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的“流水线”

2013-04-29祝娟

新课程·小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流水线语调朗读

祝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每个学年段都应重视朗读”,缺失书声的课堂是不健全的课堂,从课文教学入手,从粗读课文开始,到课文讲读结束,将朗读贯穿于语文课文的通篇教学过程,并对课文教学各阶段的朗读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朗读;粗读;语调;情感

一、课堂书声缺乏的现状分析

认真审视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热衷于“讲”,将资料、参考上所备的内容讲给学生,使他们在考试时能更好地按部就班,取得高分,教师对学生“读”的能力培养普遍不重视。尽管近年来,经典诵读也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但不可否认,朗读的状况没有改变:学生整整接受了九年正规的义务教育后,能随口吟诵名篇、古诗的数量很少;引据古诗文名篇的数量很少……

“偏重知识传授、轻视朗读、忽略审美活动,这种状况在全国的基础教育界基本上是一种普遍现象”。书声缺乏的现象早就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也对课堂缺乏书声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各种分析中,涉及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不够,涉及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等诸多原因,但同时,许多专家学者也将矛头直指目前的教育制度。

确实,如果缺乏必要的诵读,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课文的分析容易成为抽象的难以领悟的知识点,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布鲁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并领悟其中内容,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

二、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健全的课堂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中谈道:“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指指然若与我之喉舌相習,下笔时必有句读湊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

朗读是学生通过文字,以有声的声音同作者交流,但课堂朗读的过程,不仅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一次共同对话交流、分享内心感悟的过程。朗读的过程,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对学生语言理解、口头表达、审美、思维等诸多能力的提升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朗读时,学生自然注意语音圆润、字正腔圆、身形端正、表情自然,这有异于生活谈话,不是随随便便歪歪斜斜地靠着、倚着、躺着,不是随意似的聊天。吟咏诗歌、美文还可使人心清如水、神游四方,并能排缱郁闷,缓解心理压力,可谓身心俱悦,美文成诵后可使学生在写作中信手拈来,笔下生花。

语文课堂,缺乏必要的读书声,是不健全的。

让朗朗书声成为贯穿课堂的清清流水。

“朗读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特殊意义使它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和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第一基本功”。语文教师从一篇课文教学的开始,就要让课堂朗朗书声像清清溪水一样贯穿课堂。

1.粗读、轻读,是书声琅琅之水的源头

一篇新课文,不论多么易于上口,写得多么有感染力,第一遍朗读都可能读错、丢字、添字、重复、断句,朗读在这时候语句可能支离破碎,意象可能凌乱不堪,语音可能平淡无奇而毫无感染力。这时候要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同时,还要照顾学生的自尊,不能去苛求学生,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手指着读,边读边思考,伴着小声读轻声读,借助读出的声音领会意思,还要眼到、心到、手到。眼到,要认清每一个字;心到,要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要边读边动笔画出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直到掌握掌握文章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

对一篇课文的认识就像对一位陌生人的认识一样,一回生,

两回熟了。粗读、轻读是朗读之源,是万涓成水的最初细流。

2.语调、语音,是书声琅琅之水的波光

粗读、轻读之后,学生正式开始“读”了,但朗读的语音、语调的问题难以讲解、难于把握,有时教师的示范也不到位,因此,教师和学生会忽略语调、语音的训练。

清楚地把握语音、语调能更好地引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静态无声的符号可感(感知)、可激(激愤)、可悦(愉悦)、可泣(悲伤)。语调、声音仿佛是朗朗书声之水的波光,使水流灵动起来。

郭沫若这样说过:“语言除掉意义以外,应该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同义的语言字面有明暗、硬转、响亮与沉郁的区别。”契诃夫也说过,最后他完成小说,是从音乐方面来进行修改的。朱自清的作品运用许多叠音、双声、叠韵的词语来增强其音乐性。

课文的语调千变万化,但基本类型只有四种。

平调。语调平稳,没有什么重读或强调的显著变化。叙述、说明以及表示迟疑、深思、冷淡、悼念、追忆等思想感情的句子,通常用这种语调。

升调。由低逐渐升高。表达疑问、反问、惊讶、命令、呼唤、号召的句子常为升调。

降调。语调由高逐渐降低,末了的字低而短。这种语调用来表示肯定、祈使、允许和感叹的语气。

曲调。语调曲折变化,对句子中某些音节,特别地加重、加高或延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调子。这种语调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反语等较为特殊的语气。

也有的学者将语调分为高句调和低句调。声音高叫高句调;声音低叫低句调。像兴奋、喜阅时,就用高句调,比如,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海上日出》就用高句调。

当朗读的语音、语调仿佛如乐音般抑扬传来的时候,朗朗书声的水面就仿佛波光粼粼了。

3.文意、思想,是书声琅琅之水的浪潮

课文通读讲解后,阅读者通过揣摩作品蕴涵的情趣和意旨,

已对文章的内容产生了共鸣。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声朗读以至成诵,课堂的书声就会如潮水般汹涌澎湃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说:“必须理解在先,然后才谈得到传出情绪与畅发感兴。”这句话明确指出理解的重要性。理解了主题,理解了思想内容,文学作品才可能化入朗读者的内心,才有可能变为朗读者自己要说的话。朱自清先生也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只有切实理解课文主旨,体会文意,发掘深意,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然后诉之于声,才能引导学生走向作品深处。

4.美感、情感,是书声琅琅之水的潜流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受,已将作者的言语化成自己的语言,终于以情传声,将内心潜藏的情感表露出来,此时的朗读,就像江面下丰富涌动的潜流。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外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

相通。”

变读法是通过改编课文中的字词,比如,把《春》中的“偷偷地”换成“悄悄地”,把“钻”换成“长”,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比较的一种方法。

笔者也“发明”过“MTV式朗读法”,通过制作视频,将课文内容配成字幕,加辅以背景音乐,让学生看着MTV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声情并茂,在朗朗书声的涡流中“物我两忘”。

朗读的训练还应该是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训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词语的积累、表达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大都大有裨益,如果每一篇课文,都能将朗朗书声的流水线性贯通,那等到学生“读书破万卷”时,学生知识的广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知识和技巧的巩固。那时,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使学生在以后长长的人生之路上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何道锋.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文学教育,2007(09).

[2]曲英华.新课标与语文教师朗读教学能力.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08).

[3]朱自清,张圣华.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论,2007.

[4]钟玮.重视朗读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新课程导学,2012(01).

(作者单位 福建省建阳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流水线语调朗读
Gen Z Migrant Workers Are Leaving the Assembly Line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流水线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报废汽车拆解半自动流水线研究