师就交给你们孙悟空的算法。”学生们皱着眉头,正在思考悟空算法的同时,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外,使学生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利用童话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乐”中“问”
童话故事的作用在于使问题更接近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运用这一方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关键在于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不能片面地追求问题表征的新颖、别致。在教学“连加”计算方法一课时,有一个老师创编了“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在一个荒凉的田野里,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可是找了很久都没有水的影子,在它几乎绝望的时候,忽然他看到了不远处有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水,可是瓶口很小,它不能把嘴放入喝水,怎么办呢?它灵机一动,看见旁边有很多小石头,它往里面叼石头,刚开始叼了10块,可是不行,又叼了15块,水越来越满了,但还是不行,水还不够满,它不放弃,继续向里面叼了8块,终于,它成功了,请问乌鸦向瓶子了共叼了多少块石头?故事刚讲完,学生们把算式列了出来,而且很自豪地说:“我会,我会!”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但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小学生只对故事的情节感兴趣,而忽视故事中所揭示的数学问题和基本数学事实,应把语言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突出数学问题情景的主体要件——数学问题。
四、创设实践性情境,使学生“用”中“问”
学生提不出问题,往往缘于不善于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挑战课本、挑战老师。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难点或重点。在一年级教学数学活动课“观察与测量”时,我先让小朋友估算一下自己的课桌有多长?然后说:如果没有尺子,你有哪些方法说明你的课桌有多长?请小组内讨论,量一量,说一说。(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有的组用铅笔量,有的组用文具盒量,还有一个小组用数学书量。小朋友量得特别认真,有的学生拿着本子做记录。不一会儿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问题意识”已经逐渐成为现在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能力。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必需的技能。同样,它也是学生发扬个性,展示自己的条件。最重要的是,“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学习知识,去认识世界。这对于学生,是终生受益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养成保持高度的重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当在每日的教学中,逐渐渗透这种意识,从而使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义乌市塘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